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我們台灣人民不可剝奪的權利

紀念王曉波教授

張方遠
(媒體工作者、時評作家)


記載31位於1950至1960年代台灣白色恐怖期間,在台灣被捕犧牲烈士生平事跡與活動史料的《血沃寶島--中共台灣英烈》,今(2022)年4月在北京出版。該書引言由劉結一以中共中央台辦主任身分撰文,由人民出版社與九州出版社共同出版發行,作為慶祝中共建黨百年「獻禮」,規格之高,可見一斑。

新書座談會於6月2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副主任劉軍川主持,劉結一出席發表講話。據報導,「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軍隊有關單位、有關民主黨派,以及部分在台犧牲英烈後人、專家學者、青年、出版單位代表等參加座談會」。

對彼岸的他者化與妖魔化

縱覽全書,其性質躍然紙上。可以說,這本書是中共多次宣示「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以及美國發動對華全面遏制與台海情勢風急浪高的客觀環境下,對內進行思想統一和動員的一份重要文本。劉結一在該書引言連續四個段落以「我們應當以英雄為榜樣」開頭,進而帶出「堅定信念,忠誠於黨」、「牢記使命,實幹擔當」、「敢於鬥爭,英勇頑強」、「嚴以律己,甘於奉獻」等四種精神典範,並期許透過這段歷史「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促進祖國統一進程」,說明中共此際出版《血沃寶島》之現實意義。

相較於該書在大陸引起的重視和討論,在「轉型正義」喊得震天價響的台灣幾乎無人知曉。然而,《血沃寶島》之於台灣的重要意義,在於內容收錄了翁澤生、林正亨、李蒼降、鍾浩東、張志忠、郭琇琮、簡吉等七位台籍中國共產黨黨員,從反抗日本殖民到投身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具體實踐,印證了書中引言「台灣島內的革命鬥爭是中國現代史和中共黨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長年以來,國民黨反共教育與民進黨反中教育兩相結合,主宰了台灣社會的主流意識型態。期間經歷了中國人認同到「去中國化」下的台灣人認同的思想改造過程,中共及其治下的人民與土地,成了不斷「外部化」、「他者化」於「我們」的「洪水猛獸」。這樣一本紀錄台灣人在內的中共黨員,為了解放台灣而流血犧牲的著作,在台灣居然受到冷落和邊緣化,可說是其來有自。

「去中國化」台灣人自我認同的建構,除了奠基於附庸在美國意志的「民主選舉」機制之外,另一項運作要素,即對海峽彼岸的排他化、敵人化、妖魔化。這一點,從王曉波教授親歷的1970年代台大校園「民族主義論戰」,爭論集中於「反共」和「愛國」孰先孰後,以及「同胞」有無包括大陸人民等等,為突出之表徵。

「我們」的兩種認知光譜

於今,台灣社會對待白色恐怖歷史的態度,基本可化約為兩種光譜。一種是民進黨式的「轉型正義」史觀,雖不否認受難者參與中共地下黨的史實,但以民主自由、程序正義、多元主義等「台灣價值」,解消了受難者的主觀能動性及其理念信仰;甚至在「國安五法」、《反滲透法》等所謂「民主防護網」的實際作為下,從政權的立場根本否定、封禁了受難者的意志,打著反「威權統治」的旗號繼承老蔣的「威權統治」,將兩蔣「反共」的舉措和宣傳「發揚光大」到「反中」。

另一種光譜是國民黨反共史觀的繼承,認為豈可為「匪」平反,並合理化白色恐怖的鎮壓與肅清。在當前的政治語彙中,反對民進黨執政的群體發展出了「綠共」一詞,與之性質雷同的還有「塔綠班」這個網路流行語,潛台詞係將「中共」等同「塔利班」,視為「萬惡」淵藪,再將之比附於民進黨政權,流露出其思想底色。

兩種光譜在台灣共同交織為「我們」,劃出清楚的壁壘界線,與中共有關的人物,就算在台灣生於斯長於斯,那也只能被區分為與己無關的「他們」。對「他們」,頂多能做到「同情式的理解」,但終究不是「我們」一員。

兩種看似不同的光譜其實同源。當年搞「白色恐怖」,在台灣對共產黨員大開殺戒的老蔣,背後是美國鋪天蓋地的反共麥卡錫主義;今天繼承李登輝、杜正勝,把「去中國化」推到極致的民進黨,背後則是美國統治集團的「反共」與「反中」。當年的老蔣,今天的民進黨,國、民兩黨政權的維繫,其實同樣離不開美國統治集團,用列寧的語言,這個統治集團就是「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的產物,政治上的代理人。

台灣人也是中國的主人翁

《血沃寶島》一書收錄了王曉波教授母親章麗曼女士的故事,其敘事並進一步觸及「匪諜之子」王曉波的艱辛身世與堅守立場,正好揭露了台灣內部對於「我們」與「他們」這種二元對立式歷史想像的認識誤區。

王曉波跟絕大多數白色恐怖受難「老同學」一樣,遭受國民黨政權的關押、迫害而不改其志,一直堅持中國人的身分認同,戒嚴時期參加台灣社會黨外民主運動,解嚴後致力於中國的和平統一。王曉波體認到「我們家族的悲劇,也是中國悲劇的一部分,我們不怨天也不尤人」,如此轉化而來的堅毅氣節在台灣「老同學」身上處處可見,如陳明忠回憶錄說的「無悔」;又如新近出版的台灣第一位女性核子物理學博士林清凉回憶錄《不廢江河萬古流》,書中雖也提到光復初期「那時候我們很討厭國民黨,罵國民黨罵得要死」,但同樣處處可見她力主國家民族復興之志。

王曉波說「身為知識分子,我對台灣人民、對台灣歷史有不可推卸的道義責任」,他研究台灣史,戮力為台灣抗日先烈與二二八、白色恐怖受難者平反,發現「近代台灣歷史的發展,是與近代中國革命史的發展息息相關的」,總結出「台灣人也是中國主人翁」。

王曉波雖常引用胡秋原先生的「內戰無英雄」,但談到二二八事件後一些主要領導人和參與者逃至香港成立「台灣民主自治同盟」時,則一再強調他們在1949年前往北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台灣人「沒有缺席」新中國的成立。2005年王曉波主持的海峽學術出版社,在台灣引進了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於2004年編輯出版的《為新中國誕生而奮鬥的台灣同胞》,更名為《台灣人與新中國》,面向台灣社會介紹了「1945年抗戰勝利至1949年,為新中國誕生而奮鬥的台灣人物和史料」。

和平統一才能真正維護台灣人的人權

他為這本書台灣版特意寫了一篇《出版說明》,其中一段:「中國的革命並未因抗戰勝利而結束,台灣的革命也未因台灣光復而終結。欲致力於台灣革命的台灣志士,只能繼續於中國革命,而有光復後,海峽兩岸的台灣革命志士致力於新中國誕生的解放革命。」他在文末還指明了這本歷史證言所體現的意義:「中國是我們台灣人民的血脈淵源,中國是我們台灣人民不可剝奪的權利,中國是我們台灣人民不可侮辱的尊嚴,中國是我們台灣人民以鮮血捍衛的祖國。」

將近20年後,《血沃寶島》的出版,更加說明了「中國」與「我們台灣人民」之間的內在肌理關係。所謂「內戰無英雄」,放在近代中國革命史來看,其實並無否認台灣志士投入到「紅色祖國」的歷史意義與價值,甚至肯定了台灣在新中國解放道路所扮演的角色;反映到兩岸分裂的現實問題上,解決的答案無非是王曉波所言:「只有兩岸的和解、和平發展到和平統一,才能根絕『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的悲劇,才能真正維護台灣人民的人權。」

7月30日王曉波教授逝世兩週年前夕,《血沃寶島》一書的出版,借用他曾經的話來說是「歷史的偶然」,卻也恰恰彰顯了中國在台灣、在兩岸都是「我們台灣人民」的應有之義。走筆至此,從「我們台灣人民」的視野來檢視《血沃寶島》,同時也看到了這本書的不足,它應該是一本由「我們」共寫的史書,內在於中國歷史的台灣人民左翼運動,依然在台灣民間愛國統一力量之中,接續繼承和發揚台灣人民反帝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