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策略角度審視兩岸經貿關係

邱毅(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一、前 言

1995年對兩岸的中國人而言,是充滿挑戰性的。台灣方面剛結束劇烈的省市長大選,緊接著又是立委和總統選舉。在一連串選戰中,政客為求勝選,運用各種激化對立的話題來創造個人行銷效果,使社會呈現高度不安定感,連帶地經濟競爭力也衰竭下來。大陸方面,由於鄧小平健康狀況不佳,江澤民對台與對美政策被強硬分子攻擊為過分軟弱,而內陸省份面對區域發展不均衡,也開始不耐地對中央開炮。兩岸關係由於李登輝總統訪美,引來中共一連串強硬反彈,陷入自金門炮戰以來的最低谷,不但在大陸投資的台商戰戰兢兢;擬以大陸為主要經濟腹地的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幾乎停擺;而因受兩岸關係惡化的影響,台灣經濟也大受衝擊,股市、房市、匯市普遍不景氣,泡沫經濟危機已隱隱浮現。

面對這種種的變化,我們有必要對兩岸經濟的情勢進行深入的檢視,並嘗試提出恢復兩岸良性互動的宏觀政策,及對台商經貿活動提供前瞻性的建議。

二、透析1995年的大陸經濟情勢

最近大陸學者江流、陸學芸、單天倫等人完成了《社會藍皮書─1994年至1995年中國情勢分析與預測》一書,其中不但包含中共各部門所挑選出來的四十幾名專家的座談討論內容,更重要的還有1994年10月至11月間全大陸一百七十多名專家對十個省市約兩萬名群眾所做的問卷調查分析。

根據「社會藍皮書」的看法,1994年的大陸經濟已逐漸回穩,但仍有五個問題對社會穩定產生威脅。這五個問題分別是:(一)通貨膨脹已超過警戒線,領取固定薪資居民的生活水平下降,這些居民對當權派的經濟改革可能由認同支持轉趨反對抗拒。(二)糧棉油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停滯,尤其是飼料用糧食需求大量增加,中共必須自國外大量進口糧食。另外,糧棉油的市場價格上升對通貨膨脹也有推波助瀾效果。(三)虧損企業破產案件大幅增加,而未破產企業相當比例付不出工資,或只能付出一半工資,使部份職工、退離休人員,及低收入者生活困難。(四)雖然反腐敗工作正積極進行,但社會治安仍高度惡化,販毒、賣淫、賭博及兇殺案件顯著增加。(五)教育與科研經費短缺,使從事基礎研究與教育工作者增加不安定感。

而在問卷調查中也反映出社會不安定的內在肇因,有79.8%的受訪者表示物價上升太快;33.1%的受訪者表示社會治安不良;28.1%的受訪者表示對腐敗採取對策太慢;19.2%的受訪者表示社會風氣敗壞。對上述問題的意見不論受訪者的對象是勞工、農民,還是行政幹部都表示出相當一致的意見,顯示大陸經濟內在的不穩定因素,已形成一般民眾對當權派經濟改革後遺症的普遍怨懟。

至於對1995年大陸整體經濟情勢的看法,「社會藍皮書」匯總各種調查和次級資料後的預測結果為:(一)經濟成長率維持在10-11%之間;(二)物價上升幅度降低,且零售物價指數上升率不會低於13%,城市和農村居民的實質生活水準則會上升;(三)國有企業改革持續推動,但失業問題會凸顯出來;(四)人口持續「低增加率、高增加量」,人口壓力仍然很大;(五)城市化與勞動力由農村移往城市的速度加快;(六)社會秩序逐漸好轉,治安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七)婦女和家庭問題漸受重視。

基本上「社會藍皮書」對大陸經濟情勢的預測頗為中肯,結論也具高度參考價值。大陸經濟發展正處於「宏觀上潛力驚人,微觀上問題叢生」與「硬體建設快速,軟體改革卻跟不上」的雙重矛盾。

三、兩岸經濟的宏觀面考量

在今年5月30日的大陸工作會議中,連戰院長曾公開表示,迄2000年大陸會成為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最主要投資地、外匯順差最重要來源,以及最重要的經濟腹地。。根據陸委會的統計,兩岸間貿易總額是179億美元,順差是142億美元;而同年台灣對美國的貿易總額是424億美元,順差是63億美元。再觀察今年上半年貿易狀況,香港及大陸、美國、日本是我國出口最多的三個地區,占總出口比率分別為24.1%、23.6%和11.5%。台商對大陸的累計投資金額,估計已超過200億美元,居大陸地區外資投入來源的第二位(僅次於港澳)。由「心理距離」的國際投資選擇理論來看,對台商而言,赴大陸投資的「心理距離」最短,「交易成本」最低。今天大陸會發展為台灣最主要的投資地是基於廠商「自利動機」的選擇,絕非政府「南向政策」可以扭曲和左右的。

基於兩岸間的互利關係,在「經濟中國」的雙贏理念下,兩岸必須盡速化解目前之僵局。針對此我有幾點建議如下:(一)台灣當局應恢復過去穩健的作風,暫停「加入聯合國」行動及放慢「務實外交」的腳步,使兩岸衝突情勢降溫。(二)利用「魯仲連」的調人角色,使大陸當局能真正體認台灣社會生態內涵。「統獨爭議」只是民主社會選舉文化下的產物,並不代表台灣正在走向台獨之路。(三)兩岸可能在今年會加入GATT/WTO,應探討台灣與大陸沿海省分成立區域性關稅同盟與自由貿易區的可能性。(四)因應兩岸邁向「亞太金融中心」的規畫,兩岸可考慮在上海、廈門、天津、台北、高雄等成立「新台幣─人民幣」的合法兌換市場。(五)兩岸盡速進行租稅協調,規範台商赴大陸投資的各種稅負及稅後利潤匯回台灣的扣抵事宜。(六)規範兩岸居民投資或購買不動產的權利事項。

四、因應變局,進行策略調整

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在大陸投資的台商是最尷尬的,而對於正在規劃或準備赴大陸投資的台商而言,卻正好利用這一時機調整自己的投資策略與腳步。對於台商在大陸進行商務活動的策略選擇,我也有如下之建議:

(一)對大陸投資的規劃必須根據「無優惠狀態下投資評估」的原則,即在假設無優惠狀態下得到投資有利可圖的結論,才可考慮付諸行動。如果投資的利益是因為對方會給予各種特殊優惠,則應在「敏感度分析」中基於風險太高的理由放棄投資行動。

(二)大陸正努力與國際規範接軌,各種新的法令規章將一一出爐,台商一定要適應環境調整心態,放棄過去依靠人脈、走後門、講關係、靠人情打通關節的運作模式,加強對大陸各種法令規章的認識與瞭解。尤其是投資合同與章程之擬定,更要妥慎為之,多請專家參與合同草擬與談判的過程。過去台商赴大陸投資,往往因「心理距離」較短,文字、語言、習俗可通,而掉以輕心,以至於合同簽錯,一失足成千古恨。

(三)兩岸關係緊張化,中共中央雖一再宣稱對台商的優惠照顧不會受到影響,但地方官僚卻可能趁火打劫、從中圖利,如亂收費、攤派等情況。在大陸投資的台商除應謹言慎行,少談政治問題,以明哲保身外;區域性與全國性的「策略性台商網路」也應發揮作用,互通聲息、相互支援、切不可在此際還起內訌,予地方官僚可乘之機。至於準備投資的台商,則可多考慮結合外國公司以「策略聯盟」的方式來進行較為妥宜。將「大陸投資國際化、理性化」是現階段降低大陸投資風險的重要觀念。

(四)中共目前處於「政治接班」的敏感時刻,隱含政治鬥爭的「反貪污腐敗運動」正熱烈展開,台商在商務活動上要盡量單純化,避免涉入政治漩渦。在「北京陳希同、王寶森事件」中許多台商資金被套牢,迄今仍無法解套的殷鑒不遠,須引為戒惕。此外,台商在選擇合作夥伴時,應做理性客觀評價,也是減少商務糾紛,避免使自己將來身陷危機的重要考慮。

五、結 語

展望大陸未來經濟發展,在微觀層面雖存在許多不穩定因子;但整體來說,大陸仍是下個世紀全球最具潛力的超級市場。身為中國人,台商怎能自外於大陸市場?但兩岸關係這幾個月來陷入前所未有的低潮,兩岸經貿活動也有降溫之跡象。隨著江澤民再重申「江八點」的和平基調,與「中」美關係漸趨緩和,相信兩岸之間不久就會再恢復良性互動的雙贏局面,而台灣也正好利用這個冷卻的機會,思索應進行的策略調整。「危機可能就是轉機」,面對21世紀的熱鬧大陸市場,在台灣的中國人不但不應缺席,更應該成為最關鍵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