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省籍問題進一言

代林洋港駁國民黨

茅漢


針對文工會說帖指林洋港的「省籍自然說」是挑起「省籍對立」一事,和李登輝口口聲聲「認同台灣」、「本土化」,有幾點看法,就教國人。

「省籍意識」和主張「省籍對立」、衝突、鬥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存在決定意識」,中華民國有35省的存在,當然就有35省的「省籍意識」,面對著台灣「省籍意識」為多數的選民,台灣省籍的候選人當然有他省籍上的優勢,這是事實,是任何人所不能否認的。相對於客觀存在的「省籍意識」,「省籍對立」則屬主觀的主張。從指責新國民黨連線為「外來地主的兒子來爭財產」,到在司馬遼太郎的訪問中以「外省人」來批判郝柏村,是誰挑起已經淡化了的「省籍對立」,應該是很清楚的。

為了挑起「省籍對立」而進行到省籍沙文主義,美其名曰「認同台灣」,曰「本土化」。「認同台灣」應有三種認同,即國籍認同、省籍認同、戶籍認同。台灣至今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要對台灣進行國籍認同,那只是「天邊的彩虹」;台灣僅是中華民國一省,中華民國國民有遷徙居住的自由,非台灣省籍之國民有權利居住於台灣省,但無更改省籍之義務,憑什麼一定要強制外省人認同台灣省籍,這不是沙文主義嗎?再說,戶籍認同,凡居住於台灣者,戶籍在台灣當然都對台灣有戶籍認同。所以,蔣經國說,他在台灣住了四十幾年,「我也是台灣人」。但是,金馬同胞的戶籍也不屬台灣,又如何可以在戶籍上強制他們認同台灣。所以,要台澎金馬二千一百萬人都能接受的認同,只能是「認同中國」或「認同中華民國」。「認同台灣」作為國籍認同就是台獨,強制外省人認同台灣,不是以沙文主義挑起「省籍對立」又是什麼?

在法理上,凡居住於中華民國領域的公民在政治上,權利義務一律平等,又何來政治的「本土化」。「本土化」只是針對「外來政權」,這種「本土化」難道不是赤裸裸的挑起「省籍對立」嗎?「本土化」的概念在學術上本是反殖民文化之義。又豈有以殖民地「皇民化」來反對祖國文化的「本土化」!國民黨光復後在台施政誠有許多不可原諒的缺失,但是,國民黨卻一直是同台灣人民及歷史密切相關的政黨。1894年興中會成立,97年台灣即有分會,第一個會員名曰楊心如;「三二九」之役參加的台灣人有許贊元、羅福星;參加討袁護法的有台灣人林祖密;黃埔二期起即有台灣人李友邦;智取《田中奏摺》的是苗栗後龍人蔡智堪;參加抗戰的台灣人就更多了;參加中共「長征」的台灣人也有蔡孝乾等;參加過國共兩黨的台灣人也很多,例如,李登輝本人就是。國民黨並非「外來政權」,而以國民黨為「外來政權」,除挑起「省籍對立」外,毫無意義。

希望台灣當局切勿挑起「省籍對立」,以歷史為鑒,閩客鬥爭,逼使客家人去當清廷的「義民」。台灣當局切莫以省籍沙文主義為得計,在台灣的外省人誠然只佔少數的14.8%,但全中國的外省人卻是12億人!台灣當局即使能強制在台的外省人民及以「台奸」來裹脅本省人「認同台灣」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但卻無法強制12億外省人也「認同台灣」,其結果仍是枉然。所以,台灣當局應以「認同中華民國」為號召,團結二千一百萬人,徐圖全中國的和平統一,才是台灣未來真正的前途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