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發電與蓄牧

對比大陸與台灣的綠電

高雄柏
(軍事評論家)


中國1978年啟動三北防護林工程,覆蓋13個省區,面積406萬平方公里(大約相當於112個台灣),計畫2050年完工。上述工程的核心目的是阻止全國所有沙漠、荒地的沙漠化進程擴大,最好是能夠在那些地方造成大規模新生植被,以減少或修復人類經濟活動導致沙漠化的危害。中國花了很多時間探索有效的治沙體制、技術、工具、材料和設施等事項,所以中國治沙工程初期見效很慢。進入21世紀後,隨著中國在多方面的技術能力越來越高,而且財力越來越強,治沙效果快速顯現。最讓人意外的是,有些治沙新技術的源頭並不是治沙。

鎖住「進得去,出不來」沙漠

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中心一帶存在著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整個沙漠目前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約400公里,周長約3,000公里,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也就是大約台灣的九倍面積。在維吾爾語裡,塔克拉瑪干的意思是「進得去,出不來」。這個地區在古代曾經有很多綠洲可以支持人類經濟活動,如漢朝文獻提到這個地區東部有一個頗大的湖泊羅布泊和它邊上的國家樓蘭。唐代玄奘西行取經時,就是沿著塔克拉瑪干北部邊緣可居住的綠洲前進。玄奘帶著經書返回的時候經過塔克拉瑪干南部邊緣,歸途全程極為艱苦。這個地區的環境隨著人類經濟活動而持續惡化,更糟的是,塔克拉瑪干沙漠不斷向南移動擴張,相比於千年之前,已向南移動約100公里。

治理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基本思路是,先阻止它繼續擴大,然後縮小它到適當範圍。 為了阻止塔克拉瑪干沙漠擴大,於是從1980年代開始努力在它的邊緣全線建立綠化帶。第一個難題是不讓風吹沙到處流動。經過長期試驗,最終有人發明了草方格技術,就是將乾燥的蘆葦或麥草,插進沙裡15-20公分深,網格一公尺見方,這樣能減緩風速,讓沙子在格子裡沉積下來。之後,在格子裡栽種從70種耐高溫抗風沙植物之中馴化培育的幾種耐旱植物,例如檉柳、沙拐棗、梭梭等沙生灌木。彼等根系有助於固沙,枯枝和落葉腐爛之後增加有機質,使沙層逐漸變成土壤。治沙資金從國家林業局和地方財政支出,民眾獲得就業機會,類似「以工代賑」,治理沙化土地約1,100平方公里。到了2023年開始最後合攏階段,終於在2024年11月28日完成環繞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長3,046公里、寬110公尺的鎖邊綠化防護帶,綠化帶總面積約243平方公里,相當於台北市面積。

2025年,一場更大規模的二次鎖邊工程正式啟動,增加防護帶寬度,計畫年底之前新增面積約3,200平方公里。至此,累計防護帶面積約3,400平方公里,然而台灣最大的平原嘉南平原面積約4,500平方公里。目前預計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防護帶最終寬度7.5公里,估計總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相比之下,台灣海拔100公尺下土地面積約1.2萬平方公里,可見這個綠化防護帶的面積之大。此外,現有四條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公路總長度約1,700公里,也有寬度110公尺的綠化帶。這些綠化帶都有埋在地下的滴灌水管、灌溉供水泵站、管理人宿舍等設施。

除了塔克拉瑪干沙漠之外,大陸方面還治理了其他很多沙化地區。庫布其沙漠曾經每年往黃河輸沙一億噸以上,黃河河床被抬高,洪水風險大增,迄今已治理約60%面積。毛烏素沙漠離北京800公里,沙塵暴一年很多次,不僅惡化北京空氣品質甚至影響遠達日本東京。但現在毛烏素地區已經有了森林、湖泊、河流,此後東京遭到的沙塵暴是從蒙古過去的。陝北的黃土高原植被增加,也降低了當地的水土流失、減少黃河的含沙量。其他很多地方的治沙不及備述。《自然》期刊和美國航太總署的數據顯示,2000年到2017年全世界新增綠化的25%在中國。總體而言,涉及大約40%國土的治沙對於中國國土格局的改善有其貢獻。

意料之外的光伏發電治沙

太陽能發電至少可以分為兩大類:陽光的熱量發電;陽光的光電效應發電,大陸用語將後者稱為光伏發電。光伏發電需要在全年陽光充裕的地方建立光伏發電設施。很少陰雨天氣而且原先沒有多少其他經濟價值的大面積沙漠正是理想的光伏發電場地之一。但大陸也有建設在油田區之內的光伏發電廠。

大陸方面在沙漠建立光伏發電設施之後發現了意料之外的有助於治沙的事情。清洗光伏板的水流到地面之後的蒸發率比裸露沙漠的蒸發率低,原因是光伏板遮蔽陽光使得地面溫度降低多五攝氏度,而且光伏板降低風速也能降低蒸發率。沙漠稀少的落雨蒸發率也降低了。還有,沙漠夜間更多露水凝結在光伏板的表面。於是,當初為了減少光伏板場地揚塵而播撒的牧草草籽長勢和固沙能力都超過預期。發電廠本來打算雇用附近居民來割草,但有人建議,免費讓居民飼養的羊進入場地吃草。這樣就是光伏發電廠和附近的牧羊人雙贏。此後,新建的光伏板支架被提高到150公分,以便利羊群在下方穿行。中國世界第一的無人機產業提供無人機巡視光伏板和場地狀況,機器人產業提供光伏板清洗機器人。在新疆、青海等地都有那樣的光伏電廠。

台灣當局治理水準堪憂

台灣的天然條件和自身技術能力都不足以支撐綠色能源,難以彌補因為停止核電而造成的電力缺口。但是台灣某些政客偏要製造政治風潮來推行根本不會成功的政策路線。這是顯然的治理水準問題,不論其真實動機是什麼。

大陸有很多原先沒有多少經濟價值的地方可以用來建設風力發電、光伏發電設施,而且大陸有足夠的技術能力在那些地方建立發電設施。大陸的光伏技術已經橫掃歐美無敵手,大陸的海上風電技術和相關裝備製造都是世界一流的。

然而台灣的光伏發電反而佔用到農民原本可以獲得經濟收入的農地,計畫把生產糧食的田地拿來建設光伏發電設施,以至於引發民眾抗議等紛爭。台灣已建設的某些光伏發電設施卻又涉及破壞濕地、臨海山坡地的自然環境,或者涉及飲用水、灌溉用水源頭環境污染的隱患。台灣當局的目無台灣與台灣人,只有政商的利益,令人髮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