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烏克蘭時代與川普的印太戰略
後烏克蘭時代與川普的印太戰略
8月15日,美國總統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安克雷奇的2小時45分鐘小範圍會談,簡短卻具戰略意義。而烏克蘭停火進程搬到華盛頓後,最終仍未簽下協議。美歐、美烏、美俄,仍然「各發異聲」,該吵的, 繼續吵。
普京會川普的「雙普會」,最大意義在美俄就戰略合作進行試探,此外,是提出後烏克蘭時代的看法。
美俄戰略合作的影響是複雜的。對川普而言,這種大跨度的戰略調整必然涉及其印太戰略。美國重返印太是一種政策趨勢,但重返印太,不必然「劍指中國」。美俄戰略合作與俄烏戰爭的結局,使民進黨當局限於戰略被動,最大衝擊,就是「倚美謀獨」的幻想破滅。
一、「雙普會」與美俄戰略合作
從國際戰略層次看,美俄已實現戰略和解,美俄進行戰略合作的趨勢,可從西方的戰略理論出發,結合一些細節進行分析。
其一、美國故總統尼克森在《六次危機》中曾經總結:「戰略意味著選擇,以及選擇重點的確定」。從國際戰略視角看,這場「雙普會」,是美俄領導人之間就戰略抉擇進行的溝通。用普京之言「佐證」,即「我們可以對彼此說友善話語」。其它如強調:阿拉斯加是「共同遺產」,白令海峽「跟俄羅斯和美國的共同歷史密切相關」,都表達了「戰略合作」的意向。
其二、德國前總理默克爾早就指出:「烏克蘭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華盛頓與莫斯科之間的博弈」,指出「美國可能把烏克蘭像阿富汗一樣丟棄,把棘手問題丟給歐洲」。默克爾這一地緣政治判斷,是基於烏克蘭的地理位置,決定其必然成為大國博弈、軍事競爭以及國際政治紛爭的舞台。
地緣政治大師斯派克曼在二次世界大戰撰寫的文章中,提出的一項關於美國的戰略建議,強調使歐亞「邊緣地帶」發生的事件對美國有利,美國的繁榮和安全有賴於此。美國今天仍然是這樣的戰略思路。
其三、細節體現以及傳遞的戰略意涵。普京到達阿拉斯加時,俄國外長拉夫羅夫特意穿了件帶「CCCP」(蘇聯)字樣的衣服;俄羅斯媒體重點報導普京獲准乘坐軍用飛機飛越美國領空,受川普紅毯迎接,與美國總統同乘專車「野獸號」,中俄展現深度戰略互信,聯合艦隊護航普京專機。國際媒體強調「普京與川普是在平等的位置上談判」;「雙普會」後不到兩天,連同澤連斯基在內的七位歐洲領導人奔赴華盛頓,可見美俄戰略和解的影響力。美媒就停火問題放出信息稱,普京已承諾「只要他在位,就不會進攻歐洲」,稱這一點「將被寫入俄羅斯憲法」,與川普稱「如果當時他是美國總統,就不會發生俄烏戰爭」,異曲同工。
美歐方面的分裂日益突出,美國也不掩飾與歐洲的分裂。在華盛頓,美歐就完全停火、和平協議、邊談判邊停火發生激烈爭議,法國總統馬克宏提出應在美俄烏「三方會談」之餘,進行美俄歐烏首腦參加的「四方會談」。
國際關係本是一場大棋局,不管「雙普會」各自的底線思維是什麼?現在能看到的情況是,川普上台帶來的世界政治潮流與戰略調整變化巨大,俄烏戰爭中俄羅斯的韌性,支撐其實現了戰略突破!而不僅僅是「外交突破」。
二、川普的印太戰略
美俄戰略合作趨勢同樣影響到美國與印太方向的關係。俄烏戰爭結束,美國回首亞太,川普印太戰略的最大挑戰,除了中國,更大程度上是如何實現美國與盟友的「艱難對話」,即在競選時其國家安全顧問人選邁克‧沃爾茲(Mike Waltz)指出的情況,如何「讓太平洋地區的盟友放心」。因為印太安全,已經不是美國「一家說了算」。
現在美國對外政策基本上是「川普一個人說了算」。川普的印太政策,必然充滿不確定性,「走一步,看一步」。
川普政府對華政策以中美經貿關係為「戰略重點」,避談「中國威脅」。說明美國的印太戰略,盟友政策,一方面受川普發動的關稅戰影響,一方面受美俄戰略和解的影響。
川普2.0的印太戰略,實際上是「更不自由」。如美國設計的「小多邊」受阻,俄烏戰爭導致北朝鮮軍事實力大增,半島戰略局勢出現變化。韓國已表示將調整政策,緩和與北朝鮮關係。更重要的是美印「戰略關係」出現變化,中俄印的重新接近與戰略互動加強。中俄印三方,不會輕易放棄對抗西方,以合作爭取發展的機會。離間中俄,更加不切實際。
三、美國對華政策與民進黨
川普對華政策,目前表現為避免向中國釋放出清晰信號。集中力量打好「中美經貿戰」。這就是川普對外政策中的「不確定性牌」。聯俄制華難以成功,美國「心知肚明」。 美國務卿魯比奧明確指出,烏克蘭戰爭為「美俄代理戰爭」,與此同時,美國強調核大國直接對抗的危險性。這標誌著美國的民進黨代理人戰爭幻想的破滅,民進黨「親美抗中」完全陷入被動。
此外,結束俄烏戰爭的方式顯示,美國對外政策從「價值觀主導」,向「交易式務實」方向發展。民進黨這張牌失去賣點,民進黨受到衝擊。此外,在地區衝突中,由於美國更注重控制成本,不會為民進黨的台獨直接下場,民進黨的「中國威脅論」被拋棄,民進黨破壞兩岸關係,「倚美謀獨」失去所「倚」,陷入被動,動彈不得。
後記:九三大閱兵後,美軍當已看清其在印太「自由航行」的「自由」已給剝奪,跟川普一樣捉摸不定的印度莫迪不說了,從菲律賓到日本「第一島鏈」已給「沒收」,其間幾個美國「馬仔」政府,其統治者不是倒向中方,就是像小馬可仕父親一樣到夏威夷當寓公,至於賴清德,端看有無「政治庇護」價值也。◆
社論
西方的失敗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百年滄桑
編後與新聞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