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台灣民眾的重要課題(下)
當前台灣民眾的重要課題(下)
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方面,中共的文本稱:「領導全黨緊緊圍繞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著重從思想和作風、體制和機制、方式和方法、素質和本領等方面加強和改進,有力地推動了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
這些舉措說明中共黨中央不斷注意外部的變化,調整內部作為,一方面推動改革,讓人民獲利。另一方面也改革共產黨自身,渡過全球巨大的社會主義運動低潮的衝擊,而且藉著9‧11事件,特別是美國的金融風暴危機,得以逆勢上揚。
習近平上台後,加大黨內反腐力度,整頓官場文化,不斷加強反腐肅貪的制度、法紀的佈署,強化幹部的治理能力;第二任期開始致力全民脫貧,全力推動所有中國人奔向小康,中國崛起,民族復興,公民自信已逐步實現。
同樣信奉共產主義,同樣是共產黨「一黨執政」,對共產主義也同樣有發展,但蘇聯70解體,俄共在今日的俄羅斯也未受人民擁護;反觀師從蘇共的中共,學習蘇聯,迄今百年,仍得民心,其政權亦邁向百年,依然生氣勃發,國勢冉冉上升。蘇聯敗於美帝,沒入史冊,中共對抗美霸,愈戰愈強;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個人以為相比蘇共,中共在政治的本質、治理的目標、治理的方法等方面得益於中華文化的若干優良傳統,俄羅斯沒有類似的文化。
第一在政治,西方政治學談「政治」,定義是「權威的分配」,所以「權力」是政治的本質,在西方封建統治下,人民飽受封建主的迫害、剝削,所以在資產階級資助和領導革命時,以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為口號,吸引群眾,推翻封建主。當代西方政治學重點在權力的合法性,權力的約束,權力的制衡等方面。但中國人講的政治是從「家」為起點,(這裡的「家」是士大夫統治的「采邑」)所以齊家而治「國」(諸侯管理的「封地」)而平「天下」(天子承天命而治理的四海之地)。因為從「家」為起點,「家」裡的家長生而有之,《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其後又總結為「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所以權力的來源不重要,關鍵是有權力的領導為人民作什麼,人民滿不滿意,人民擁不擁護。因而在中國政治學中,政治的本質是「服務」,是服務人民的責任,所以才有「禪讓」之說,以「服務」為本質的「政治」,其後雖然逐漸「異化」成權力的運行,但是「為人民服務」,「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並被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和菁英分子加以保留,並不斷以此告誡皇帝及其各級當權者。
此一思想在當今民智已開,信息透明的時代,對於不照搬西方民選制度的中國政治而言更加重要。因此,我們看到中共領導人從毛澤東就強調「為人民服務」,到習近平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再到他要求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時時刻刻以人民為念,所以中共獲得的擁護絕非蘇共可比,不可能重蹈蘇共覆轍。
第二是反求諸己的內省,在中華民族的政治文化中,遇到挫折、失敗或低潮時,以反求諸己,自我強化來突破困難,從自身找原因,孔子說:「吾日三省吾生」,所以面對蘇共的垮台,中共先從蘇共自身找缺失,再以蘇共的缺點逐一查找,自我對照,自我反省,自我進步。這種以「他山之石,可以為錯」,肯定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所以中華民族的發展才可能表現出「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在共產黨的組織生活中也有「批評」與「自我批評」,雖然在執行中常流於形式,但只要領導者「明事理,大心胸」,對工作的成功往往有極大的幫助。習近平上台以來,在中共黨內重新強調此一傳統,而且更進一步提出「自我革命」,他說:「我們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如何成功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毛澤東同志當年給出『讓人民來監督政府』的第一個答案基礎上,給出了第二個答案,那就是不斷推進黨的自我革命。」中共從革命以來一路使用,不斷挫敗中改正成長。
第三是共同富裕的追求,「共同富裕」乙詞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共同;二是富裕;前者是追求平等,後者是財富自由。「平等思想」在中華文化的經濟思想中十分重要,有公平,一齊的意思,孔子在《論語‧季氏》第十六篇中指出:「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後來成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成語,孔孟所言,都是指向「共同」之意。「財富自由」則不僅是有形的財產而是包括物質生活的無匱乏,還有精神的自由自在。《論語‧先進》篇描述曾皙(名點,字子皙,曾參的父親)的理想生活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這個儒家「民生樂利」的傳統價值,就是物質生活無虞之後,表現出社會集體的安逸無爭。這就是一種「共同富裕」的表現。中共在改革開放展現出初步成功之後,領導階層就開始調整鄧小平「先富帶後富,先富幫後富」的策略。
2015年10月底中共的「十三五」計劃啓動全民消除絕對貧困的重大政治工程,要求在五年內透過精準扶貧,即2020年底前實現解決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核心問題。到中共成立100週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宣告:「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
中共在消除大陸人民絕對貧困的現象後,「十九大報告」指出,「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二十大報告」中再提出,「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習近平強調「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價值追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14億多中國人民邁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這是針對個人的生活追求方面的努力。因為「貧富懸殊」是造成動盪最直接的因素,所以現代中國就不會允許城市中出現貧民窟,政府不會允許社會上出現流浪漢。中共政權相信政府更努力讓人民「有恆產,始有恆心」。
另一方面就是急難的救濟,為了防止突然的變故帶來的社會分裂危機,「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扶貧、扶邊」都是共同富裕政策的表現。
總之,蘇共與中共在相同的信仰,相似的制度運作,同樣面對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國家滲透、封鎖,中共還遭遇霸權主義的打壓,但是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在中國發揮關鍵作用,使中共在治理中發揮了民本政治、自我革命和共同富裕的特色,結果蘇聯的社會主義陣營因實行馬列社會主義而跨台,最終資產階級學者傲慢地宣佈「歷史的終結」。
反之在中華文化的加持下,中共實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相對成為國際上國家治理的新典範,以致西方學者只能感慨「中國正在搶佔未來,美國卻陷入焦慮與退縮。」
五、結 語
(一)綜觀上世紀中國發生了三次巨變,不同政府作了不同的反應,結果大不相同。
相同地出國考察,以圖變革,清政府變而不改,最終覆亡。而中共銳意革新,摸石過河,紮實推進,終能引領中國崛起。
同為中國的現代化而努力,1949年起國民黨在台灣的努力是遵循資本主義模式,依託資本主義的國際分工,得以收穫若干成就,最終脫離不了美帝的牢牢掌控,以致難逃「我為魚肉」的命運。而中共則在經歷社會主義發展與資本主義發展後,自主地融合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拓了「中國式現代化」,融入世界而自主發展。此一模式不僅成功地讓中國發展為工業強國,而今有了足夠的實力邁向信息化未來,成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另一選擇。
同為馬列主義信仰的社會主義國家,上世紀末社會主義國家都面對亡黨亡國的重大危機,結果蘇共選擇去信仰、毀組織、否歷史、奉西方。以致黨毀國亡,蘇聯瓦解,俄羅斯經濟一蹶不振,如今的俄國除了核威懾外,已淪為二流國家,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也紛紛淪為棋子。中國則堅守社會主義,埋首發展,一路狂奔,如今無論經濟實力,科技表現,軍事武器,國際影響,文化魅力等方方面面,已成為綜合國力第二大國。習近平2012年底判斷:「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二)總之,國家處於巨變時刻,如何可以成功應變,轉危為機,走出困境,邁向成功,領導者是關鍵。有了堅強的領導,應變的「指導思想」就是重大的抉擇,戰略性、自主性、辯證性的「指導思想」才是邁向成功的選項;最後是應變策略的行動實踐,愈是能架接在自己文化的辦法,愈是能凝聚眾力,行穩致遠。中國的國家發展終能脫胎換骨,成功崛起,是得力於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文化三種要素,終底於成。際此兩岸局勢變化的前夕,台灣民眾重新認識此一政黨,十分必要,是我們預測中國未來,更是我們清晰識別台灣未來的捷徑。
(三)從影響層面看,毫無疑問地中共開展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既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又遵循許多西方國家現代化的一般規律,是具有普遍性意義的國家現代化,所以是國家現代化特殊性與普遍性的統一。是既傳承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又融合現代文明,這是歷史與現代的統一。既造福中國人民,又促進世界共同發展,這是追求民族復興與世界大同的統一。
(四)這樣的成功,不是198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那種體量的國家或地區的現代化成就可以比擬的。這樣「速度」的發展不是中國人在有利的,和諧的環境發展,而是在美西方集團幾乎是傾全力打壓、遏制、圍阻的情勢下,全民在中共領導下奮鬥的成果。
(五)中國人走和平、創新和包容的現代化道路,又和西方國家傳統的殖民掠奪,血腥滅族,高壓剝削的現代化之路大相逕庭,在在戳中西方國家現代化的痛點,應了馬克思在近二百年前的預測。如今看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成功,預示了各國可以走國家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式現代化重振了社會主義的價值。
(六)現代化是進行式,不可能完成,一旦自滿,必定落後,美國霸權的衰退不是最近幾年,而是肇始於蘇聯崩潰後美國的自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共當下的成功不代表一切美好,一直勝利,反之,麻煩不少,困難很多,只有不斷自我警惕,自我鞭策,以美西方為戒,才能克服難題,不斷前進。
社論
西方的失敗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百年滄桑
編後與新聞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