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世紀霸權的式微
美國世紀霸權的式微
美國總統川普在他2.0任期還未開始前的2025年元月8日,於海湖莊園舉行記者會,拋出四個震撼彈,包括不排除以武力掌握巴拿馬運河和丹麥所屬的格陵蘭島,以經濟力量合併加拿大使之成為美國第51州,還宣稱墨西哥灣有美國進行的大量活動,應讓名為「美國灣」。
一般認為,這是美國帝國的擴張戰略,我看正好相反,這應是美國在地緣戰略上的收縮,或用更準確的說法是:「收縮性擴張」戰略。
如何理解?
美國這個世紀霸權,始自13州的獨立,應無疑義,將來,有一天,它會崩潰或萎縮,這也是邏輯的必然,亦應無疑義,因為,世上不可能存在著一個永遠的霸權。因此,如何觀察一個霸權的生命周期,從誕生到擴張,到頂峰,再從頂峰回落,經萎縮到消亡,整個過程中的起伏變化,及此等變化對全球的影響,應是一樁很有意義也饒富趣味的思想功課。
一、美國霸權的擴張周期
1.本土霸權擴張歷程
從地緣版圖的變化角度看,美國這個國家在成形之前的過程跟人類大航海的歷史密不可分。1492年,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率船從歐洲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大陸,他到達的地點在加勒比海的巴哈馬群島,以為到達了亞洲的印度,這就距最終的目的地中國不遠了,興奮地把見到的當地土著稱為印地安人;15年後的1507年,義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義大利語:Amerigo Vespucci,1451-1512)率領船隊橫渡大西洋,在今日紐約附近登陸,並確認他與哥倫布接觸到的大陸絕非印度或中國,而是在他們認知中完全空白的新大陸,乃用其名為這片新大陸取名為亞美利堅(America)。
消息在歐洲確認及傳開後,引發歐洲各國人民的移民狂潮,移民浪潮持續了兩百多年,把原本在北美洲生活的一億多印地安人屠殺剩了只有數百萬人。1776年之前,現在的美國版圖分別成了英國、法國、西班牙、荷蘭的殖民地,其中以英國殖民地的經濟最發達,分為13州,面積約為現在美國領土的十分之一。由於經濟發達,英國對殖民地課稅很重,引發不滿,並演變成英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戰爭。1776年,13州的獨立戰爭取得勝利,美國正式誕生。
為發展經濟,壯大國力,1802年,美國自法國拿破崙手中購入印地安那州;1812年,美國圖謀當時仍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卻被英國強烈反擊,英、加聯軍直接打入華盛頓,火燒白宮,自此以後,美國徹底打消了通過武力向北擴張的野心企圖,直到現在2025年上台的美國第47任總統川普重燃舊夢。
1819年,美國從西班牙中奪得了現在的佛羅里達州;1853年,經過八年的美墨戰爭,美國取得了德克薩斯州、加利福尼亞州及新墨西哥州;1867年,美國以720萬美元從俄國沙皇手中購入了阿拉斯加州;1898年,美西戰爭,美取得勝利,藉此餘威將夏威夷納入版圖。
至此,美國今日的領土版圖基本完成,這也是美國「本土霸權」的擴張過程。
2.區域霸權擴張
美國作為一個國家,其地理條件得天獨厚,東有大西洋,西有太平洋,在洲際彈導導彈未問世前,根本無虞受到攻擊。美國在地緣安全上因此只需要關注一北一南,北指北冰洋,南指國境線以南的中美洲和南美洲。講得更具體一點,北方,美國的地緣戰略安全空間,除阿拉斯加外,還包括了加拿大和格陵蘭;南方,美國必須建構的戰略安全空間則有墨西哥、古巴,及必須聯通太平洋及大西洋的戰略通道,即巴拿馬運河。
1881年,法國人開始開鑿巴拿馬運河,但很快由於工程技術問題和勞工的高死亡率而停工。1904年,美國接手此一工程,並於1914年8月15日建成。
在此之前,現在的巴拿馬屬於哥倫比亞,但20世紀初哥倫比亞發生內戰,數千人死亡,美國藉機慫恿巴拿馬自哥倫比亞獨立出來,巴拿馬於1903年11月3日宣布獨立,美國與巴拿馬遂簽署了《海-布納互里拉條約》,該條約保證了巴拿馬的獨立,同時巴拿馬授予美國對運河的永久特許權及對運河鄰近地區(水道兩側各八公里的土地)的控制權;巴拿馬獲得1,000萬美元的補償。但運河建成運行後,巴拿馬人民對於美國人在運河區中享有的治外法權開始不滿,雙方時有爭論甚至衝突並造成傷亡,終於雙方於1964年開始談判,一直到1977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吉米‧卡特與巴拿馬當局正式簽署協議,美方同意運河區的主權受巴拿馬法律管轄,並設定了將跨洋航道的所有權轉讓給巴拿馬的日期為1999年12月31日。
回顧歷史,可以看到,在上上個世紀,最晚到上個世紀,美國基本上已完成了由北(加拿大)至南(墨西哥),再由東(大西洋)到西(太平洋)之間的「區域霸權擴張」架構,雖然還不算嚴實,但已為日後(即2025年的現在)川普總統對區域擴張的強化提供了基礎。
3.全球霸權擴張
接下來,就是從區域霸權繼續向全球霸權前進了,這個過程,在相當程度上是與地區霸權的擴張同步進行的。
1945年,二戰結束,美國這個區域霸權是全球唯一一個未受戰爭衝擊(除珍珠港被偷襲之外),保留了元氣,甚至還得到了戰爭紅利的國家,於是,作為全球反共陣營的頭頭,分別在東、西兩線即亞、歐兩側進行戰略擴張。西線,即在歐洲組建對抗蘇聯跟華約的北約,並在西半球廣設美軍軍事基地。在東線,美國分別與西太平洋一眾國家如日本、韓國、菲律賓及台灣地區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同樣地,也在幾乎東半球儘可能多的地方設軍事基地。1991年蘇聯解體後,甚至在前蘇聯的中亞都設有美軍軍事基地。總計美國在全球140多個國家或地區共有374個軍事基地,海外駐軍人數約有17萬現役人員。與海外駐軍相配套,美國還有全球最多的11個航母戰鬥群,時刻巡弋在全球的每一海域。形象地說,美國軍力可以做到全球範圍的投射,至少,太平洋和大西洋已可視為是美國的「內海」。
4.美國霸權的實力顛峰
從各種角度看,美國這個世紀霸權的實力在20世紀結束前達到了頂峰,更具體地說,上世紀最後10年的1990年代,堪稱是美國1776年建國以來國力鼎盛的黃金10年,世紀之交的2000年則正好是一個拐點,一過拐點進入到21世紀,美國的實力與運勢即開始下行。
2000年,美國華爾街科網泡沫破滅;2001年,9‧11事件美國本土受襲;2001及2003,美國先後啟動了兩場名為反恐,實為展現帝國國威的戰爭,兩場中等規模的戰爭都打得美國元氣大傷,其中的阿富汗戰爭撐了整整20年,最後還是倉惶遁走。這一切,折射的都是美國實力已在衰退之中,2008年爆發的世紀金融海嘯,不但美國,連一向風光無限的七大工業國集團(G7)也都束手無策,不得不另起一個有中國在內並扮演關鍵角色的G20來渡過危機。
金融海嘯危機不得不求助中國,至2010年中國GDP超越日本成全球老二,讓美國開始意識到中國快速崛起對美國霸權的挑戰與威脅了。
5.中國快速崛起對美國霸權的衝擊
1949年新中國成立,建國初期,國勢較弱,美國為防堵共產主義擴散,建構並強化西太平洋北自白令海峽,南下經日本、韓國、台灣、菲律賓,最後到新加坡的第一島鏈,並同時打造第二島鏈的關島為美軍本土外最強大的軍事基地,作為對第一島鏈的支援。準確地說,美國的兵力已覆蓋到中國家門口的黃海、東海、台灣及南海,形同將這四海變成美國整個太平洋內海的一部分,這當然不能為中國所容忍。1979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經濟實力逐漸增強,為軍力發展及軍事改革提供了物質基礎。
作為地緣戰略,中國第一步必須將家門口的四個海打造成「護城河」,也就是把美國軍勢力量從第一島鏈內擠出去,這就需要專門針對美國航母的反艦導彈,在軍事術語上,就是中國要具備針對美軍「介入」的「反介入」能力戰或區域拒阻能力。
進入新世紀後,中國無論在海軍、空軍、火箭軍各方面都取得了快速的進展,對美國在第一島鏈的軍事部署明顯地已構成相當的威脅,甚至第二島鏈上的關島也感受到壓力。2024年底,美國決定將其在琉球駐軍中4,000名陸戰隊員後撤至關島,另5,000名則撤自第三島鏈的夏威夷及美國本土,總數占原駐軍的二分之一。
與此同時,中國在2024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一改慣常的低調,大量展示出包括殲35A、虎鯨無人作戰艇、九天無人機、神鵰隱形偵察機、殲15T、機器狗、機器狼等各種領先全球的高尖端武器;12月26日,更於成都及瀋陽同時完成兩款第六代戰機的首飛,震撼全球軍事界;另外,西安試飛空警3000預警機及在上海全球最先進的076兩棲攻擊艦的下水,令人目不暇給。
劍鋒所指,當然是美國。終於讓一向狂妄的美國印太司令,曾說要在台灣實施「地獄景象」的帕帕羅口風大改,說這是美國9‧11後最緊張的時候。
略懂軍事的人就知道,中國六代機一出,即意味著美國長期牢牢掌控的制空權必將易手,這可是美國霸權史無前例的第一次被其對手超越;整個形勢,也意味著美國的全球霸權已難以為繼,必須有所調整,進行戰略收縮了。
二、美國霸權的收縮
美國霸權的擴張,是從本土霸權的擴張開始,繼之以區域霸權的擴張,再繼之以全球霸權的擴張,然後到達頂峰,因此,霸權的收縮,也必反其道而行。第一步,從全球霸權向地區霸權的收縮開始。有了這樣的瞭解,就看得懂川普最近的大動作了。
1.美國向地區霸權回歸
上文提到,美國的地區霸權是以美國本土為核心,向四周擴散,建構一個確保美國國家安全的戰略空間。具體地說,向東,整個大西洋仍是美國的「內海」;向西,原本作為內海的整個太平洋, 則必須從西太平洋(第一島鏈)後撤至第二島鏈的關島(已在進行中),完全不排除未來將繼續後撤;向南,要想法收回或搶回對巴拿馬運河的主導控制權;向北,則正如川普所言,要收購或控制住格陵蘭,及要施壓及控制住加拿大。如此一來,即退縮回但強化了早曾經有過的地區戰略空間。川普說,這一切都是為了美國的國家安全,沒說錯。
2.「退縮性擴張戰略」
一般認為,川普的打算是要擴大美國的國土或勢力範圍,是純擴張進取的戰略,此一認知不完全準確。從前文分析可知,美國現在面對中國的強勢崛起,在西太平洋受到中國越來越強大的戰略擠壓,已無力維持長期以來的全球戰略優勢,不得不有所退縮,但在退縮的同時,卻必須強化及鞏固以美國本土為中心的地區霸權空間,所以,這是一種「退縮性的擴張戰略」,意味著美國的世紀全球擴張周期已到了拐點,總的來講,是開始進入了收縮周期,當然,這個收縮也跟擴張一樣是逐步進行的。
這就好有一比,像打籃球,全場釘人已釘不行了,只好收縮,改打半場區域聯防。
3.太平洋將成中美地緣戰略交鋒的關鍵場域
展望未來,在中國徹底把美國勢力擠出第一島鏈後,中國將會把家門口的「護城河」加以延伸,並將之「內海化」。
具體地看,會有以下幾個步驟;(1)將原本以黃、東、台、南四海為主的護城河向北延伸至包括日本海,及向南延伸至整個南中國海;(2)台灣脫離美國控制,完成兩岸統一;(3)琉球脫離日本控制,恢復獨立地位。
再看遠一點,中國勢力必將出第一島鏈到第二島鏈,屆時,美國有可能再自關島進行戰略收縮到第三島鏈(夏威夷),因為當第一島鏈失守後,關島已無重大戰略價值,反而有可能受到來自中國的威脅,形同雞肋,不如放棄。
4.太平洋是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
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大膽地預測,最終中美兩強的勢力劃分或將以太平洋中間加國際換日線為界,真應了中國一早就對美國的提醒:「太平洋是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
三、中國世紀翩然到來
美國這個全球世紀霸權從地緣戰略空間的擴張,到地緣戰略空間的收縮,關鍵核心因素之一,與中國的崛起和復興有關。因此,就人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這個歷史進程,折射的也正好是美國世紀的逐漸淡出,與中國世紀的翩然而至。◆
社論
教改30年
中外關係
今日美利堅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兩岸青年園地與連載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