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論美國保守共和黨的昨日今生
兼論美國保守共和黨的昨日今生
2025年9月10日在猶他州州立大學發生一樁在美國算稀鬆平常的槍擊事件,只因被害人身分不凡而驚天動地,這位年方31歲之理論思想家柯克(Charlie Kirk)18歲時就創立了Turning Point USA(美國轉折點),自此將一套套愛國理論推向以大學生為主之社群。他也主動在18歲時退學,全力推動他的理想。他的不幸引起美國全國的不安,在事後於阿里桑那州鳳凰城舉行的追思儀式,超過十萬人參與,由此可見他的影響力。其妻艾瑞卡(Erika Kirk)繼承他的理念為領導人,持續宣揚,傳揚右傾共和黨思想。
令人重視的是誰是槍手,為何有此一異常之行為。警方在極短時日內逮捕到凶手,此人為狂熱民主黨人。由此可見,此案受害人為極右派之共和黨年輕人,而凶手則為極左派之民主黨年輕人。兩黨各有極端分子,這就是當今美國社會之寫照。柯克血案再一次掀起人們之注意,然而卻無能也無力去除兩黨及社會上極左或極右分子。
筆者深感有介紹兩黨發展真相之必要,但因篇幅有限,此文將僅介紹共和黨之成長。首先要介紹的是「國家共和主義」(National Conservatism,簡寫為NAT CONS),這一以國家為主之思想約於50年初出現,也就是二戰結束之後,當時百業興盛,國力日增(詳見拙著,《川普王朝 亮劍北京》,黎明 2025)。
冷戰時期的韓戰及越戰均為區域戰爭。美國在此時期內一直以領袖之尊引導自由世界。而雷根時代(1981-1989)就是這時之典型,此時代美國國富民強,眾人多以雷根為榮。其時,美國整體國力堅實,而共和黨也隨之有六年之久的在朝聲勢。
在這一時代,巴克萊(William F. Buckley)創立並負責編審「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對團結共和黨人極有貢獻,黨員亦從此一期刊中得到對黨之共識,也就是說這份期刊真正扮演了共和黨黨員們之精神食糧。該刊之總編輯曼耶(Frank Meyer)更以「融合」(Fusionism)為題,指出共和黨人以團結為重。
共和黨人由而相信,此一「融合」力量之優點合在一起,是團結之重要力量。眾人均承認雷根對團結共和黨有不凡之功,對帶動國際間反對各國共產黨也有積極貢獻,雷根離職後不久蘇聯瓦解,也由而結束了「冷戰」。
美國自此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沒有冷戰的世界。殊不知這一個新世界有其特殊之尖銳問題。美國式的「世界秩序」有變。其重大問題是適應這一全然不同的新世界。保守派之共和黨也有了追尋新目標之企圖,他們所看中的新興學派就是「全球化」。一個「融合」全球各自分歧之貿易方式也慢慢地走在一起。於是「全球化」就成為各國追求之終極目標。而「世界貿易組織」也就應聲而起,中國及後也加入WTO,成為積極會員。
同時,美國、墨西哥與加拿大等三國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小布希總統(George W. Bush,2001-2009)聲稱美國重大外交政策之一就是推動全球化貿易。政治領袖及商界聞人均努力推動全球化,共和黨之政治走向就是在這一段時期(從老布希時代,1989-1993,以及小布希任內),及後更延長到2001年,美國政治人物沉浸在經商治國的想法中,同時也祭出「反恐大旗」出兵阿富汗(2001)、伊拉克(2003),就在此一階段,「新共和黨保守分子」盤踞要津,興起了一連串之「反恐戰爭」。該派領頭人物也多粉墨登場,穩居高位,是為這一派人物之得意時期,然後隨著小布希出任總統後,政事不彰,而致下台。一時間此一「新保守共和黨派」也隨之沒落。這一段時間有學者稱為「保守派的自由時代」。政事上多見自由貿易之倡議。
當時活動最力的新共和黨保守分子有如下幾位:時任副總統錢尼(Dick Cheney)之下屬,如防長之倫斯菲爾德(Donald Rumsfeld)及國務卿之萊斯(Condoleezza Rice)。
在新共和黨右派中,小布希的外交政策更主動、進取,他的基本理念是採行積極外交活動,摒棄孤立主義,與盟國建立外交基地,發展世界影響力,始可有效產生保衛國土力量。 在雷根有效阻止共產主義外擴計劃,小布希之外交政策也多有表現,這一主動外交之觀念也適時帶動國內各界對外交新認識。在小布希領導下,美政府刻意擴充移民數額,有意地增加國民人數,也不阻擋持雙重國籍者,是以在他的八年治理下,美國人口亦大為增加(及後2025年之人口總數為34,000萬),這些行動均落實了小布希之強國口號。
這一段時日中,美國國力有所增加,無論就國力或者個人之成就均達到高點,這些因素很自然地增加了美國國家之財富,這一以「自由為號召之時代」在美國現代共和黨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這一帶有偏見的共和黨積極分子在外交政策上有著濃厚之偏執視覺,以致於連連利用反恐之聲浪,發動阿富汗及伊拉克之戰爭,如今仍在世之該派系主要人物僅剩波爾(John Bolton),他業已退休。
事實上,21世紀之美國社會在思想上日漸走向極端右傾立場,而以「美國主義」為基石。人們多以「積極派」稱之。如民主黨之吳弭市長(波土頓)就自命為「雙重自由派民主黨」,以彰顯她是如何激進。槍殺柯克的凶手羅賓森(Robinson)年方22歲,也是極端左傾之民主黨黨員。在共和黨也是同樣的情形。
事實是,就共和及民主兩黨而言,均有數不清的極端分子。當前的美國社會已呈現分歧,如在咖啡店買杯咖啡,店主可能就是一位極端共和黨或民主黨黨員。如果你點的這杯咖啡還得到一張小卡片,上面寫著:「這杯濃得如槍枝的咖啡」,說明此店店東是個極端右派共和黨,這就是美國今日之寫照。
事實是每個美國人均說自己才是正牌愛國者,因為這杯咖啡專為愛國者所用,不遠處有重機專賣店名牌Harley Davidson,門口招牌上寫「讓美國農村從這裡強大」。這些看不盡的頗有政治標語的愛國辭句,就是當代「唯『美』至上」的表徵。
就在此一不尋常之時代,美國今日出現一個「美國至上」理念,並以此為國土建設之目標。在川普領軍下,美國政府已走向單極國際強權之路,他對國家之認知建立在「個人統治」之上,由是總統就可利用實權支使百官,統領所有行政部門,更可利用虛報形式完成公文之必經流程。 從當今川普政府之作為瞭解到,今日美國政府已採用「強權政治」方式治理國家,一個鮮明例子是參眾兩院順利通過兆元國防預算,這筆天文數字預算,迫使民生預算相對減少。
就國際關係而言,川普的手法果斷有力,對他國而言,「非友即敵」就是當今對外政策之主旋律,對付「非友國家」採取不對稱之「先發制人攻擊」策略,如不久前對伊朗的空襲。 美國不容「非友國家」擁有超前武器,也就是不允許他國具有毀滅性武器。這也是當今華府視北京為頭號敵人之原因,華府視北京為「競爭者」。然而也守住一條準則,即雙方守住「確保相互摧毀」不會變成「確保單方面摧毀」,因為這太過危險。
美國官方非常重視實際的國家利益,川普政府立意實現這一信條,期盼在最短時期可以有一個更為堅實之經濟。川普非常重視川式發展工作,川式政策也實現了偉大共和黨精神。
儘管川普成功地吸引全世界注意,然而卻無法去除美國社會日漸走向對立兩方的現象。美國目前還說不上分裂為二,然而仍可保守地說,美國社會已分裂了。嚴重的黨爭,一天勝似一天,兩黨人士沿著一條分界線走向日趨嚴竣的競爭,可以說是19世紀的內戰後之最。
紛爭之外,還有一事更引起美國執政者之注意及驚覺,即美國人在外交事務日形強硬,不給友人留下太大空間,對非友人則一點空間都不給,即美國人愈來愈重視「美式例外主義」,這句話是美國在外交場合必有之言,用意凝固,堅不可破,絕不能改,即僅美國可作其樂為之事,也就是說美國是世上唯一的大國,可以為所欲為。
這一論說與川普口頭語「美國優先」相容。有特權作唯美國可作之事,這一說法具有侵略性,是興起戰爭之藉口,「美國優先」是獨夫式宣傳品。
美國今日身處多重世界競爭中,如美俄、美中、美印,都有不易去之的矛盾,美國不應持續以高壓手段領導世界。就中美兩國而言,雙方爭執之處,數也數不完,尤其是川普之強人政治。要在這樣一個複雜環境中獨佔領袖地位,有可能碰上不必碰的困難。
自川普就職大位後,作了甚多違背大眾心意之動作,如他故意召集高階將領於一室,其目的卻在於借機會將部分民主黨之中央部會公職人員去職。這種不合時宜之舉只會製造國內不安定的「川普王朝」。
當今極右共和黨分子成為川普大軍中一股力量。他們眼看美國之國運慢慢走向艱難處境,也有人對共和黨之天下抱持著懷疑態度,對美國國力有不同之看法,因為共和黨此波競爭是全無善意的敵視民主黨,雙方關係將成為當今美國政壇上一個巨型未爆彈。
就民主黨以觀,2025年共和黨未曾作出太多反常政治動作,這是民主黨的好事,因為在選後一年,民主黨似仍在重整旗鼓中,無能對共和黨祭出太多攻勢,就在此一平靜時間裡,民主黨在2025之深度慘敗後,不易翻身,也就是說民主黨要想在2026年11月期中選舉翻盤,會是難度很高的嘗試。
2024年7月20日的《經濟學人》有篇有關於川普與美國一般老百姓關係的專文,討論川普與其獨裁的領導方式,題目就是《真正的總統皇帝》,文中重點在說明川式治國方策有可能「走入獨裁」,致有「川普敵對美國」之勢。
川普於今(2025)年元月20日登上大位後,一直在測驗他與民眾的互信度。這之中有矛盾也有衝突,結果是雙方關係日漸不佳,與民間關係時生緊張。今年5月17日的《經濟學人》對此一現象作了深度分析,作者認為川普將「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一詞變得複雜化,其因即在川普本人將美國一分為二,美國社會由此也一分為二。
即使在共和黨內,也有一部分人與川普分道揚鑣,他們在前副總統錢尼的女兒領導下與川普各奔東西,視對方為敵人,今日共和黨在川普控制下聲勢浩大,如當選民意代表,必須以川普為首,共和黨因而分裂。
共和黨他日有無可能再合而為一?這是個找不到答案之問題。而美國社會也在劇烈分歧中,川普蓄意將美國一分為二,兩個社會已然出現,兩黨鬥爭日見凶狠,加上川普當前大規模開除民主黨聯邦政府之工作人員,這「分歧」二字已然從社會分歧發展到政治分裂之嚴重狀況,未來,實在令美國人難以樂觀。◆
社論
西方的失敗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百年滄桑
編後與新聞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