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賴清德的三座政治堰塞湖說起
從賴清德的三座政治堰塞湖說起
10月10日中華民國國慶日,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演說除了談論豐沛民主力、創新經濟力、均衡照顧力、國防堅韌力、外交夥伴力、公民良善力等「六大關鍵力」,特別加持「台灣之盾」防空系統,以2030年為目標,國防支出提升到佔GDP的5%,接著以「新兩國論」(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定位兩岸關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主權國家」,以「中國」稱呼北京當局,將中華民國憲法規範的「中國主權」免費送給對岸,在國慶晚會上說什麼「沒有台灣就沒有中華民國」。
立法院長韓國瑜致詞,呼籲國人可以共同追求以下四句話的價值:「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美麗台灣是我們的家;中華文化是我們的根;民主自由是我們的寶。」並提醒世人賴清德施政的缺失,包括,大量勞工低薪、光電板破壞山林良田、黑心商人非法開挖、大罷免撕裂台灣社會、去中化激化戰爭機率、意識型態拖累能源政策、關稅談判犧牲台灣未來等隱患。他總結強調:不能讓台海發生戰爭、不能繼續黨派惡鬥,並希望關稅貿易談判能夠順利,因為這三座隱形堰塞湖的潰堤風險,在在影響我們的未來。
一、台海戰爭的風險
賴清德於2024年上任以來,兩岸關係持續緊張,台海局勢進一步惡化。他的「新兩國論」政治定位,加上中美戰略對抗升溫,使得台海戰爭風險不再僅是軍事推演的假設,而是實際的風險,包括:
(一)「台灣主體論」攪亂政治結構
賴清德明顯強調「台灣」,這不僅是名稱爭議,更涉及憲政認同。此舉雖有鞏固綠營基本盤的效果,但直接挑戰「中華民國憲法」底線,以意識型態動員,導致社會撕裂,施政政治結構不穩。最近,又附和美國在台協會(AIT)的「台灣地位未定論」,接受美國「未承認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與「台灣不屬於中華民國」的說法。
(二)「強硬對中」凝聚基本盤
賴清德執政幾無績效,其民意支持僅三成左右,迫使他透過「強硬對中」、「去中國化」凝聚基本盤,導致兩岸官方溝通完全中斷,同時賴又刻意阻撓兩岸民間交流。
(三)民心和平高於求戰
賴清德提出「提升國防自主」與「強化不對稱戰力」,對國防、安全議題作出備戰布局,包括:「台灣之盾」防空系統;2030年要將國防支出提升到佔GDP的5%。不過面臨募兵員額逐年下降,志願役者提早退役年年增加,民進黨權貴子弟迴避服兵役,導致兵員不足。更別說不知為誰而戰了。
(四)美國避免直接與中共衝突
在美中博弈下,外部戰略環境惡化,導致台灣成為衝突熱點。美國雖視台灣為印太戰略的「關鍵節點」,但避免直接與解放軍衝突。儘管美國強調「維護台海和平穩定」,但其介入能力每下愈況,能保住第二島鏈已經偷笑。賴清德「新兩國論」再進一步即宣布台獨,可能現有的一打邦交國都不保。
(五)「國」防與民心背離
政治大學等多項民調顯示,多數台灣人雖反對急統,但願「為台獨而戰」者不及20%,相信美國會協防台灣者更少。若賴政府持續以「意識型態對抗」大陸,可能導致民心潰散,致台灣人不認同這是我的「國」防,最後不是不可能導致包括卓榮泰、潘孟安等身邊的人眾叛親離,淪為「孤家寡人」。
二、政黨惡鬥的風險
去年大選後,朝小野大,其實在賴當選之初即謀劃「大罷免」,要讓在野黨變成少數,對在野黨進行毫無底線的惡鬥。
(一)民意支持度下墜
賴清德上任近一年半,經濟衰退,物價上漲,能源短缺,兩岸關係日見緊張,風災水患視若無睹,民意下墜。看來看去,只有收押柯文哲與「大罷免」在野黨立委兩大「政績」。賴清德信心滿滿,以為民進黨掌握90%的媒體,熟悉媒體議題操作,可用大罷免轉移民眾對其無所作為的視線,結果低估民智,大罷免完全失敗。
(二)準獨立建國的圖謀
賴清德的「新兩國論」是「不正名、不立憲」的準獨立論述。這樣的論述混淆年輕世代對國家的認同,導致政府的社會治理陷入困境。「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係一個中國下暫時出現的兩個治權,所爭者係對外「誰代表中國」。不爭天下而要分天下,在中國歷朝歷代就是武裝割據武力解決。
(三)語無倫次的台灣與中華民國論
賴清德說「中華民國到台灣已70多年,落地生根,現在的中華民國已與台灣融合一體;沒有台灣就沒有中華民國,沒有主權也就沒有國家。」即令撇開中華民國憲法裡的大陸地區,今天的中華民國也不僅止「已與台灣融合一體」,賴清德目中眼裡還有金門馬祖嗎。中華民國是扁擔,台澎金馬與大陸地區是扁擔裡的彩券,丟了扁擔,彩券即化為烏有。分析起來,賴清德好像是本末倒置,實際上他是語無倫次,渾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說什麼。
(四)排他的「台灣」意識
賴清德上任一年半以來,以「大法官」為其打手,以違背憲政法理的釋憲案挾制立法院,封殺立法院的決議案,讓不到三成選民選出來的賴清德擺脫立法院代表多數民意的監督,朝野日益對立,政黨惡鬥永無寧日。
三、對美關稅貿易談判的風險
民間多對賴政府的對美關稅與貿易談判,「沒有信心或不滿意」。今(2025)年截至目前,賴政府與美國就「對等關稅」進行了一系列談判,但還沒有達成最終完整協議,在對等關稅問題上雖有初步成果:美方將原本的32%暫調降至20%,並願意持續談判,但係過渡性安排,最終協議尚未定案,許多議題仍待後續磋商決定,因雙方簽署保密協定,具體細節未公開,台灣人似乎只能等待談判結果。
(一)迎合美國換政治支持
賴清德將台美經貿視為戰略合作一環,試圖以半導體供應鏈作為外交籌碼。然而,美方更關注「供應安全」而非「市場互惠」,使得台灣在晶片、電子關鍵材料等領域雖被倚重,卻難以換得對等貿易條件,造成互惠落差,美方要求多、讓利少。如在農產品、晶片供應鏈、數位貿易與智慧財產等議題上,美方往往提出具體要求,但對台灣的市場開放或關稅優惠則著墨不多,賴政府「一味迎合美國」以換取政治支持,卻不能為台灣人換來實質經貿利益。
(二)關稅貿易談判資訊不透明
輿論批評賴清德在關稅談判過程缺乏透明度,連立法院與產業界都難以掌握。他常以「機密談判」、「尚未定案」為由不公開細節,引起社會對黑箱作業的質疑。尤其,農業、鋼鐵、紡織等產業團體反映,他們被排除在談判之外,無法事先提出產業衝擊評估意見。如賴清德9月30日與美國農業部貿易及對外農業事務次長林德柏格(Luke Lindberg)等人會面,未經徵詢業者與立法院,逕自宣布台灣業者規劃在未來四年採購1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這完全是「美國優先」,罔顧台灣此舉對台灣農民造成的嚴重衝擊。難道賴清德美國派在台灣的「總督」?
(三)美方不承認「中華民國」!
賴清德雖力求與美國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迄今,美國仍未承諾簽署。原因在於美國在外交上不承認「中華民國」,擔心FTA被視為外交承認。美國不願因台灣問題引發中美經貿衝突。美國在技術上支持台灣、但在制度上只承認「台澎金馬」關稅區,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撤軍、廢約後,是以「與台灣關係法」的國內法與各屆政府往來。
四、結束語
賴清德執政以來,民心日益潰散。他的雙十演講提及以「團結應對外來的侵略」,卻未明確指出外來是他嘴中的「中國」,深究他所謂「團結」,不過是團結「抗中保台」的極少數頑固台獨分子與臆想中的「外部勢力」,他們置台灣人於水深火熱之中於不顧,用盡全力搜刮民脂民膏,供奉「外部勢力」並中飽私囊。
賴清德迎合美國關稅貿易,任美方予取予求,以為借此可以永保自身的榮華富貴,殊不知當下的川普政府已是泥菩薩過江,眼下連美軍的薪水都發不出,又如何為賴清德一干台獨分子「保駕護航」?
「國」防預算再高也防不住台灣社會必將潰堤的三座隱形堰塞湖。韓國瑜指出了隱形堰塞湖,但沒說明其成因。說到成因,就像花蓮堰塞湖一樣早已知道,耐何「本來應該從從容容、游刃有餘,現在是匆匆忙忙、連滾帶爬」。不回到中國人立場,不回到一個中國的中華民國憲法,連滾帶爬也爬不出去的。◆
社論
西方的失敗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百年滄桑
編後與新聞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