「港人治港」到「愛國愛港者治港」

評香港選舉制度改革

許陳品
(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理事)


2021年3月初大陸「人大」、「政協」兩會閉幕。全國人大通過《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大幅度修改現行香港選舉制度,設立多項選舉的候選人審查制度,重新改革特首選舉委員會和立法會結構,重申「愛國者治港」的原則。

從中學教育教材抓起

1984年,鄧小平聲明「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現有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50年不變」,並落實在《中英聯合聲明》文本中;五年後,中共總書記江澤民表示內地與香港的關係如同「井水不犯河水」,突顯在恢復行使主權之初,中共對香港這個「一國兩制的先行先試示範區」,採取「摸著石頭過河」的作法。

2019年「反修例」爆發前,北京還多次重申要「確保『一國兩制』實踐不變形、不走樣」,「反修例」爆發後,中共重新省視「中央擁有對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全面管治權」。鑑於「反修例」的主力軍多中學生,對中共有不少先入為主偏見,甚至憧憬昔日英國的殖民統治,北京方面決定從教育抓起。

2019年9月,《人民日報》發表《香港通識教育,是時候檢視了》,批評通識教育科「教材不送審、無標準、帶私貨、無國民教育」,隔年香港教育局就提供意見,修訂高中通識科教材,刪除部分政治議題,如「公民抗命」、「茉莉花革命」等內容,強化「遵守法治」,教育香港民眾從青少年時代就認同、支持「一國兩制」,並認識到「愛國愛港」是身為中國公民的當然之義。

1982-1984年的中英談判期間,中共初步訂定「一國兩制」框架下的治港政策。1984年6月,鄧小平在會見香港各界訪京人士的講話中提到:「港人治港有個界線和標準,就是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未來香港特區政府的主要成分是愛國者,當然也要容納別的人,還可以聘請外國人當顧問」。從此,「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成為中共治港的重要方針。

立法會議員增加到90位

不過港、台以及美國部分政治人物有心將「愛國者治港」說成「愛黨者治港」,這是利用台灣戒嚴時期國民黨營造的反共社會心理,拒絕承認香港早在中共領導下接受管治23年的事實。

《香港基本法》規定,從香港特區居民中的中國公民選出代表,參加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然而這是地方往中央的單向垂直流動,缺少從中國各地前往香港任職行政官員的水平流動。現在既然香港選舉制度草案中增加了選舉委員會的第五個界別「有關全國性團體香港成員的代表」,意味將來可能由內地的共青團、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等全國性人民團體中,不出生於香港或長期在港(需通常居住連續滿20年)的人,只要是香港籍,通過「資格審查委員會」審查後,都有機會進入選舉委員會,有機會當選特首或成為立法會議員。

香港選舉制度草案通過後,立法會議員人數從70位增加至90位。目前「分區直選」、「功能團體」各占35席,但根據人大的草案,今後將由「選舉委員會」、「功能團體」、「分區直接選舉」分別選舉產生立法會議員,席次如何分配尚未宣布。

借鑑抗日戰爭時期的「三三制」

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的指示,指出在政府工作人員中實行中共黨員、非中共的黨外左派進步分子、不左不右的中間派,應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這是基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既可鞏固中共在政權中的領導地位,又能聯合、團結社會各階級與階層,爭取對日抗戰最後勝利。

中共對港工作不脫統戰思維。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近期表示,只要「與反中亂港分子劃清界限」,「對國家、對內地存在各種成見和偏見」的人也可以「積極參與香港治理」,顯示中共也明白主張「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及溫和民主派是可以爭取的對象。因此,若借鑑抗日戰爭時期的「三三制」,立法會90席議員以各30席的方式分配,不僅能彰顯中央政府對香港事務的領導權與修法的主導權,又能獲得較廣泛的社會基礎,有利於在「反修例」後與香港社會各界重建政治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