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命中注定要成為中國朋友的卡特(上)
紀念命中注定要成為中國朋友的卡特(上)
美國第39任總統吉米‧卡特12月29日於喬治亞州平原鎮的家中過世,嵩壽100歲。卡特於1977-1981年擔任美國總統,1979年促成中美建交。生前,卡特一直為他在擔任總統期間完成了與中國建交這件事感到自豪。2008年12月在「卡特中心」接受中國記者採訪時曾說,他是10月1日出生的,與新中國同一天誕生,因此命中注定要成為中國的朋友。
2009年中美建交30週年之際,他在接受中國記者採訪時又說:「與中國建交是我作為美國總統做出的最正確、最英明的決定。」
2018年最後一天,卡特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紀念美中建交40週年:「40年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和我,協力促成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的外交關係正常化,結束了兩國持續30年的對立狀態。這造就一個時代--以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和平為其特徵。中國經濟驚人的增長,疊加了與美國經濟的持續交融,使兩國成為全球繁榮的引擎。兩國科學與文化交流蓬勃發展,美國亦成為中國學者、遊客的首選海外目的地。這一關係得以維繫40年,足以證明不同歷史、文化背景和政治制度的國家,有能力為更偉大的價值而攜手合作。然而,上述至關重要的關係如今卻面臨困難。」
「在這樣的敏感時刻,誤解、誤判,或者在台灣海峽和南中國海等地區未能恪守審慎制定的交往規則,都可能令事態升級為軍事衝突,從而造成全球性的災難。」
1972年2月,以毛澤東與尼克森握手為標誌,中美關係解凍。當年,尼克森曾向周恩來許諾,將在自己的第二個任期內實現與中國正式建交。但在其第二個任期時,因「水門事件」而黯然下台。接任的福特對中國領導人說,如果他連任,將努力爭取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但在總統選舉中敗在卡特手下。
1977年初,美國總統卡特上台執政。2月8日,他在白宮會見了中國駐美國聯絡處主任黃鎮,表示新一屆政府對華政策的目標是「關係正常化」。他還承諾:「《上海公報》的原則過去是,今後也將是兩國關係的基石。」
1977年5月,卡特任命剛退休的聯合汽車工人工會(UAW)主席伍德科克(Leonard Woodcock)出任美國駐北京聯絡處主任,卡特認為:「我選上像他這樣一個在美國社會中有地位的人,也是給中國發出一個明顯的信號,說明我們想要建立更密切的關係。」
1977年8月和1978年5月,卡特分別派國務卿萬斯(Cyrus Vance)和白宮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訪華,就中美關係正常化進行磋商。
在萬斯出發前的8月17日,卡特和萬斯、布熱津斯基一道,「逐字逐句地討論了一份供萬斯同中國人討論的協議草案」。其主要內容為:美方可以接受中方的三原則,即美同台灣當局斷交、終止美台共同防禦條約、從台灣撤出美國軍隊,簡稱「斷交、廢約和撤軍」。但是,美方提出可以繼續對台灣出售一些防禦性武器。美方還可以公開聲言,大陸解決台灣問題要以和平方式。而北京不得對此反駁。由於萬斯本人對促進中美關係正常化並不十分積極,他的訪華沒有取得明顯效果。
但是,鄧小平在8月24日會見萬斯時,闡明的中國政府對中美建交談判中的一些問題和共同關心的全球性戰略問題的原則立場,對進一步推動雙方磋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鄧小平指出:我們歷來都說,我們兩國之間存在著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台灣問題。國務卿先生提出的關於中美關係正常化的方案,比我們簽訂《上海公報》後的探討不是前進了,而是後退了。我們必須澄清一個事實,是美國侵佔了中國的領土台灣。現在的問題是,美國要控制台灣,使中國人民不能實現自己祖國的統一。我們多次說過,要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在台灣問題上有三個條件,即廢約、撤軍、斷交,按日本方式。老實說,按日本方式本身就是一個讓步。現在是要美國下決心。民間來往,我們可以同意。你們這個方案,集中起來是兩個問題。第一、你們實際上要我們承擔不用武力解放台灣的義務,實際上還是干涉中國的內政。第二、你們提出不掛牌子的大使館,實際上是「倒聯絡處」(指美國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關係正常化,交換大使並建立大使館,又同台灣當局互設聯絡處。這實際上還是搞「兩個中國」,或者「一個半中國」)的翻版。我們對這個方案是不能同意的。因為這實際上否定了季辛吉博士承認了的歷史淵源和真實情況,是美國欠了中國的賬,而不是中國欠了美國的賬。明確了這一點,問題就好解決了。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別人不能干涉。我們準備按三個條件實現中美建交以後,在沒有美國參與的條件下,力求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但不排除用武力解決。你們說很關心台灣的安全。中國人總比你們美國更關心自己國家的事吧!中國人民、中國政府當然會考慮台灣的實際情況,採取恰當的政策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的統一。但是,這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情。中國政府對解決台灣問題是有耐心的。我們申明我們的立場,是為了在改善中美兩國關係的過程中,在處理台灣問題時更從容、更恰當一些,有利於我們在全球戰略方面取得更多的共同點。但我們希望不要誤解為中國人對這個問題的解決可以無期限拖延下去。
積極推進中美關係的伍德科克,對萬斯的訪華和卡特政府在對華關係正常化的躊躇不定深感不滿。在1978年2月回美國休假時,他敦促卡特訪華。儘管卡特沒有接受伍德科克的這個建議,但這使卡特決定派對中美關係正常化心情比較迫切的布熱津斯基訪華。布熱津斯基草擬了卡特總統對他訪華的指示,卡特修改了布熱津斯基的這個指示,並於5月17日批准。卡特還特地告訴布熱津斯基,他已經下決心使美中關係儘快實現正常化。
1978年的5月20日,布熱津斯基乘坐美國副總統的專機抵達北京後,華國鋒主席就會見了他。5月21日 ,鄧小平與布熱津斯基進行了實質性談話。
在對方談到卡特總統表示已下決心準備同中國積極討論美中關係問題時,指出:很高興聽到卡特總統的這個口信。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雙方的觀點都是明確的,問題就是下決心。如果卡特總統下了這個決心,事情就好辦。我們雙方隨時可以簽訂關係正常化的文件。過去我們也說過,如果在台灣問題上美國方面還需要時間,我們可以等,但這不等於說我們並不性急。對自己國家統一的問題,我們怎麼能夠不關心,不急於解決呢?我們很希望能早日解決這個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歷來闡明的就是三項條件,即斷交、撤軍、廢約,這三項條件都涉及台灣問題。我們不能有別的考慮,因為這涉及到主權問題。日本方式是我們可能接受的最低方式。對兩國來說,關係正常化問題是一個帶根本性的問題。對這個問題,你們要表示你們的希望,這可以;但我們也要表示我們的立場,即中國人民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解放台灣,是中國人自己的事。當然我們歷來說,我們兩國之間的關係還有其他方面,主要是國際問題,在這方面我們有許多合作的餘地。有許多問題我們可以共同探討,不少問題我們的看法是一致的。強調:在貿易問題上,對同中國關係正常化和沒有正常化的國家,我們的政策還是有區別的。在經濟、科技、商業交往方面,同樣條件,我們要優先考慮同我們建交的國家。沒有實現關係正常化,你們政府也受約束,而且相互取得優惠地位來解決問題的條件就差一些。總之,沒有實現關係正常化,我們受限制,你們也常受限制。
在這次談話中,中美雙方商定:中國外交部部長黃華同美國駐中國聯絡處主任伍德科克自7月5日開始商談中美關係正常化問題,中美關係正常化由此進入了實質性的實施階段。
1978年12月13日,談判進入最後關頭。鄧小平親自與伍德科克會談。鄧小平在會談中表示:基本同意美方起草的新的聯合公報草案,但在公報中應重申反霸條款,以加重分量。同意在1979年1月1日發表公報和聲明。同時,針對新的聯合公報草案中《台美共同防禦條約》是「終止」而不是「廢除」的說明,指出:我已經看過了先前美方起草的公報,布熱津斯基最近跟柴澤民談話的紀錄也讀到了。美台條約既然是一年後終止,那麼一年之內是否仍然有效呢?並提出:在「終止」期以前的一年裡,美國不應該再向台灣出售武器。希望伍德科克先生能夠理解對台軍售問題是何等重要。強調:對台出售武器會破壞中國的和平統一。如果美國向台灣出售大量武器,蔣經國就會把尾巴翹得高高的,這只會增加衝突的危險性。
12月15日,鄧小平在與伍德科克會談時,聽了關於中美關係正常化後美國保留向台灣出售防禦性武器的權利的說明後,明確指出:中美建交後,希望美國政府慎重處理同台灣的關係,不要影響中國採取最合理的方法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如果美國繼續向台灣出售武器,從長遠講,將會對中國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台灣問題設置障礙,最終只能導致武力解決。在實現中國和平統一方面,美國可以盡相當的力量,至少不要起相反的作用。
關於美國對台軍售問題,1978年10月初黃華外長參加聯合國大會時,曾對萬斯坦率地說過,如果美方堅持在建交後繼續對台軍售,就會危及正常化談判,中方可能撤出談判。10月11日,卡特召見回國述職的伍德科克,要他對談判作出評估。伍德科克建議不要再在談判中討論對台軍售問題,而是直接向中方提出建交公報稿,以避免美國國會干擾而日久生變(中美建交談判是一直背著國會進行的)。在場的布熱津斯基等官員也都贊成。
1978年11月2日,鄧小平在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時,根據四個月來黃華同伍德科克商談中美關係正常化問題的情況,和9月19日卡特、10月30日布熱津斯基先後會見中國駐美聯絡處主任柴澤民的談話情況,在發言中指出:看來美方想加快中美關係正常化,我們也要抓住這個時機。外交部先把對方的具體想法搞清楚,談的時候不要把門關死,同美國關係正常化的步伐要加快,從經濟意義上講也要加快。 在這裡,鄧小平特地提到了「經濟意義」。一個多月以後,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作了著名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報告。這個報告高度強調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實際上被視為後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
1978年12月2日,伍德科克向中方提交了美方草擬的建交公報,中方在隨後的一次談判中提出了中方的公報稿。12月12日下午,布熱津斯基等美國官員準備正常化的最後公報稿。傍晚,卡特來到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的辦公室,再次逐行審閱。這份公報稿隨後傳給北京的伍德科克。12月13日,鄧小平在與伍德科克會談時,伍德科克首先將此公報稿交給了中國方面。鄧小平當即要翻譯施燕華口頭譯成中文讀給他聽。
華盛頓時間1978年12月14日上午,中國駐華盛頓聯絡處主任柴澤民來到白宮拜會布熱津斯基。布熱津斯基問他,對於美中建交一事,北京方面有沒有什麼最新消息?柴澤民回答,沒有什麼新消息,建交工作一切順利,特別是因為美國已經同意,停止向台灣地區出售武器。柴澤民之所以得出這樣的判斷,是因為他清楚,雙方在談判過程中中方一直堅持美方在建交後應停止對台軍售。
布熱津斯基立刻感到情況不對頭。他誤認為在建交談判中,雙方達成的意見是這樣的:美台防禦條約將在一年後自然終止,在此之前的一年裡,美國照舊向台灣出售武器。但一年之後,美國可以向台灣出售防禦性武器。布熱津斯基非常清楚美國國內的政治情況,即如果完全停止對台軍售,國會是決然不會同意總統實現對華關係正常化的。布熱津斯基隨即向伍德科克發出詳細指示,要求伍德科克再次向中國領導人「澄清」這個問題。此時,距離雙方預定的公佈中美建交消息的時刻只有15個小時!
社論
教改30年
中外關係
今日美利堅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兩岸青年園地與連載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