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始作俑的教改惡果
李登輝始作俑的教改惡果
自1994年410教改大遊行至今,已經超過了30年。去年一群關心教改的專家學者們集資在公車上張貼廢除108課綱的廣告,理由是學子們的基礎已然薄弱;去年底更有十幾位大學教授與高中老師,共同獨立出版《台灣教改三十年總體檢》,為未來教育提出建議。
基礎能力弱化,牽涉到學子的競爭力,連帶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這是顯而易見且非常現實的問題,尤其「建構式數學」造成孩童數學成績創下歷史新低,很快喊停,恐怕是教改實施以來,在強烈輿論壓力下,唯一取消的新式教學。即便如此,仍有教改人士為建構式教學辯護,認為那群受此新式教育方式洗禮而顯得相對遲鈍的孩子們,比起反應快的學生們,更具有可塑性,更有創意。
當年建構式數學最受詬病之處,在於廢除背誦九九乘法,因為這個死記硬背,係建立在完全不懂原理的條件之上,而建構式數學的初衷,則是希望學子真正養成推理與思辯的習慣,觸類旁通,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然而,實際執行時,建構式數學的思考模式,卻變成了另一套更呆板的規定,許多原本可以輕鬆解決的問題,被強迫要照著相當愚蠢的模式來解答。在這種情況下,那些被視為「可塑性」的遲鈍,恐怕並非創意滿滿的思辯能力,而是腦袋被搞糊塗的迷茫。這些奇怪的教法,至今殘存,造成家長的困擾。
教改的基本理念,在於打破陳腐的舊框架,讓孩子主動而快樂地學習。只是,理想再美好,口號再動聽,陳腐的舊框架未必打得破,反倒許多傳統的優質元素被毀壞,取而代之的往往是經不起考驗的新觀念,用更僵硬的框架使教學處處受限。除了惡名昭彰的建構式數學外,衝擊最廣泛的,就是所謂統整教學。
統整教學,係指將各相近科目整併在一個領域下,以貫通的角度統合教學。譬如以前健教課本的「酶」,生物叫「酵素」,化學叫「催化劑」,應該合在一起講。然而,這種跨科的例子並不多,而且本來以前小學就已實施領域教學,最明顯的就是「社會」,囊括歷史、地理與公民,以及「自然」,包涵物理、化學與生物。但是上了中學之後,學習逐漸深化,就有必要分科。教改卻以國民教育並非培養專家為由,從九年一貫課程開始,全面改為領域教學,到了十二年國教(108課綱),更延伸到高中,甚至要求跨領域。
在統整的原則下,出現了一些怪象,如中小學音樂、美術課被合併在《藝術與人文》領域,每一課都得統整,還得符合「人文」,否則教科書審查不讓過。這種課本太難編,只好每課都找一個主題來湊合,變成目標不明、缺乏系統的教材,老師們只能音樂、美術各教各的,否則根本沒有人會教。
藝術並非升學人人必考的科目,課本亂編,關心的人也不多,但像歷史課就很糟糕了。108課綱的高中歷史,竟然出現時序顛倒狀況,美其名為探討特定主題,實際上歷史專業已被政治正確凌駕,幾乎不成歷史。
教改傷害最重的,恐怕非歷史莫屬,因為背後還隱含去中國化的政治企圖。早在李登輝主政時期,杜正勝提出「同心圓」伊始,歷史課就先被地理概念霸凌了。國中的「認識台灣」,中華民國史即遭腰斬,此後中國史逐漸被稀釋,乃至融入東亞史。儘管教師因不熟悉東亞,終究必須以中國史為主軸授課,但「中國史是外國史」的概念,已隱然形成。
歷史去中國化,不只造成國家認同危機與社會撕裂,也連帶拖垮整體文化基礎,其中相當明顯的例子,就是國文的學習。文言文比例大幅下降,僅存的幾課,又因歷史概念薄弱,增加授課與理解的困難。
最嚴重卻也最被輕視的問題,是道德不再單獨設科,亦即所謂「缺德的教改」。日本、韓國及新加坡的中小學,都一直將道德單獨設科,台灣過去小學也有《生活與倫理》,國中有《公民與道德》,高中還有《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自建立生活常規與簡單的人生道理開始,慢慢學習社會共同的價值觀與道德觀,以及其他準則,再逐漸從古聖先賢的智慧金句中摸索屬於自己的處世哲學。
可是教改之後,小學不再有「倫理」,國中不再有「道德」,《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則改為選修,生活準則與道德觀被「融入」其他課程。少了系統性的教材,學習支離破碎,毫無章法可言,還會因不同老師重視的程度而天差地別。最糟的是,若有老師覺得教人生道理很落伍,對道德嗤之以鼻,那麼學生好好學習向善的機會就更渺茫了。
傳統核心價值被一步步摧毀的同時,取而代之的,大概就只剩「民主」和「台灣」價值了。可是台灣的「民主」變成了民粹,甚至被譏為「民進黨當家作主」,至於「台灣」價值,一向不容置疑和挑戰,但其內涵卻已經因去中國化而愈來愈空洞。
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曾批評108課綱無恥,因為高中國文課本拿掉了顧炎武的經典作《廉恥》。當時立法院長游錫堃以「廉恥是君主政治的產物」回應,還說現在是民主時代,應遵從民主價值觀。在他眼中,民主竟是不需要廉恥的。這種心態恰如政大教授周祝瑛教授所言,企圖移植西方思維來取代傳統,而教改30年,可謂「寧靜文革」,結果可能培養出失根的下一代。
教改在對西方文化一知半解的情況下,盲目引進新式教學,已經造成學習膚淺化、基礎弱化。人文學科又去中國化,而渾然不知任何人都是以母語進行邏輯思考,用中國語文(閩南語也是中國語)又去中國化,難道要學子們用英語、日語進行邏輯思考?結果不是失去邏輯思考的能力,就是思想一團亂,遑論什麼核心價值?台灣的優勢正因教改教出的世代越來越缺乏競爭力中快速消失。面對無辜的學子,有錢的家長們或可自求多福,沒錢的家長們難道只能聽天由命?唉!◆
社論
教改30年
中外關係
今日美利堅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兩岸青年園地與連載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