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後」教師上崗後……
「00後」教師上崗後……
一、冷冷清清地風風火火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給新入職教師的建議是,「要一點一滴地積累身為教育者應當具備的精神財富和教學智慧」。作為剛上崗的菜鳥教師,「冷冷清清」地備課是不二法門,畢竟做好一桶水的準備才能坦蕩地倒出一杯水。
對於如何備好一堂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回看我的兩次公開課經歷,實覺自己在實戰中成長迅速。最難的是主線的確定,如何能有邏輯性地串起教材多個子目內容,又不失新意和趣味。其次是內容的填充,大到教材重點難點能否面面俱到,小到每則史料的取捨。最後是一遍又一遍地磨課,熟悉教學流程,美化課件設計,精煉遣詞造句。
我的上課指南是,不會抽象表演的脫口秀選手不是好的歷史教師。備課備得越細緻,上課上得越輕鬆,學生學得越充實。雖不是穿越古今、縱橫捭闔的大家,但力求自己「風風火火」,讓課堂有熱情有溫度有思維,增強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作為時代的見證者,同時也是歷史的書寫者,我們要有深切的人文關懷,既與歷史對話,汲取奮進的力量;也關注現實人類命運,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三尺講台講的是時間長河中熠熠發光的知識,也關聯著教室外瞬息萬變的世界。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前輩教師常說,前三、五年的奠基工作必不可少。新教師要不斷尋找精進教學技巧的工具,比如「互聯網+」浪潮下,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課堂;以及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倉庫」,比如收集專業著作、精品示範課、典型例題等,如此三年內站穩講台,五至十年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的目標指日可待。在我看來,教師和廚師有共同之處。首先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教師要將學歷與閱歷、學識與常識有機結合,教材和生活都是源源不斷的課堂素材。其次是避免端上桌的菜讓食客吐槽,教師要爭取將每堂課做成色香味俱全的滿漢全席,內容充實、銜接流暢、問題巧妙、重難點突顯,一課結束後分量滿滿,讓學生飽腹而歸。
教研路漫,教學相長;知行合一,履踐致遠。恰逢期末,整理出一份簡要教學心得,總結我的第一學期。來日燦爛,共勉共進,做一名幸福稱職的老師!
二、千禧代教師與奧運年學生
24歲的我,站在講台上,對望的是16歲的學生,更是十年前坐在高一教室的我自己。當我根據作業完成情況貼上不同的表情包貼紙,當我在默寫時要求學生把課本放在過道……學生常會用「00後就是不一樣」來評價我。「00後」是我的標籤,也是學生對我的要求。
他們的天地是廣闊的,現代文明的成果被盡情享用,科技發展、文化繁榮、交通便捷等等,在網絡、旅行、影視中,獲取不受時空限制的信息,自由探索自己的興趣。古板沈悶的課堂、滿堂灌的機械教學不再適用,因此「學生在本節歷史課的興趣點是哪裡」的問題常常縈繞我心頭。他們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我盡力地與他們衝在同一片互聯網浪潮裡,結合他們的興趣點和接受習慣,在教學設計中嘗試融入時政、熱點事件、流行詞等,讓歷史課堂鮮活起來,生動起來。有趣地是,自從上崗後,我的各個社交平台都帶了「班味」,因為關注「教師」、「學生」之類的的信息。手機之內,是同行的分享;手機之外,是我日新月異的教學實踐。
信息爆炸的時代,「為有源頭活水來」的便捷性大大提高,「弟子未必不如師」的現象也不罕見。偶有幾位學生,對某段歷史某個專題有較專業的學習,他們充分的探索欲和表達欲讓我自愧不如。當然,這也激勵我只有更充分地備課磨課,才有站上講台的安心和底氣。有個學生在得知我畢業於台灣史專業後,向我講述他自幼受爺爺的影響,對海峽之隔的台灣有所關注,並常與我分享最近時政新聞,還跟我探討應如何通過多個媒體的報導辯證看待某一事件。「讀史使人明智」的理念在歷史教學中雙向落地,不只是我們老師在教學生如何學習歷史,他們也在啟發我們如何將學術的變成大眾的、過去的變成現在的。
此外,如何處理好與學生的邊界,也是新教師的一大課題。年齡差距小,心理代溝小,很容易和學生相處成亦師亦友的關係。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尊重理解的基礎上與學生交流共情,讀懂學生的成長需求,不吝嗇對他們的讚美與鼓勵,期待他們下一次的進步。
三、梧桐既立,其心亦真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除了課本上的知識之外,更要激發學生主動挖掘歷史的魅力,無論是故紙堆中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文物,還是身邊活生生的歷史,從而在對本國歷史瞭解之後抱有溫情與敬意。
印象深刻的是,12月在上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一課時,課前我講到「如果是12月13日上這一課,會更好吧」,話音剛落,一位學生立馬接道,「老師,愛國主義教育不分時間」,當下愛我中華的種子茁壯成長,穿越時空的共鳴振聾發聵。
借用魯迅先生對青年的箴言:「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一個國家的故事正是由這個國家的年輕人接力書寫。願「後浪」們心裡有火,眼裡有光,凝聚青春力量,永遠激情昂揚地迎接機遇與挑戰,又始終以平靜沈穩之態應對生活起伏。◆
社論
教改30年
中外關係
今日美利堅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兩岸青年園地與連載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