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陳文輝的「生命密碼」說起
從陳文輝的「生命密碼」說起
今年8月17日,廈門的人藝劇場舉行一場新書發表會,兩岸政商文化界人士,包括廈門市前副市長潘世建、台灣前立委曹原彰等100餘人出席。新書名為《生命密碼--陳文輝的「標準」人生》,記錄了主人翁陳文輝一生異於常人的獨特人生軌跡,其中有不少篇幅記述30年前從事兩岸交流的親身體驗,構思新穎,充滿創意,過程則艱難曲折,充滿挑戰,在早期兩岸交流過程中,扮演了先試先行、承先啟後的角色,於今回首,堪稱彌足珍貴。
福建知名作家王永昌,形容這是一本「一代人的時代註腳與精神原鄉「在時代的溝壑裡,生長出鮮活的生命記憶」。筆者則以當年參與者和台方共同主辦單位的身分應邀出席,並發表賀詞,對陳文輝一生的不平凡事蹟與濃厚家國情懷深表欽佩之餘,思及當年能夠突被兩岸政治禁忌、怯除人為障礙的艱辛歷程,記憶猶新,歷歷在目,益覺今日兩岸往來頻仍,特別是民間交流的一片榮景,誠然得之不易,今後允宜在前人奠定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昂首邁步向前。
現晚年專注於推展「義門陳」家族文化的陳文輝,曾為活躍於福建廈門的兩岸政商知名人士,出生於解放初期的1950年代,來自福建永定底層階級家庭,標準「山溝溝的孩子」,自小也非學霸尖子,卻能憑藉自身努力與創新作為,步步為營,汲汲前行,進入社會高層,人生滿滿勵志與正能量故事。
他先由二本福建林業學校自學通過高考,進入一本山東大學就讀。畢業後分發到福建省標準計量局任職,一度還插隊到「山光人窮」的閩西長汀地區,由最接地氣的扶貧工作隊秘書幹起,歷經多年基層歷練,接觸最底層群眾,磨練他深諳民間疾苦心志。期間因表現傑出,還曾被推薦到永定縣掛職三年的科技副縣長,當時縣委書記即是前中央宣傳部長、現任廣東省委書記的黃坤明。
1995年陳文輝入職廈門市亞太經濟文化文流促進會,擔任常務副會長(會長是當年廣為台胞熟知的鞠偉民),由此開始廣泛接觸台商台胞,積極投入兩岸交流事務。筆者時任長城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即在此時有緣與他結識並密切合作,開展兩岸民間交流活動。
影響最深也最受矚目的活動,當推1998年9月藉廈門的「九、八投洽會」(今「海峽論壇」前身),合辦了一場「首屆海峽兩岸名人釣魚邀請賽」,以兩岸釣魚比賽為名,實際是為突破政治禁忌,先行先試,實現兩岸直航而預作準備。當時經由陳文輝創意規劃與細緻執行,亞太邀請了北京與福建的八位省部級領導出席,包括原中央台辦主任楊斯德、福建省政協主席游德馨、福建省副省長王一士等人,台灣方面則由我出面邀請前內政部長、中華奧會主席張豐緒、新竹市長施性忠、台北市商業會理事長王應傑、《新新聞》社長周天瑞和《中國時報》社長李明儒等政商媒名人出席,可謂群賢畢至,漪歟盛哉。
實則在此之前幾天,由前馬祖立委曹原彰、台北縣議員金介壽等九名台胞,已率先由金門搭乘漁船偷渡直航廈門港沙坡尾登陸,曹原彰還因此被依妨礙國家安全罪,判刑拘役59天,成為首波突破兩岸直航的「烈士」。我們則試圖從建立制度面和強化社會輿論宣傳角度,強力有效促進兩岸直航。
為此陸方要顧慮海防安全,兼為尋求社會輿情支持,台方也要先取得相關部門默契諒解,34艘比賽釣船才得以進入所謂的「金廈海峽中線」,事前雙方都須進行協調溝通,釣賽期間也要有安全防範措施,身為主辦單位的我們,內心之忐忑與焦慮固不在話下,出席之大陸領導貴賓也難免一顆心懸掛頭上。
據事後瞭解,當時北京對李登輝主政下的台灣當局尚存不少疑慮。早先在香港進行的兩岸密使談判,已因李登輝的訪美而宣告破局,導致1996年的台海飛彈危機,此時的兩岸互信並未恢復,北京對在廈門舉辦如此高層次的釣魚比賽並非完全贊同,台灣方面也有遭到輿論攻擊的風險,雙方都各有所顧慮。
所幸這項三天的創新活動圓滿閉幕,在兩岸均造成廣大輿論宣傳與促進效果,為2001年元月2日實現的「小三通」直航創造不少有利條件。應該說,我會與亞太皆為日後的兩岸交流作出了微薄卻意義深遠的貢獻。
此後陳文輝又開展多項事業,包括開辦廈門兒童統合教育中心、創設中國式標準化研究院和投資加盟廈門精圖信息技術中心等,每項事業都深具原創性,辦得有聲有色。尤其投資精圖企業期間,恰與習近平擔任福建省長時提出的打造「數字福建」施政綱領完全同步,顯示其配合國家政策的投資眼光,當然也因此為他自己實現了財富自由,固不在話下。
與陳文輝相交30年,於公於私都深感孔子所稱「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之精髓與真諦。他在兩岸關係發展與交流過程,尤其深體個中三昧,給我很大啟發。
印象中他不時強調在兩岸交流上,要謹記兩點基本概念,讓我一直銘記在心。一是「兩岸無小事」,二是「全國一盤棋」。
前者旨在說明台灣問題乃當前中共對外關係重中之重,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任何發生的兩岸事務都不可輕忽怠慢,輕者足以傷害兩岸人民感情,重者或將造成兵凶戰危,禍延台海安全。1995年爆發的「千島湖事件」,造成兩岸人民敵意升高,互信不再。1999年李登輝率爾發表「兩國論」,造成兩岸交流完全中斷。近年來蔡英文否認「九二共識」,聲言「兩岸互不隸屬」,賴清德直言中共是「台灣境外敵對勢力」,宣佈17項國安因應措施,兩岸關係頻臨冰點,台海更陷入空前危境,真正是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後者強調中共對台政策從來是慎之又慎,絕不會輕舉妄動,尤其要放在全球戰略部署思考中,至少要考慮全國方方面面的問題,再作縝密的決策佈局。這個觀念,常使筆者因憂慮台灣問題久拖不決而造成情緒低潮時,得到不少精神慰藉。畢竟這須經過全國甚至是世界一盤棋的深思熟慮,絕不能是隨興之舉。
由此聯想起台灣自2016年三度政黨輪替起,迄今9年,前後三度大選,國民黨雖兩度贏得地方選舉,卻也兩度失掉中央執政權,目前台獨分裂勢力猶尚冥頑不靈,在此次大罷免大失敗之後,仍不思悔改,死抱台獨不放,一路走到黑,令人憂心,2,300萬無助台灣人民,又將何去何從?
從兩岸大勢而論,雖然大陸已掌握優勢軍力,北京也評估美國不敢派兵介入兩岸衝突,但在習近平一再重申兩岸融合,儘量以和平方式促成國家完全統一的對台政策之餘,兩岸現狀究將維持多久?兩岸同胞又何時才能共圓「中國夢」?均令愛國有識之士憂心如焚。
筆者擬以三「不」形容現今之兩岸形勢,即「獨不了」、「跑不掉」、「拖不久」。
「獨不了」是指台獨分裂勢力再怎麼猖狂,都不敢搞法理台獨,一如阿扁所說的「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在可預見的將來,基於國際現實與北京劃定的紅線,即使民進黨長期執政,「中華民國」這塊招牌還是會繼續掛著羊頭賣狗肉,不用擔心中華民國法統的正式終結。
「跑不掉」是指目前台灣主流民意儘管反共拒統,但兩岸基於地緣、血緣、文緣、法緣與商緣等五緣,雙方關係即使理還亂,卻一定剪不斷,台灣無處可跑,亦無法不面對現實。據統計資料,去(2024)年兩岸關係處空前低迷之際,人員來往仍達440萬人次,台胞赴大陸402萬人次,大陸赴台38萬人次,兩岸交流逐漸形成多樣化、常態化,幾已達馬英九時代高峰的八成。另據大陸官方統計,去年兩岸經貿總額達到2,900億美元,台灣仍保有1,400億美元的順差,台灣仍離不開大陸市場。
至於現狀「拖不久」,係指目前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不走不降的混沌情況,已不可能再拖下去,尤其經九三大閱兵,解放軍展現的壯盛軍容與先進精良武器,令全世界瞬間安靜下來,武統台灣早已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要不要」的問題,時機抉擇的問題,包括美日等強權在內,必定心知肚明,兩岸統一是遲早的事,而其主動與主導權全操在中南海。
筆者推估,早則兩年,晚不逾五年,台灣除了被迫協商共議統一外,已別無他途,且依「兩制台灣方案」,愈早協商愈有利於台灣。能否預為部署,功在千秋,利在萬民,端視未來台灣領導人的智慧與遠見而定了。◆
社論
西方的失敗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百年滄桑
編後與新聞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