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樹人 三十不立

新歷史課綱與國族、文化的關聯

伍少俠
(中學教師)


1990年,教育部宣布將進行高中新課綱的制訂;其主要的特色之一為在教材上採「一綱多本」原則;也就是在新課綱公布後,民間業者可自行聘請相關人士撰寫教科書,打破教科書只有「國編本」的狀況。國編本有何特色?新課綱制訂後,「一綱多本」與之有何不同?當時任教中學才三年的我,沒有主動去瞭解,也不知新制會對教學、對台灣社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後來我參與「課審」與「制訂課綱」的工作後,才愈來愈體會到教育的良窳與國家興衰的密切關聯。

1980年代,在解嚴前後出現許多以往在主流媒體看不到、聽不到的看法或主張;其中影響日後台灣發展深遠,逐漸成為重要爭議的,是「統」、「獨」的議題。

高中畢業後,我進入在當時諸科系中名列前茅的台灣大學歷史系,大學同學們的看法、議論各式各樣,議論時,彼此很少為了某些政治議題或主張鬧得不可開交。

批判執政黨,平常的事;但是批判中華民國、進而宣揚台灣獨立,在當時的校園中,聲量不大,圈子很小。記得大一時,講授「大一國文」的老師,時而在課堂上批判國民黨;有一回他在課堂上藉題發揮,連帶地想要批判中華民國時,就先、後被幾個同學,語氣平和但面帶嚴肅的駁斥了。從當時教授那種極力想要把持住自己的尊嚴與立場的僵硬表情中,可以感受到他的不滿;從班上同學們的反應中,可以感受到他們明確的國、族立場。

在大學的最後一年,蔣經國先生過世了。我與學友前往謁靈,看到現場排的滿滿的人群。之後,我寫了一篇名為《國喪小札》的短文,刊登在某本小雜誌上。政府的施政如何,我與學友各有看法,但是沒有虛假的口號之爭;中華民國,就是中華民國。

「去中」、「反中」的勢力出現

結束大學學習後,我應試某私立中學教師之職;在「試教」項目裡,我抽到的授課內容為「唐代東亞文化圈的形成」。我清楚地記得,當時我先花了一、兩分鐘,說明「文化」與「文化圈」的不同:簡而言之,在當時,東亞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國家;他們各有自己的文化傳承,而這些文化的發展與表現,則都明顯地受到中國的影響,形成了一個有中心、有範圍的「文化圈」;而我們的唐朝是這個文化圈的核心。

這是一個具體的「大中華思想」表述,在當時台灣教育界、歷史學術界裡,理所當然。我演繹的還算到位,也因此得到了這個職位。

初來乍到,不論學養如何,我有充沛的活力與教書的熱忱。那個時候的教科書是「國編本」,就歷史而言,以中國史為主,佐以世界史。除了講授史實,同樣重要的是學生們能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國、族文化涵養,培養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就此而言,我任職的十年裡,學生們在這兩方面的表現,是大致具備中華文化與歷史應有的涵養,有的還能在一些歷史事件或重大時事中,條理分明地表達自己的看法。

這也是歷史教育的要義所在:我們在每個時代裡,感受以往的「真實」,用以做為經歷現今種種的借鑑。兩岸對立是事實,中華民國仍然存在,也是事實;有了事實,我們才可以此為據,提出看法與見解。可以有想法,有「主義」,但不能扭曲歷史,玩弄歷史。

然而就在傳唱「龍的傳人」、「中華民國頌」,流行「八百壯士」、「英烈千秋」等「軍教片」之時,所謂「本土」的新勢力,也藉著台灣經濟發展,執政國民黨弱化變質之際,漸次崛起。他們打著「改革」、「民主」的口號提高聲望,利用執政黨的積弱,開始向執政之路前進。

1991年,政府頒佈「國家統一綱領」,提出「統一」為兩岸政治的終極目標,1993年「辜汪會談」,兩岸有了「一國兩制」的共識,但是「去中」、「反中」的勢持續發展。台灣「政治意識型態分裂症」的輪廓逐漸清晰:政府聲稱是「中華民國的政府」,在野人士則不斷灌輸所謂「我們叫台灣」的觀念。在此情勢下,不論是官員還是人民,漸次出現愈來愈明顯的混淆:在國家的認同上為「中華民國」與「台灣」混淆;在文化則為「中華文化」與「本土文化」的混淆。

高中歷史教育的質變

這種糾葛表現在教育政策上的,就是高中歷史課綱的遞變:「八八課綱」尚不明顯;到了「九五暫綱」,紛擾的巨浪正式激揚!

1995年,政府公布「高中課程標準」,開啟高中教科書「一綱多本」時代。與「本土」口號相關的是:在中國史內,增加了台灣史的篇幅。在此前提下,教育部設置了「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簡稱「課審會」),主要任務為審核各家送審的教科書。

新版教科書裡,在中國史部分增加台灣史的內容,彼此關係清楚:我們是中華民國的國民,現有統治區域,則以台灣島為主。我在上課或平時與學生對談,稱對岸為「大陸」,稱其政權為「中共」;對於我們的國家,則稱「中華民國」或是「我國」。

在民進黨第一次執政後,教育部沒有續聘我為「課審會」委員。之後高中歷史科的「九五暫綱」(因為這部分有重大爭議,故先以「暫綱」替代,做為「九八課綱」完成之前的過渡時期使用)上路,高中歷史的台灣史內容增為一冊,是為第一冊,中國史內容則限縮成一冊。這樣的編排,使得所謂的「本土派」一下子躍居上風。

民進黨的盤算是:只要能繼續執政,「暫綱」內容就能扶正為「九八課綱」;而2008年的總統大選,國民黨贏回政權,在新總統馬英九指示下,召開了高中歷史新課綱小組會議,我再度成為委員之一。在王曉波老師的帶領與努力之下,新的高中歷史課綱--「一百課綱」終於在2012年正式實施。新課綱中,台灣史仍為第一冊,中國史則擴充為一冊半。這樣的結果並未實質扭轉「九五課綱」的偏頗。我曾經詢問曉波老師:台灣史的位置、分量,不能改變嗎?曉波老師沈思半晌,搖了搖頭。

不能改變嗎?這個時候,所謂「台灣」派的勢力,在民進黨以及有心人士的鼓動下,如火如荼地展開各種活動,以「本土」、「多元」等口號,批判新的歷史課綱。課綱公佈後,我們開始進行「審書」的工作。而在我們進行討論的會場外,不時就會有些學生呼口號抗議;我也有了首次在警察盾牌的護送之下進入會場的經驗。

為何不能改變?因為「獨派」運用群眾運動的鼓動叫囂,強奪了此事的話語權;而因為國民黨的軟弱鄉愿,使得獨派的囂張得逞,使得政府自我放棄了捍衛中華民國政權以及中華民族文化的權利,變成只能閹然媚於世的跟著獨派,做出被動而制約式反應:獨派高喊「台灣」,國民黨也附和地說重視「本土」,強調「民主」;幾番折騰下來,國民黨的「中華民國」也必須呼應所謂的「本土」、「在地」的口號,畏首畏尾,就怕「中華民國」被叫成「中國」,招來對手攻擊,自我矮化,國號、黨魂都消散了。

十年之內,混淆成為常態,政客們依據他們的需要隨機化為口號,主軸是「仇中、去中」,「媚日、台獨」。在政客操弄下,「台灣」成了吹捧的教條。

有次我參加主題為「台灣與海洋文化」的教師研習課程,主持的老師第一句話就是:「為什麼研究海洋文化很重要呢?因為台灣是個立足於海洋的國家」;交通部觀光局寫在網路上的文宣資料「探索台灣」,竟然寫著:「台灣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民國38年(西元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台,轄有台灣、澎湖、金門、馬祖、東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地。」要強調台灣、「本土」,可以,但是用如此背離史實,無論用什麼聽起來義正詞嚴的話語來掩飾,都只是弱化、惡化學生們歷史思考,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

這種「認同分裂症候群」,使得接受國民教育的學子們,在蒙昧的情況下,從小就被那群習於耍弄「認同分裂」的大人們,灌輸他們定義的「民主」、「本土」、「多元」;幾年後,成為他們口號政治下的盲從者。而「一零八課綱」的頒佈與施行,也就如期的,繼續弱化、惡化學生們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

民粹教育與殖民史觀

歷史一零八課綱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將以往以「時序」為主軸的撰寫方式,改為所謂「專題」的撰寫方式。只要是對歷史知識稍有認知的人,都能瞭解,歷史的知識與學問是建立在「時間軸」上的,沒有時序,就沒有因果;沒有因果,歷史的知識結構就會土崩瓦解。撰寫歷史一零八課綱的學者們,奢論「專題」可以訓練高中生「自主」與「多元思考」的能力,殊不知,在史實的搜尋、瞭解與掌握都還沒有一定的基礎之前,奢談想法、觀點,多半只會是一知半解的各說各話。養成了不據史實說話後,就發空言,說大話,這樣的學生愈多,政客們的口號政治就愈容易得逞。

除此之外,歷史一零八課綱更嚴重的問題在於兩大「意識型態」的固化:一為「仇中」;一為「媚日」。

其分冊設計為「必修」的共三冊,第一冊台灣史,第二冊東亞史,第三冊世界史。必修由四冊變為三冊,以更為濃縮的內容,淺化學生們的歷史知識;其中「鑿痕」最明顯的為「東亞史」,把以往的中國史,不但濃縮,而且還拉入越南、朝鮮與日本等的歷史淡化中國史,使中國史變為「東亞諸史」中一員。全世界再也找不到如此用心矮化、醜化自己國家、文化的歷史課綱!不但矮化自己的國家、文化,同時還在所謂「台灣史」中對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的種種惡行,曲意的淡化、美化;相信全世界也很難找到一個對其殖民統治的國家如此曲意諂媚的國家版課綱!

記得在第二回出任課審委員時,有一回聽到會場外學生言及日本殖民政府在二戰時期設置「慰安婦」的問題,我們主張必須要寫出「日本殖民政府用欺騙、強迫的手段,讓許多台灣女性成為慰安婦」,而那群學生中,有位女生不解地說:「我們如果這樣寫,日本政府生氣了,怎麼辦?!」國族與是非的混淆已至如此地步;如果歷史教科書、教育者也隨之起舞,憨笑自誤,那麼如何能不遭外人輕視、欺侮!

教育是百年大計,是專業技術的精進與人文素養的養成,絕非短視近利可以成就;但是如果教育的目的只是為了「塑化」與「操控」下一代,五年、十年足矣!而當這種沒有主體文化內涵,只有空洞的操控,這個社會往後即使經歷幾個十年都無法擺脫此病症所帶來的種種後遺症!

驀然回首,三十餘年的教育生涯,好似轉眼即逝。身在台灣,就國族的認同與文化的傳承而言,這個「國」,已經從「中華民國」扭曲變形到像是「台灣」,事實上又非「台灣」的拼接碎片;這個「文化」,也從「中華文化」演變到好像自豪地什麼都原產於「台灣」,事實上又非「台灣」的自我麻醉。教育的目的,如果真的是想要下一代的人比上一代的人更優秀,那麼,所言的「優秀」,絕不是國、族認同的分裂;絕不是對傳統文化的捨棄、思考能力的退化、更不能是對於意識型態的盲從!

驀然回首,不堪回首。繼續努力,人助天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