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危機中的理性

楊志誠(逢甲大學法律教學組副教授)


兩岸關係緩和確存在一線希望

自李登輝先生訪美事件以來,由於兩岸彼此缺乏互信,又未建立有效的管道疏通,導致了兩岸關係的危機逐日昇高,甚至有劍拔弩張的態勢,令人冷汗直冒。一般民眾所擔心的是「兵者凶也」,性命財產危矣!而有識者更擔心,一旦兩岸兵戎相見,中華民族自1840年以來受困於帝國主義的命運,恐怕到下一個世紀都難擺脫。

其實兩岸危機從博弈理論來分析,也可找出緩和的軌跡。兩岸危機的升高乃是由於激情的民族主義及追尋單方優勢而產生,也因此而貶視了社會理性的價值。在此情況下,緩和緊張情勢的方法就是一舉轉移民族主義的非理性部份,並提升社會理性的價值。如此才能使彼此雙方在冷靜之餘不至於再繼續追求單方優勢。另外在執行方式的選擇上亦需謹慎,處於雙方皆敏感的時刻,應該避免直接觸及,而宜採取迂迴方式。否則雙方都敏感,情緒都很脆弱,很容易弄巧成拙,反而促使危機升高。

筆者於8月20日到27日應邀參加了浙江省舉辦的文化經貿交流活動(中共於8月15日到25日舉行東海第二次軍事演習),並於會中發表論文,題目是《兩岸農業的雙贏賽局》。當然,題目是經過選擇的,主要是從兩岸關係中最不敏感的議題,導出兩岸合作所產生社會理性的價值。時間上雖然是在敏感度上,這是在危機狀態下不得不面對的,根本無法選擇,但在空間和議題上都選取了由周邊切入的迂迴方式,就算無法觸及核心產生效應,至少可全身而退,不致弄巧成拙,反而觸動危機的升高。

大陸方面也同樣考慮了敏感性的問題,主辦單位在研討會和座談會的安排上都較以往謹慎。鑒於研討會的議題及發言不易掌握,因此在程度上做了適當的設計,由每人發表論文內容,但並不進行評論和討論;而座談會的議題是較易掌握的,設計集中在農業合作及鄉鎮企業發展策略上。如此一來,整個活動將可避免進一步激化兩岸的情緒。從主辦單位的如此「用心良苦」來看,兩岸關係的緩和確也存在著一線希望,就看雙方如何把握了。

正如預期的情況,研討會上浙江省政府聯絡辦研究室以宣示立場的方式批判了李登輝先生的訪美活動及務實外交。會後,筆者利用了私下的場合表示:大陸方面對李先生的瞭解或有引申過頭,就如台灣方面對「江八點」的瞭解和引申,或已超出當時江澤民先生提出此建議時的想像範圍一樣。這種情況在兩岸達成互信、互諒之前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因此而造成兩岸之間的過度緊張,實在不值得。

民族主義應該是對外的

研討會上筆者針對兩岸農業所遭遇的困難加以分析,論證個體理性所追求的單方優勢並不能解決問題,因此單方優勢不僅沒有價值而且毫無意義,反而是兩岸合作的社會理性更能有助於雙方紓解困境和突破發展瓶頸,同時透過機能性的合作對兩岸的和平統一更有保障。然而對於目前兩岸關係的逐日惡化,實在令人遺憾和擔憂,因此特別於會中提出三點說明,祈望兩岸當局都能冷靜而理性的思考,為21世紀的「中國」找出一條更好的出路。

事實上,民族主義應該是對外的,兩岸的民族主義應導向互補性,而不應該彼此對抗。譬如南海主權問題就是一個直接而明顯的例子。就以對美國的關係來看,表面上短期的關係似乎呈現三角關係;然就長遠來說,兩岸應存在著互補的民族主義關係。遠眺21世紀,對美國霸權能產生制衡力量者,惟「中國」而已。然主要關鍵還在於是一個怎麼樣的「中國」。儘管美國政府一再公開宣稱並無「新圍堵政策」的形成,但是這一理念的具體規劃和可行性的研究,恐怕難以避免了。

美國「新圍堵戰略或政策」之難以成型,主要原因是並無其他國家與美國在此一戰略價值上具有共識(Shared Value)。假如兩岸之間危機升高,甚至兵戎相見,對美國來說,某些方面是求之不得的。一來中共將被公認為亞太安全的最大威脅者,毫無疑問地將把東協推向美國,而美國也藉此得以推動其「新圍堵戰略」;二來兩岸的軍事衝突固然可以摧毀台灣到某種程度,但卻也不一定能完全控制台灣,或許在最後關頭上,美國基於戰略的考量而介入,或由日本提請美國介入,這些情況都是可能的。在此同時,大陸的經濟改革不僅將倒退20年,甚至使得原已存在的問題更為嚴重和棘手。綜其結果,美國可以不費一兵一卒順利完成其「新圍堵戰略」的部署,也可以更有把握地在21世紀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世界新秩序。

台灣經濟命脈繫於美國市場

其次,大陸方面有人認為台灣有可能成為美國「新圍堵政策」下的前哨。事實上,以客觀環境來看,如果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美國的「新圍堵政策」根本就沒有著力點,也就無所謂台灣所能扮演的角色。若以主觀的立場而言,過去台灣的外交之所以唯美是瞻,是因為台灣經濟命脈繫於美國市場,如今兩岸貿易依存度超過了美國,台灣產品已不再依賴美國市場,台灣不會不智到切斷自己的奶水去配合美國的政策。果若如此,台灣將如何生存,以美國雙重赤字的沉重壓力,難道還能像50年代一樣養活台灣,讓台灣經濟持續成長?

最後,以大陸目前採取「面向世界」的政策方針下,應能體察到:一個政治體系的運作已然不是完全決定於某一特定的個人身上。就以中共的體制而言,難道所有政策都只決定於江澤民先生的一句話?因此在台灣,歷經四十多年逐步形成的體制運作,也絕非李登輝先生一個人可以完全左右。一般人實在無法確知李登輝先生內心的想法,或為大一統?或是台獨?或是獨台?但其實這些都不甚重要,重要的是李先生一旦位居總統,他就無法擺脫體制對他的規範而任意決定台灣的命運。果不然,林洋港先生和陳履安先生又何能「拂逆上意」而同台角逐總統呢?

平心而論,大陸方面也不見得不瞭解這一層道理,但問題是處於敏感時刻,而且在講求權力鬥爭的制度下,誰也不願冒大不韙去捲入這場局勢不定的「路線之爭」。但既然有人提出來了,倒可以在正合我意的驅動下順勢表達。研討會總結時大陸方面提到:我們也將透過一切可能的管道盡速向中共反應。紓解危機的不二法門就是替對方設計下台的台階,然後建立默契,有約而同地步下台階,解除危機。這一切程序的完成當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不僅本身要有理性,也要激發對方的理性,再加上時間配合恰到好處,則可一舉見效。

攜手邁入21世紀

關於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吾人以為兩岸的和平統一可以用「水到渠成」一句話來概括。但重點是目前的兩岸應積極設計及建立渠道,而不是急於「引水」進來。假若雙方未完成渠道,而卻急著引水進來,必然導致雙方氾濫成災,共受其害。因此,目前兩岸除了應積極建立溝通的渠道外,更重要的是務必要使雙方渠道能「對口」,否則一旦水到,還是會氾濫,屆時再來修整或重建,則費工更鉅費時更久,弊端叢生,兩岸的統一將成為彼此的燙手山芋,終究步上兩德統一的後塵,恨不規劃未統時,真是後悔莫及。

總之,兩岸危機的升高,或由於大陸方面對我方政策的過多揣測及引申過度,或由於我方務實外交在缺乏互信下推動過激。但無疑地,雙方都是處於非理性的過激狀態。紓解危機的首要工作就是如何導引雙方恢復理性,有了理性的基礎,才能進一步思考政策及行為的利弊得失;有了利弊得失的客觀量標,才能規劃雙方下台的台階;待雙方的下台階搭建妥當後,方能互使眼色,有約而同地解除危機。而兩岸互補性的民族主義及「水到渠成」的和平統一理念是兩岸未統一前的理性基礎,它不僅可紓解當前的危機,亦能促成兩岸合作,共享「國家」尊嚴,攜手邁入21世紀,祈兩岸當局深思,億民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