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謀統一 堅持一中

紀念「九二共識」30年

胡勇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今年是海峽兩岸達成「九二共識」30週年。「九二共識」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根本屬性,即台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從而奠定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九二共識」不僅是維護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也是打破當前兩岸僵局的不二解方。

今年6月初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訪美,選擇避而不談「九二共識」,被追問時則脫口而出「沒有共識的共識」。

一、「沒有共識的共識」?

1992年台灣海基會和大陸海協會的共識是透過各自口頭表述的方式達成,雙方並沒有簽署白紙黑字的檔案,再加上「九二共識」一詞直到2000年才經人說出而為兩岸採用,因此給了質疑和反對「九二共識」者可乘之機。

早在22年前陳水扁上台伊始,他就矢口否認「九二共識」的存在,說法與朱立倫如出一轍--「如果說要有『共識』,那是沒有共識的『共識』,所謂‘agree to disagree’」。2008年蔡英文入主民進黨後同樣拒絕承認「九二共識」,遑論接受,聲稱「如果它(「九二共識」)是不存在的東西,就沒有承認、不承認、接受、不接受的問題」。隨著民進黨不斷操弄「台獨」,導致兩岸關係難以轉圜,蔡政府乾脆破罐破摔,在否定「九二共識」的不歸路上越走越遠。今年4月,陸委會竟言之鑿鑿「1992年兩岸會談最終未達成任何共識」。

不過,事實勝於雄辯。儘管1992年兩岸會談沒有就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簽署正式協議,但證明兩會達成共識的函電往來俱在,親歷者也紛紛留下紀錄。雙方的資料均顯示,海基會的表述要點在於「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海協會的表述重心則是「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作為「九二共識」見證者的前海基會副秘書長李慶平近來也現身說法,證實以上表述的真實性。

顯而易見,兩岸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這兩點上是明確達成共識的,絕不是什麼「沒有共識的共識」。概言之,「九二共識」雖然是雙方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表述的共識,但達成共識的過程與共識的內容均被紀錄在案,同樣白紙黑字,不容抵賴。曾以陸委會特任副主委身分參與締造「九二共識」的馬英九早就向民進黨喊過話,「可以不贊成『九二共識』的內容,但不能否認歷史上有『九二共識』存在。」馬英九萬萬沒想到,如今不僅民進黨繼續裝聾作啞,連國民黨的當家人都開始附和陳水扁當年的觀點,於是不得不在公開場合再度澄清,「九二有共識,因為『九二共識』在談的時候,我是負責督導的。」

二、「九二共識」是「一中各表」?

「九二共識」是事實還是虛構,民進黨自然心知肚明。正因為「九二共識」包含「一中」與「謀統」,一心「謀獨」的民進黨才如臨大敵,千方百計對其加以否認和抹黑。其中一個屢試不爽的套路就是諷刺國民黨曾經長期堅持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被大陸接受,故「九二共識」根本是玩假的。那麼,「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究竟是不是一回事?

由於「九二共識」的內容太長,當時又沒有「九二共識」一詞,因此《聯合報》在1992年11月18日首次以「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來概括兩岸達成的共識。此後,這一媒體用詞逐漸被國民黨官方採納,並簡化為「一中各表」。2000年以後,以馬英九為代表的一些國民黨高層更是念茲在茲,不僅將「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八個字奉為圭臬,而且堅稱「一中各表」就是「九二共識」的核心內涵。甚至在卸任公職後的2016年10月,馬英九仍不忘給當時即將登陸的黨主席洪秀柱下指導棋,「有些人始終不講『一中各表』,會讓人家覺得有問題。」

然而,真正有問題的恰恰就是「一中各表」。早在1999年,大陸國台辦旗下的《兩岸關係》雜誌便刊文批判李登輝當局將1992年兩會共識扭曲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文章強調,「雙方以各自表述的方式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是共識,而對一個中國的內涵,雙方既未討論,根本沒有共識。」換言之,「各表」暴露的是兩岸的分歧而非共識,「一中」才是「九二共識」的內容,強行將「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捆綁,只會加劇思想混亂,讓別有用心之人鑽了空子。更重要的是,「一中各表」的重點從來不在「一中」而在「各表」,這樣就可能出現借「各表」來架空甚至否定「一中」的現象,李登輝在1999年拋出「兩國論」後拿「一中各表」做擋箭牌就是前車之鑑。

由於馬英九上台後明確表示與「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者「台灣獨立」劃清界限,因此即使馬英九和國民黨當局言必稱「一中各表」,並且定性「一中就是中華民國」,北京也沒有拍案而起。曾任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的高孔廉就回憶他在大陸與海協會協商時自然而然表達了「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對方卻並不在意。但需要注意的是,2008年以來大陸之所以沒有跟國民黨當局直接理論「一中各表」的是非,出發點是希望兩岸求同存異,避免分歧公開化擴大化,而不是默認或者接受「一中各表」就是「九二共識」的內容。從「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到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大陸對「九二共識」的認知一以貫之。2019年1月,習近平親自點明「兩岸雙方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達成『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九二共識』」也並非如民進黨指責的「做了新的加注」,而是正本清源,還「九二共識」本來面目。

三、「九二共識」過時了?

國民黨連續兩次大選慘敗,特別是2020年「二合一」選舉一敗塗地,使「九二共識」成為眾矢之的,彷彿一夜之間從勝選利器淪為票房毒藥。於是,「九二共識」過時論開始甚囂塵上。就連國民黨歷史上最年輕的主席江啟臣在當選和就職前後也曾公開質疑「九二共識」顯得「過時」,「對很多人來說有點舊了」。儘管江啟臣最終決定延續「九二共識」,但夾帶了太多私貨,使其面目全非。朱立倫則完全把「九二共識」當作敷衍對岸的權宜之計,自然不會上心。總之,國民黨中央雖然沒有正式廢棄「九二共識」,但黨內對堅持「九二共識」信心不足也是事實。民進黨更是見獵心喜,再補一刀,號稱「歷史已翻過一頁了,沒有需要再去討論」。

然而,歷史真的翻頁了嗎?回顧歷史,不難發現,正是由於1992年兩會達成共識,才有了1993年第一次「汪辜會談」的破冰。正是因為李扁背棄和拒絕「九二共識」,兩會協商才被迫中斷,兩岸關係才動盪不安,險象環生。正是2008年兩岸重新確認「九二共識」,中斷近十年之久的兩會商談才得以恢復。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兩會在八年間舉行了11次會談,簽署了23項協議,推動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為兩岸同胞帶來實實在在利益。不僅如此,在「九二共識」的加持下,國台辦與陸委會建立了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兩部門首長實現歷史性互訪。2015年11月,舉世矚目的「馬習會」在新加坡登場,兩岸最高領導人面對面確認「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因此,「九二共識」的價值與貢獻有目共睹。

2016年民進黨上台後兩岸關係一落千丈,重現緊張態勢,根源就是民進黨政府單方面破壞了這一政治基礎,基礎不牢,自然地動山搖。然而,大陸並沒有因為兩岸關係受挫而放棄「九二共識」,相反更加堅信「九二共識」才是穩定和發展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不僅如此,無論台灣政治形勢發生什麼變化,大陸始終把堅持「九二共識」作為同台灣各政黨交往的基礎和前提。今年6月,大陸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會見台灣嘉賓時重申,願在堅持「九二共識」基礎上與台灣各黨派、團體與人士就兩岸關係、民族未來等進行民主協商,共同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由此可見,歷史並沒有翻篇,「九二共識」更沒有過時。國民黨敗選另有原因,不能把鍋甩給「九二共識」。

「九二共識」這四個字只是一個外殼,並非不能變更。關鍵在於無論改用什麼時髦的名稱,都不能改變「兩岸一中,共謀統一」這一共識的實質內容。質疑「九二共識」過時甚至主張廢棄「九二共識」的國民黨政客表面上的理由是「九二共識」被民進黨汙名化,不為主流民意接受,真實的心態是在兩岸是不是同屬一個中國,兩岸要不要共謀統一這樣的大是大非的問題上產生了動搖。這些人打著重返執政的實用主義旗號,實際上是將一己一黨之私凌駕於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之上。對於「台獨」勢力和國民黨保守派來說,「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可以視而不見,「九二共識」四個字也可以變成文字遊戲。但對具有愛國主義傳統,追求中華民族和平統一的台灣同胞來說,「九二共識」的事實、實質與精神不容篡改,中國和平統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更是不可阻擋。只有在祖國完全統一後,「九二共識」的歷史使命才會真正告一段落。

2022年6月18日初稿於滬上「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