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對峙將更升級

論李登輝的參選與連任

李哲夫(中正大學客座教授)


「只要我們堅持一個中國,絕無分裂國土或搞台獨的意思,中共就找不到武力犯台的理由。」「我個人不希望兩岸出現軍事對抗,真到了那個時候,就會是全民不幸的開始,要為我們的生命財產付出慘重的代價,不是意氣用事的說不要怕、不要慌,就能有濟於事。」

這是八月間,正當中共解放軍在東海試射導彈、火炮實彈演習期間,郝柏村接受《聯合報》記者採訪時的一些答話。作為不奢望競選台灣「總統」,置身於島內政治炒作之外,並且對於台灣軍防實力有親身瞭解的郝將軍,這些話該是誠懇的、客觀的。認識這樣嚴峻的現實,為什麼郝柏村能,李登輝不能?

美國輿論的迷思

至今,美國輿論界仍有不少「中國通」,專以謾罵恥笑中國為消遣。正當由李登輝私訪康乃爾大學,導致中美關係低迷時,作家如Orville Schell者,登文評論說《北京來的熱風》,稱北京抗議美國違反中美三公報的原則,是中國內部問題的發洩,美國可以置之不理。說中國是個「流岷政府」,自己內部問題解決不了,領導層權利鬥爭不穩定,就無恥地挑起中國民族主義,藉仇外來鞏固自己,等等。

接受並且應用這樣「理論」者,在台灣國民黨主流派的精英里頭,不在少數。國民黨秘書長許水德即為一例。在接受《財訊》記者採訪時,許水德這麼說,「鄧小平身體大概快不行了,而江澤民的地位又不夠穩固,像他發表『江八點』,儼然以中共領導人自居,其他人就不服,這一次李總統訪美就給這些人抓到機會,打擊江澤民。……這可能就是江澤民受到來自內部各方壓力。」把中共的政策決定及運作過程,這麼簡單草率的分析,是否有自欺欺人之嫌!

關鍵的區別是,作為一個美國輿論的記者或評論家,他們可以就個人的好惡,基於他們對「美國利益」的理解,去發表他們個人的觀點。作為一個主事當局的執政要員,能以同樣偏頗的態度,把關係芸芸眾生、台灣百姓生命財產的安危問題,輕易地作一「想當然耳」的理解嗎?

「台灣急統」的角色悲劇

如果此去到明年3月,兩岸關係沒什麼重大的蛻變或突破,李登輝成功地競選連任,可能性很大。因為他相對於他的競爭者,國民黨非主流派只是覺得他主張的縮水的「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相對於模糊的「中華民國」顯得暴露了「分裂」的意圖。但基本主張維持現狀的不統不獨是一致的。而對於「陽獨」的民進黨,他又顯得安全得多。所以國民黨非主流派的競選,最多只是分散一些國民黨的選民,但同時民進黨選民為了怕「急獨」的危險,而以「李登輝情結」為依歸。

屆時,在這種民情錯縱複雜的情況下,選出的李登輝(或任何其他人)為第一屆民選總統,將面對「向不可能挑戰」的挑戰。李登輝六月私訪美國,招來對岸的四評四批,包括「鼓吹分裂」,假借民意以「主權在民」販賣「台毒的迷藥」,尋求國際承認為台獨謀「國際空間」以及是「破壞兩岸關係的罪人」。看來,將賦予新出爐的第一任民選總統的「天職,民命」,可能只能有過之而無不及,除非在民選總統造成事實之前,兩岸關係有重要而有意義的重整。因為,一個不能在國際間爭取獨立主權的「總統」算是那一門「總統」?於是,兩岸對峙,只會加級並更難有迴旋的餘地。

不能被動地圍觀選戰

以上是對形勢分析、預估的一些淺見。那麼,要如何做才能改善這種既存形勢發展的不良軌跡呢?

目前台灣島內的新聞報導明年3月民選總統的暖身活動,已經掩蓋了更近的年底民意代表的選舉。本來有人指出「總統民選」的結果,將看年底在先的民意代表選舉各黨派之間的興衰。按目前的氣候看來,似乎有相反之勢。可能各黨派民意代表選舉的輸贏,反而要看那一黨在總統選舉前的造勢情況,後者是大氣候,前者反為小氣候。

無論如何,大部分在兩岸有識之士,都很容易問說:「台灣島內即將來臨的兩場選舉,將對兩岸關係引起什麼效應?」然而,較少問反過來的一個問題:「兩岸關係在此期間的變化,對台灣島內的選舉會有什麼影響?」

首先,雖然我們不知道近月來兩岸關係的緊張,表現在東海的軍事演習;中美關係由低迷而稍有回升,等對將來選舉會有什麼方向的影響?但是,不可否認地,這些對選民及參選人都起了一定的震撼。例如,民進黨的競選語言稍微模糊了台獨的口號;新黨一些領導人,也趁此宣傳與台灣人民站一邊共同對抗中共進犯,惟恐被劃成中共的同路人;而國民黨非主流派也以安民心為重,提出「務實外交」不能危害兩岸關係,否則得不償失。

對岸解放軍在圓滿結束這一波演習之後,宣稱「我們有決心也有能力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的完整。」如果這仍未能說服此岸的主政當局,預料再會有後續的行動來表明。如果台灣的民主已漸趨成熟,則相信這個事實的各界各層次的選民,不僅要靜等選舉日期的來臨,並且要主動組織起來,與海峽對岸作當局所不能做的政治協商,溝通更寬更廣的一個中國原則下的可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