劬力中華復興夢 楊翁千古銘史詩

結句為歌 悼念楊振寧先生

周念飛
(四川省敘永縣台胞台屬聯誼會第四屆會長)


一代科學巨星楊振寧仙逝,享年103歲,高壽善終。連日來都在搜尋他的事蹟、成果和故事。感慨良多。

一個人的成功,應該是天、地、人三大因素的集合的總集成就的,缺一不可。所以我說楊先生是天星下凡、他的去世是為天星歸位,並不為過。

所謂天者,天賦。來自於他的家庭、家族血脈;也來自於他之後的種種機遇。所謂地者,來自於他的成長環境,(歷史背景下的中國環境、家庭環境等等);人者,在前二者因素的設定之下所形成的個人的人格能力、奮鬥精神、志趣愛好等等。這是芸芸眾生之中決定一個人成長成就的,極其複雜的結構體系,缺一不可。其實對於每一個平凡人而言,也是如此。我們之所以平凡,楊振寧之所以偉大,即是如此。這不是我在刻意渲染「宿命」,而是事實!因為我們每一個人所經歷的過往和面臨的未來就是這個邏輯。但是,我們要知道這一點卻十分重要!因為我們還擁有屬於「人」的因素的要素。這是可以改善人生的走向和前途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可惜明白得太晚了(一笑)。必須指出,我所說的這些,並不是要給人們提供「躺平」的理由,而是讓人知曉人生的旅途中個人勵志和奮鬥的重要,從而可以選擇和修行自己的人生。

楊振寧對人類的主要貢獻和成就在物理,但成就他的卻是數學,因為純理論的物理是需要數學來解讀和求證的。而他之所以能夠應用好數學方法對之後的諸如「宇稱不守恒」等課題破解天機,卻來自於對中國傳統經典的學習和領悟!這與他在少年時期被送回老家學習中國經典文化很能說明問題。數、理、化對人類認知宇宙奧秘是重要工具,而中國傳統文化中諸子百家的辯思,是可以指導你如何應用好那些工具的,中國的傳統文化精髓充滿著智慧的辨證法和邏輯學的光茫!所以說後來的學子千萬不要忽略了中國古籍中的瑰寶。(包括後來影響楊先生一生的重要情懷和重大人生決定)

李正道先生是去年去世的,也屬天星歸位。他和楊先生攜手拿下了屬於中國人的諾獎,他是另一個由「天、地、人」系統造就的天才科學家。但是他們都是人,所以他們之後在事業上的分道揚鑣,純粹是人性的弱點造成的,這與他們的成就相比,白璧微瑕而已。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倆人一個保留了外籍,一個恢復了國籍。這就引起了另外一個話題。我以為無論是李先生還是楊先生的身體中都是流著中華民族血液的中國人,而且還是擁有一顆中國心的。楊先生晚年回國並恢復國籍,為清華組建高級物理研究院、籌資捐款、培養學術菁英等可見一斑;李先生為中美人才交流、開設中國少年班、特別是後來對中國在基本粒子基礎研究中發揮重大作用的粒子對撞機的國際參與和中國自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對中國後來在包括量子科學研究的成果作出了明顯的貢獻。兩位先生的愛國情懷有目共睹。這不由心中懸蕩著張明敏唱的那支歌——「我的中國心」!其實,去國的華人未必不愛國,未必數典忘祖。而留在國內幹盡壞事的人也大有人在。這也是由「天、地、人」這個大系統生成的。要改善這一點,是可以通過國家和社會對教育和文化乃至民生的優化來解決,這是一個很沈重的話題。這個話題關乎我們的民族復興和國家前途,關乎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子孫萬代的興旺發達。這將是「系統」結構對中國未來的重大影響。試想,這世上好人多了,壞人就少了,貪官污吏就少了;全民整體素質的提升,就是改善「系統」的關鍵。這個「系統」的改善,我們的黨和政府就不會再花那麼多精力和財去反腐,去維穩……「系統」的改善關鍵在於教育。我們從楊振寧、李正道身上就不難看出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在於啓蒙、教人從小該做什麼樣的人,該怎麼去辨明是非。該怎麼樣去奮計人生、回報社會(這不是單靠派午餐、發雞蛋牛奶可以解決的)。只有這樣「系統」就會為我們的民族催生更多的優秀的科學家、政治家、清官幹吏、焦裕祿、孔凡生這樣的優秀黨員幹部和社會菁英,這樣的人越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何愁不能實現?!

回到對楊振寧先生的悼念,結句為歌,歌曰:

天星歸位在其時,人生得失寸心知。
文章千古多少事,科學巨擘大宗師。
四古百載通靈脈,伯瓌新秀見天資。
少小勵志多崇德,聯大發奮求真知。
原子振動窺天理,超流自然譜新詞。
統計物理新方向,規範場中辨宇稱。
問鼎物理諾貝爾,場論合著米爾斯。
起點終點守母校,去籍返籍情懷痴。
天鑑忠誠為赤子,水木清華築高枝。
籌款捐資助研究,辦學育人人皆知。
自然科學憑智慧,髙風浩氣更無私。
劬力中華復興夢,楊翁千古銘史詩。



(註:文章:代指楊振寧的科學論文,「文章多少事,得失寸心知」是楊翁一生喜愛的杜甫詩句,也是他的人生態度;四古:楊家了合肥在宅;伯壞:先生字號,伯,老大。瓌,通瑰,象徵美麗珍奇寶石;崇德:先生曾於崇德中學就學,一語雙關;原子……米爾斯:先生所作的科學研究貢獻;起點、終點:先生最輝煌的人生軌跡,從清華到清華。畫了一個美麗的圓,直到終老;楊翁的故事不僅是清華的故事,而應該是中國的故事;高枝:楊翁在清華組建高級物理研究院。)

2025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