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抑制通貨膨脹政策可能的成效和影響
美國抑制通貨膨脹政策可能的成效和影響
每當世界經濟遭到鉅大衝擊或危機之時,論者總是將其影響與1929-1933年全球經濟大蕭條相類比。但是從全球風險認知的視角來看,當今國際經濟所面臨的影響因素卻較大蕭條時期更為複雜。這有長期存在並未獲得有效緩解的氣候變遷問題,更有2018年以來美中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戰爭所帶來的衝擊,以致全球面臨經濟增長下滑、通貨膨脹、糧食短缺、產業鏈斷鏈、債務風險增加等危機。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且是貿易戰、俄烏戰爭「影武者」的華府,並未試圖解決世界經濟所面臨的危機,反而大肆藉「民主」之名製造國際間的對立形勢。
然而,由於世界經濟存在著嚴重依存關係,美國亦無法倖免地正面臨停滯膨脹的壓力。近來美國為抑制通貨膨脹採取快速升息的政策,其外溢效果將對國際經濟和金融帶來新一波的衝擊。與此同時,在美國聯合歐洲國家禁止自俄羅斯進口石油的制裁措施引發國際能源危機之際,最近美國更擬限制其燃油的出口,此一舉措的實施勢將加劇目前已高漲的通貨膨脹和糧食危機,並將引發國際間社會經濟問題,值得關注。
今(2022)年1月11日世界經濟論壇發佈今年全球風險報告,揭露未來10年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惡化的十大風險,其中,長期可能發生的風險為:氣候行動失敗、極端天氣事件、生物多樣性喪失;短期可能發生的風險為:社會凝聚力侵蝕、生計危機、傳染性疾病的傳播;而其根本原因在於:人為導致環境破壞、自然資源危機、債務危機、地緣經濟衝突等風險,這些長短期風險充分反映在近年來的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戰爭以及氣候變遷對生態環境的衝擊,而其具體表象便是推進全球通貨膨脹。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使世界經濟增長受到嚴重衝擊,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萎縮3.1%,2021年經濟回復正增長5.9%,但是自2021年世界各國疫情得到控制,經濟逐漸回復正常運行,惟供應鏈未能配合需求的增長,再加上港口壅塞和運輸停滯導致原物料價格上漲,已引發全球通貨膨脹的潛在壓力。
以世界主要經濟體為例,去年11月和12月,美國CPI(消費者物價指數)為6.8%和7.0%,歐元區為0.6%和0.8%,日本為2.3%和1.5%,但今年年初以來,世界各國物價水平延續去年上漲態勢,並連創數十年來最高漲幅。今年1-4月美國CPI分別上漲7.5%、7.9%、8.5%、8.3%;歐元區分別上漲5.1%、5.9%、7.4%、7.5%;日本為0.9%、0.9%、1.5%和2.1%。因此,一度消彌的全球通貨膨脹問題再次成為世人普遍關注的焦點。
物價上漲最主要原因便是貨幣投放過多。2020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鉅大衝擊。世界各國為了穩定經濟運行,防止出現流動性短缺導致經濟系統資金鏈中斷,引發全面經濟混亂,主要經濟體的央行特別是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簡稱聯準會)採取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接連投放大量的貨幣,推進物價上漲。
但是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從需求面對世界經濟帶來衝擊的不同是,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更給企業生產和物流帶來鉅大衝擊,直接造成一些物品供給短缺,導致供應鏈斷鏈的危機,而世界主要國家疫情起伏波動,又使人們對未來供給存有悲觀預期。這兩方面交互作用,拉大了供求之間的缺口,導致原物料和商品價格飆升。
今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此一地緣政治或軍事衝突對原物料和能源的供給造成鉅大衝擊,是導致物價上漲的重要因素。隨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紛紛採取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更引發全球供應鏈危機、能源危機、糧食危機,這些影響與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相疊加,進一步加大了價格上升壓力,推進全球價格加速上漲,引發通貨膨脹危機。
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直接和間接衝擊,以維繫經濟的正常運行,美國政府採取一貫的量化寬鬆政策,也埋下美國通貨膨脹的危機。
2020年美國開始採取一週300美元的補充失業救濟金,同時擴大失業保險範圍;給特定人群發放1,400美元救濟支票;延長撫養兒童的稅收抵免政策。去年初美國總統拜登甫上任就提出1.9萬億美元的美國救援計劃,其中包括向地方政府和K-12(從幼兒園到12年級)學校提供3,500億和1,200億美元的救濟資金,疫情防控、疫苗製造和分發、房貸補貼、餐飲行業等也獲得數十億至數百億美元不等的資金,過度發行貨幣和刺激計劃為美國經濟埋下隱患。
今年5月美國CPI已上升至8.6%,是40年來新高,壓低通貨膨脹成為聯準會的首要任務。為此,6月16日聯準會宣佈升息0.75厘,是近28年來的最大幅度。與此同時,聯準會主席鮑威爾已迫不急待預告7月底有可能再加息0.5或0.75厘,並重申加息速度將視經濟數據而定,致力於達到就業最大化及通貨膨脹率2%的目標。
美國所面臨的高通貨膨脹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疫情、貿易戰和地緣政治導致的國際供應鏈紊亂,造成能源和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5月能源價格同比上漲34.6%,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0.1%。每加侖汽油平均價格突破5美元。二是去年美國經濟在復甦過程中,受疫情壓抑的需求大規模釋放出來,加上聯邦政府的大規模刺激計劃,助推了商品和服務價格的上漲。
除升息外,拜登政府也採取其他措施以期能抑制通貨膨脹,主要為:1.拜登致函美國七大煉油企業,要求增產,更多次釋放石油戰略儲備,同時也呼籲OPEC成員國增產,並擬拜訪沙烏地阿拉伯,提出增加石油生產要求。2.隨著接連升息,美元匯率轉強,美國輸入性通脹可能因此變相降低。3.美國官員多次放話指出,擬調整對中國的關稅,減低對通貨膨脹的影響。4.推出新經濟方案,限制胰島素價錢,由聯邦政府增大清潔能源及化石油燃料開發、縮減財政赤字及向富有企業增加稅。5.拜登政府正考慮限制汽油和柴油等燃料油的出口,以增加美國國內的供應,提升庫存。
美國加息後,其他西方國家也紛紛跟進以期能抑制通貨膨脹。歐元區5月份CPI處於8.1%的歷史高位,比歐洲央行的目標2%水平高逾3倍。因此,歐洲央行表示,如果區內通脹繼續惡化,當局有可能需要多次加息半厘,並暗示未來數月或需要加息2厘,一切將視乎通脹能否在中長期內回到2%。依目前的訊息來看,歐洲央行7月份計劃加息0.25厘,是該行2011年以來首次加息,該行並暗示9月會作出更大幅度的行動。此外,英國、瑞士、加拿大、澳洲等國央行也都做好加息準備,世界經濟面臨的風險再次惡化。
由於物價持續上揚,今年年初以來,全球便籠罩在將縮緊銀根的陰霾中,美國聯準會擴大升息幅度,雖屬預料中事,惟西方國家升息對遏制通貨膨脹能否產生立竿見影效果,是普遍關注的問題。
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期,全球連續遭遇兩次石油危機,經濟陷入停滯膨脹漩渦。美國通貨膨脹率曾一度高達兩位數,為抑制通貨膨脹,美國政府也採取加息的政策措施,聯邦基準利率由1979年7月的10.5%上升至1981年6月的19.1%,居民CPI增速在1980年3月達到14.8%的高峰,隨後開始下降,1982年和1983年平均CPI增速分別降為6.2%和3.2%,通貨膨脹遏制住了,但美國經濟也付出了代價,GDP增速從1978年的5.5%降至1982年的負1.8%。
但是此次世界經濟所面臨的形勢不同,特別是2018年貿易戰以來又遭逢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戰爭的衝擊,導致全球產業鏈斷鏈的危機難以在短期間調整。以俄烏戰爭為例,西方國家的制裁措施層層加碼,惟其成效似乎與西方的期盼背道而馳,一度狂貶的盧布匯價比戰爭前更強,俄羅斯央行得以換來連番減息以救經濟的空間。今年前四個月的俄國經常帳盈餘更擴大至近千億美元,三倍於前一年同期水平。而對俄羅斯原油進口的限制,卻刺激國際油價大漲,其收益命脈並未因禁運而中斷,而普京從天然氣、糧食延伸至主要原材料的反制措施,反令全球通脹變本加厲。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抑制通貨膨脹的政策,反映出全球貨幣緊縮政策和停滯膨脹狀態進一步確立,而地緣風險仍存在極大不確定性,不僅直接影響有關的大宗商品價格,主要是能源和糧食,勢將繼續推升全球通貨膨脹,而且會激化貿易保護主義,阻礙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進而提升生產和貿易成本。此一形勢的發展將影響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宏觀政策調控的空間,使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外匯市場承受一定的風險。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和世界銀行估計,低收入國家中已有六成處於或即將陷入債務困境,各國面臨嚴重的融資壓力,債務危機將繼續惡化。IMF更表示,主要央行在緊縮貨幣政策時應清晰溝通,慎防給脆弱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帶來溢出性金融風險。
長期以來氣候變遷影響生態環境是世界經濟面臨的重大風險,使全球通脹難以平抑,加劇能源轉型的困難和糧食危機,進而可能引發各國的社會動盪。
受極端氣候影響,從北美到拉丁美洲,從歐亞到非洲,全球許多國家近期都遭遇嚴重乾旱,釀成重大危機。美國加州因缺水,去年以來有40萬公噸農田被閒置,加州政府已要求居民限水;德州90%以上地區出現乾旱,去年9月以來平均降雨量減少,極度乾旱造成此一美國最大的棉花產區歉收;全美國共有五個州的30處地區高溫乾旱,引發山火,火災總面積超過4,000多平方公里。
氣候變化引致今年熱浪提早蹂躪歐洲,西歐受到嚴重的熱浪侵襲,英國、德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等國均面臨異常高溫侵襲,除了影響糧食生產外,用電量大增,加上俄羅斯持續減少向歐洲供應天然氣,恐怕導致歐洲今冬天然氣儲量不足,進一步推高能源價格。
美歐國家受熱浪籠罩,許多國家民眾開冷氣消暑,致電力需求大增。然而美歐正對俄羅斯能源制裁,俄國也進一步削減供歐天然氣,雙重夾擊下,歐美只能限制民眾用電,避免大規模斷電。為此,德國便宣佈實施一系列緊急措施,包括增加使用舊式煤炭發電,以應對俄羅斯突然削減天然氣供應的影響,為保障冬季天然氣的供應,開始為儲備做好準備。如此一來,將使德國節能減排淨排放的能源轉型政策面臨壓力。
高通貨膨脹增添人們生活的負擔,自然引發各國民眾的反彈,甚至進行示威抗議。英國倫敦有數千人示威,抗議生活成本上漲,同時多個公營及公共事業的代表提出警告,政府應提升教師及醫療人員等的薪資,協助他們追上通脹,否則工會將發動罷工。而發展中國家的巴基斯坦則因受國內外因素影響,經濟危機加劇,外匯儲備不斷減少,現時只能應付約兩個月的進口開支。
至於美國,在通脹率創下40年新高的背景下,聯準會的快速加息,使各界普遍對美國經濟持悲觀的看法,遭受重壓的美國民眾面對持續高漲的汽油和食物價格,同時還面臨資產縮水壓力,正耗盡他們對拜登政府的耐心。6月14日出爐的民調顯示,拜登的支持率跌至39%,接近他就任總統以來的最低點。
從此一形勢看來,拜登政府積極推進與東南亞、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地區的結盟關係之所以未能獲得具體的進展,甚至引來諸多批評,關鍵便在於經濟,經濟才是問題所在。
美國身為當今全球最大經濟體、最大軍事體,拜登政府這種不管他國門前雪,只顧自家瓦上霜的作法,只會把世界推向更大的混亂,將人類推向更不可知的未來。◆
社論
中美較量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台灣事情
七七事變85週年.紀念創辦人
連載
海峽短評
新聞剪輯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