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盤散沙」到世所罕見的「組織力」

試論中國憑什麼可讓21世紀成為中國世紀

石齊平
(香港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


長久以來,海內外輿論界、學術界普遍有一種說法,說「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其中名氣最大的當數世界級的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1880-1975),他在上個世紀就說過:「19世紀是屬於英國人的世紀,20世紀是屬於美國人的世紀,21世紀是屬於中國人的世紀。」湯因比的此一預言,是在距今半個世紀前的1970年代時作出,當時與他討論此一問題的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深為不解,且難掩失望,因為那時的中國還處於文革時期,西方和日本都已經在經濟上遠遠領先中國了。怎麼就這樣的一個國家能夠最終統一世界文明呢?

湯因比對此當然作出了回應,豐富的內容不必在此細表,唯獨一個從文化、哲學與宗教的角度詮釋值得特別一提,湯因比點出讓中華民族擁有持續生命力的三個來源:儒教、大乘佛教和道教。我今天寫本文的目的則是嘗試從社會科學的角度分析為什麼人類的21世紀必然是中國世紀,以作為有趣的參照與相互啟發。

壹、最新的中國現象

在這個地球上,若要問誰的發展速度最快、變化最大、芸芸國際,恐怕莫過於中國了,所以一開頭,讓我們先看一下最新的中國現象。

--中國官方今(2022)年6月8日證實,中國援助柬埔寨雲壤海軍基地升級改造項目正式開工,據瞭解,該基地的一個部分將供中國軍隊使用。雲壤基地位於柬埔寨西南部的西哈努克市,面向泰國灣,靠近南海與麻六甲海峽;此基地讓中國軍隊有能力覆蓋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在此之前,中國僅在東非吉布提擁有唯一的海外軍事基地。另據《華盛頓郵報》引述中國官員報導,雲壤海軍基地設有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西方官員直言,中國不只是想要進行軍力投射,還想要全球追蹤及強化太空資產。

曾任美國印太司令部顧問的塞耶茲警告,中國的下一步將會在索羅門群島套用類似模式。

--今年4月,中國與南太平洋的索羅門群島簽署了一項安全合作協議,引發美國及澳洲的高度警惕與強烈不滿,美國先後派出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助理國務卿及副國務卿訪索,力圖施壓索國改變此一決定無果。

據瞭解,在早前(2019年9月)索國與中國建交之同時,即有中國一家名為森田企業集團的公司與索羅門中部省政府簽訂了一個租賃協議,根據該協議,索國同意森田公司擁有圖拉吉島75年獨家開發權,該公司擬將該島開發為一個經濟特區。

事實上,美、澳對索羅門的警惕與不滿,主要與圖拉吉島及相關租約有關。圖拉吉島在二戰之前曾為英國殖民地,該島有極優良可打造為深水港之條件,英國原擬將該島建設為英國的珍珠港,卻因二戰爆發,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為日本所占,但未久美國在中途島之役取得勝利後即制定瞭望塔計畫,從索羅門群島開始反攻,美、日在圖拉吉島爆發激戰,最後美軍勝出。從索羅門群島之歷史及地緣戰略位置可以看出,美國印太司令部前顧問塞耶茲發自美國的警告應非無的放矢。

--神舟十四號(神14)作為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於2022年6月5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神14三名航天員進駐天宮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將在軌駐留六個月,任務期間,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將先後於6月和10月發射,並與天和核心艙對接、轉位。神舟十五號(神15)將於2022年12月發射,並與天宮太空站天和核心艙前向埠對接,兩批六名航天員將共同在軌駐留5-10天。

1992年,中國政府制定了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建成空間站是發展戰略的重要目標,歷經30年,中國空間站終於將在2022年底建成投入運轉。BBC記者指出,這是中國在未來幾十年成為領先太空大國的最新一步。中國空間站可望於2031年(也有可能提早在2024年)取代屆時將停止運作的國際空間站,後者由美、俄共同運作及十餘個國家共同參與,卻被美國法律單獨排斥中國參加。

中國空間站建成運作之後將向全世界開放,中國已宣佈了第一批項目入選結果,共有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中國也歡迎各國航天員登上中國空間站參與科學研究,唯中國空間站內所有界面標示均為中文,所以外國航天員有必要先學習中文。據瞭解,歐洲航天局早在2015年就與中國航天局建成合作協議,目前來自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三名航天員正抓時間學習中文,可望成為第一批進入中國空間站的外國航天員。

以上幾則隨手拈來,都是我在撰寫此文時媒體報導的相關信息,歸納起來就是一句話:中國氣勢。如果把時間放長,範圍擴大,信息或指標就更豐富了,諸如: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21年中、美GDP差距已拉近到中國相當於美國的77%,不出10年,中國將可望超過美國;中國也是全球最大貿易國、全球最大製造業國、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等;另外,美國哈佛大學與英國劍橋大學共同出版的《中美科技競爭》報告指出,作為人類第四次工業(科技)革命的六個主要領域,中國已在5G、AI、量子科技三方面領先美國,其餘三方面如半導體、綠色科技、生物科技也將在10年內超過美國。軍事方面,諸如海軍055導彈驅逐艦、003電磁彈射航母,空軍殲20五代機、各種無人機,還有火箭軍,尤其是各種反艦導彈、高超音速導彈等等不是比肩美國就是已出現反超。所有所有這一切,抽象說是中國氣勢,具體看即是綜合國力。許多人也因此越來越有21世紀果然就是中國人世紀的感覺了。

這種感覺當然是實在的。我今天撰此文的目的,一在於解讀為何有這樣的中國現象;其次從解讀中進行邏輯推理,來「證明」及「推論」21世紀為何非成為「中國世紀」不可,而所有其中的重要邏輯,可以看到,幾乎均為中國所獨有。

貳、21世紀必將成為中國世紀的理據

接下來,就要對偉大歷史學家湯因比的「中國世紀論」提供另一個不同於湯因比角度的觀察與分析了。一共三個理據,其中第一和第二個理據除了用來推論為什麼21世紀必然是一個中國世紀外,也同樣可用來解讀自改革開放以來迄今為止不到半個世紀,為何中國會出現人類歷史前所未見,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一、生產力、創新力、組織力

在談到當代中國及未來中國的表現時,首先必須看到,除了在近代1840年之後約一百多年的急速下行外,中華民族在過往3,000年歷史中的前2,800年,總生產也就是GDP(估計)始終均位居全球前沿甚至全球之首--當然要排除天災及人禍的特殊狀況。

歷史中國的GDP始終第一的原因是生產力高,生產力高又源自兩個條件,一個是市場經濟(即英國經濟學家在《國富論》中強調的「那隻看不見的手」),但如今世界各國基本都行市場經濟了,表現卻有參差高下,原因就與第二個條件民族性有關。中華民族的民族性包括:1.勤奮;2.刻苦耐勞;3.聰敏;4.追求財富的強烈動機。加起來,在市場經濟運作下就能讓所有潛在生產力充分釋放。全球民族或國家不知凡幾,但同時具備此四條件者少之又少。1840年之前的中國及1979年之後的中國,GDP始終位列全球前茅,核心緣故在此。

其次,在生產力之外,中國的科技力與創新力也在迅速恢復之中,所謂「恢復」是指曾經很好,後來卻弱化的意思。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研究中國科技史,發現15世紀以前中國科學技術領先全球,但之後逐漸沒落。18世紀西方發生工業革命後差距更大。科學界把這個現象稱之為李約瑟難題。我認為這個難題其實不難。主要原因之一與東漢之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關;原因之二與隋、唐之後科舉取士有關。獨尊儒家,加上科舉取士,聰明之士終生皓首窮經,不復有餘力鑽研科技了。直到清末1905年廢科舉,其後1919年新文化五四運動重新認識及重視科學,才將此一千年「誤導」逐漸扭轉,1979年走上市場經濟後,跟生產力一樣,被束縛的科技力與創新力也獲得了充分的釋放,前文所引哈佛、劍橋有關中美科競爭的報告,極大程度上印證了此一變化。

生產力主要與勞力有關,科技力、創新力主要與腦力有關;勞力與腦力均依附於個人之上,是以近代以來,中國的個人競爭力已無問題了。值得關注的是中華民族的民族性雖有前述四大優點,卻也有一極大缺點,即是孫中山先生批評的「一盤散沙」,缺乏集體意識與凝聚力。很幸運的是,這個民族性上的極大缺點在中國共產黨執政之下獲得了極大的矯正,此即我所謂的「組織力」。這種組織力在歷次的救災、抗疫等行動中展現得淋漓盡致,也是世所罕見。

生產力、科技創新力、組織力,均為世界之最或接近最優,集中體現在中國現象、中國速度、中國崛起之上,雖為世人側目,當然也同樣地能為21世紀為何必然是中國世紀提供了最大保證。

二、體制優勢

全球範圍內的體制之爭或競賽歷有年矣,這也是上個世紀冷戰的主要內涵。以蘇聯及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最終不敵以美國及西方為代表的資本主義陣營,是因為社會主義陣營犯了極大的錯誤,錯誤地把社會主義嫁接到了計畫經濟之上,其結果當然是缺乏效率、生產力低落而不得不改弦易轍,蘇聯走上了解體,中國則相對幸運走上了改革開放,把市場經濟嫁接到社會主義之上,是謂「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然是市場經濟,當然就確保了效率、積極性、生產力、科技力與創新力;同時又有社會主義,並且還是以組織力為後盾的社會主義,當然也就兼顧了社會公平與正義,此所以中國在實現快速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同時完成了全面脫貧,實現了小康社會,並進一步邁向共同富裕。

另一方面,美國雖然勝出了冷戰,但美式資本主義的缺陷,也就是與資本主義緊密附身的各個資本主義利益集團,如軍工、槍枝、生物、醫療、糧食、媒體、文化娛樂等等集團無所不在,通過美其名曰遊說的賄賂,公然在國會中進行交易,以致嚴重的社會問題如貧富差距、種族歧視、宗教分歧等基本均得不到改善,遑論解決;政治領導層四年一換,無心遠瞻,只求近利。

美式資本主義唯一的解藥就是社會主義,只是長期被污名化的社會主義在美國幾乎沒有生存空間,甚至成了過街老鼠,參議院中唯一的社會主義桑德斯形同孤鳥。

中國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vs.美國式利益集團資本主義,高下立判。最關鍵的是美式資本主義完全缺乏一種在體制內自我矯正修復的能力。再者,作為世界上最強的兩個大國,中、美各自的體制運作還會有外延的效應,這種效應邏輯上將會體現在中國的王道國際主義vs.美國的霸道國際主義之上,自然也將最終影響到中、美兩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角色與地位;大膽一點預測,中國將會在國際社會中獲得更多的歡迎與尊重,美國則相反,將會面對更多的負評與排斥。

三、陸權、海權、陸海雙權

本文開頭提到的有關柬埔寨的雲壤基地及索羅門圖拉吉島的兩則新聞,加上近年來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大力發展海軍,南海吹填造島,在在顯示中國正在開始重視海洋、海軍與海權,中國正在努力地將一個傳統上的陸權國家向海權國家,或更準確地說,向一個陸、海雙權國家轉型、邁進。 歷史上,由於運輸交通科技的進步,最終影響到陸權及海權發展上的優勢與競爭力。大體而言,在15世紀大航海時代之前人類久遠的歷史均為陸權時代;大航海時代始自中國明代1405年開始的鄭和艦隊,鄭和艦隊七下南洋與西洋,自西太至印太,凡28年,途經30餘國,惜明王朝於鄭和歿後叫停了大航海行動,中國從人類第一個陸海雙權國家又回縮到了一個單純的陸權國家,也因此將此後500年的歷史交給了從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逐一崛起的九個海洋強國,18世紀後,海洋強國挾工業革命之優勢,通過重商主義、殖民主義及帝國主義,完全碾壓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一眾陸權國家。陸權中國與海權西方衝撞得最激烈的時候是從清末至民國時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告一段落。1950-1960年代的冷戰時期,通過朝鮮及越南兩場戰爭,陸權中國跟海權美國打成了平手,是一個歷史大拐點,之後中國開始崛起,與仍處於國力巔峰的美國在西太平洋第一島鏈擠壓碰撞,也正是在這樣的形勢背景下,中國開始決心重視並發展海洋、海軍與海權;2012年中共十八大報告中也正式寫入「中國要發展成一個海洋強國」,一帶一路倡議正是中國同時並重陸、海兩權戰略的註腳。

陸權與海權發展各有各的優點,也因此,能陸、海兩權並重,同時發展,更是一國最大的競爭優勢。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觀察與判斷新世紀的國際競爭態勢。

縱觀全球主要大國,唯中國得以獨兼陸、海雙權的發展優勢。具體來看,日本、英國、澳洲都只是百分百單純海權國家,應無疑義;美國東、西各有大西及太平兩大洋,當然是一個海權大國,但要說美國也兼具陸權則不無勉強,因為向北(加拿大)縱深有限,向南(拉丁美洲)並非全球經濟重心;印度(半島)伸入印度洋,肯定是一個海洋國家,但陸地北側為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所阻,幾無縱深可言,因此亦非陸海雙權國家;至於俄羅斯土地廣袤,橫跨亞歐兩大洲,絕對是一個大陸權國,但苦於缺少出海口,嚴格地說海權條件並非優越。

中國地處東亞,向北、向南、向西均可持續延伸,延伸至北亞、東北亞、東南亞、中亞、南亞、西亞、中東、東歐、西歐、北歐及非洲,此即所謂「世界島」的概念,隨著高鐵舖設,中歐班列、泛亞班列,將把一帶一路具體落實,稱中國為世界最大陸權國毫無疑義。如今,中國又開始重新重視海洋及海權,中國不但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海洋強國,21世紀又極有可能重新成為全球第11個海洋強國,出太平洋出印度洋出北冰洋最後入大西洋;與此同時,在太平洋出第一島鏈出第二島鏈並前進第三島鏈,完全可以預期,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同時擁有陸、海雙權的優勢,甚至將在新世紀獨領風騷,絕非難以想像。

參、新世紀成為中國世紀乃邏輯之必然

世人對21世紀會是誰的世紀多有預言或推測,但以憑感覺者為多;湯因比作為偉大歷史學家從文化、哲學、宗教角度認為「21世紀是屬於中國人的世紀」,十分權威;我則從另外三個角度,根據邏輯推理得到同樣的結論,相信亦有助世人對未來歷史走向的觀察與研判。

歷史分析,與其他學門相互勾連,觸類旁通,其實十分有趣,也蠻引人入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