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主席究能走多遠?

冷眼旁觀國民黨主席改選

黃鐘
(資深媒體人)


「這是一場不折不扣的黨內政變」。當10月18日傍晚,國民黨改選黨主席揭曉後,一位退休的國民黨高層黨工如此評論,語氣不慍也不喜,卻透著些許無奈與感慨。說這是一場政變,主要是這事來得突然,結果也很意外。

匆匆忙忙 氣喘吁吁

除了張亞中,其他大部分參選者都是在盧秀燕決定不選後才「匆匆忙忙」上陣,包括當選的鄭麗文在內,前後也才兩個多月的時間,郝龍斌更只有一個月。卻要讓33萬黨員在如此倉促的時間來決定未來四年的黨主席,雙方即使不是「連滾帶爬」,至少也是氣喘吁吁,下氣不接上氣,頗損選舉的公平、公正與慎重性。

一般視此次選舉為「宮廷派」與「平民派」的對決,筆者擬從原先被看好的朱趙郝主流派立場觀點,剖析這場近30年最緊張也影響最深遠的黨主席選舉。

從主流派的角度,此次的意外敗選主要犯了三個錯誤:一是高估中央高層黨意,二是低估地方基層民意,三是錯估兩岸形勢。

主流派最先頗有密室協商、宮廷政治的味道,認為只要幾位黨內大咖商量好就可大功告成。趙少康甚至認為他若要競選,可排在盧、朱、郝之後的第四位,完全無視其他候選人的存在。郝龍斌明知民調不高,卻仍執意參選,就是認定只要上述這幾位大咖不選,他就一定可以透過高層協商與地方派系包攬慣例,勝券在握。

等到後來發現情況不妙,趙少康竟不擇手段拋出指摘境外紅統勢力介入選舉的大招,這不僅係自打嘴巴的雙標,更無異是在飲鴆止渴,輿論大譁。鄭營內部民調,郝因此事而跌損8%的支持度。

民心思變 宣洩管道

低估基層民意,本質上是上層忽視了民心思變的強烈改革訴求,廣大的軍公教基層,早就不滿多年來因中央領導無能而感受的怨氣、悶氣、窩囊氣,急需有一個宣洩管道,鄭麗文適時疏通了這一條管道。特別是黃復興黨部被裁撤一事,鄭麗文老早就表達深度關切與將來恢復建制的立場,於此郝龍斌則無明確表示,底層最後把不滿朱立倫的情緒轉發到郝身上,結果39位高階將官聯合聲明挺郝,也不敵軍系中下階層的多數擁鄭。

有證據顯示,這些低階軍公教的動員十分主動積極,在鄭麗文所獲65,000票中,至少有三分之二是來自他們。傳統地方派系也不易掌控。郝龍斌在全台縣市基層的得票全面落後,在雲林縣小贏918票,令張麗善縣長直呼「很失望」。在屏東縣贏1,452票,與周典論議長原先估計的七成不符。花蓮縣竟還輸了961票,與原先預期差距太大。2005年王金平與馬英九競選黨主席,原以為王金平在地方基層有優勢,最後全面潰敗,郝龍斌重演王金平的歷史。

在兩岸政策上,郝龍斌喊出「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呼籲對岸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甚至打出「不獨不武」、「和中不舔共」的口號。不料,最後卻被趙少康的「境外敵對勢力說」破防。

鄭麗文不但重申要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重新大力推動兩岸交流對話,還加碼特別強調「我是中國人」、「兩岸同屬一中」、開創「兩岸百年和平基業」,特別是公開申明「我是中國人」,猶如神來之筆,更令正統藍軍如聞空谷足音,士氣為之大振。習近平賀電中呼籲團結廣大台灣同胞「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無疑是在呼應鄭麗文的宣示。 鄭麗文可能已經感受到不久前館長參訪大陸,正式表明「我是中國人」立場之後的民意趨勢,並未引起社會的廣泛抵制,尤其年輕一代更以開放的態度面對,乃使她有勇氣大膽提出這一身分認同,果然為她加分不少。相形之下,郝龍斌的兩岸論述就顯得過於消極和抱殘守缺,沒有突破現狀的創新作為。

此次鄭麗文以非典型的國民黨政治人物奪得黨主席高位,締造了黨史上的奇蹟,今後會有什麼作為,或者如何像她所說「讓國民黨脫胎換骨,耳目一新」,各界都在密切關注。

團結整合內部派系

當務之急是要先團結整合內部。特別是以朱趙郝為首的大老建制派,此番受傷很重,利益也大大受損。朱立倫表面上說今後要做一個永遠的義工,但朱系先後盤據黨內有近十年之久,是否從此甘願退出政治舞台,不無疑問,他與韓國瑜的既有勢力勾串,不可能中斷,勢必影響2026年和2028年的兩次選舉。特別是韓國瑜,雖說2020年那頁已經翻篇,卻對2028年尚未死心,這可從他在今年國慶講話內容不難看出,若有機可趁,他應該不會輕易放過。

趙少康是這一次選舉的最大戰犯與輸家,但以他頑強性格和老大心態,不可能就從此示弱,「戰鬥藍」還會繼續存在運作,不會放棄他的領袖地位。他會面對中生代接班的現實,卻一定也會找機會處處制肘,徐圖東山再起。他也不會稍減其媒體事業的經營,但TVBS有可能基於商業收視考慮,另尋新人開闢新戰場。

郝龍斌比較好處理,他的政治野心本就不大,這一次敗選後,應該從此徹底退出政壇,不會再興風作浪。鄭若能再誠聘郝為副主席,將更為圓滿。

地方派系勢力也是一大難題。此次選舉地方多位縣市首長都公開擁郝,將來面對黨中央,不免尷尬。但只要不損及既有的派系利益,依實力原則,公平處理明年地方選舉的提名,就不會發生「令不出黨中央」的問題。這方面尤其需要有一位熟知地方事務,具有調和鼎鼐的性格圓融之士出任秘書長。目前檯面人物中,自以李乾龍重做馮婦最宜。唯鄭、李兩人外在形象嚴重扞格,鄭必須作慎重抉擇。

其他高層黨務人士,短期若非借重朱系人馬,鄭麗文幾乎都要重建自己的班底。目前所知國際外交事務部分,楊永明將取代黃介正,左正東或將再度借調出來。 處理兩岸關係是鄭麗文上任後重中之重。

綠營把鄭麗文的當選,視為是黨內親中派的重大勝利。時代力量主席王婉諭評論說是「代表中國已經正式拿下中國國民黨,把台灣最大在野黨納為附隨組織」。民進黨立委兼台南市黨部主委郭國文認為,此後的國民黨已是「徹底赤化的國民黨」。

綠色作家顏擇推更是誇張表示,國民黨的「中華民國派」已不再當權,說這是「1927年至今,98年來第一次失去國民黨的主導權」,他眼中的國民黨是一貫反共的,鄭麗文今後領導的則是放棄反共傳統,偏離基層中間值的「親中」國民黨。也是「台灣享有民主選舉以來,第一次在台灣沒有屬於自己的政黨」,所論不知所云,卻極盡抹紅之能事。

即使同為黨內同志,也有不少人憂心今後國民黨將逐漸向大陸傾斜,距離本土主流民意越來越遠,勢將不利於未來發展,特別是對即將來臨的2026年地方選舉。趙少康在選後不思檢討,還呼籲鄭麗文在國民黨內部要「降低親中力量」。

世代接棒 同行致遠

面對黨內外不同角度的批評,相信鄭麗文不可能無感。馬英九在寫給鄭麗文的勉勵嘉言中,留下「世代接棒,同行致遠」八個字。問題在如何同行?又能夠走多遠?

馬英九在兩任八年總統任內,大陸政策是不統不獨不武,先經後政,先易後難,兩岸關係與交流合作確實有不少突破,但畢竟在其任內否認終極統一,不敢越雷池一步,直到近年卸任赴大陸交流後,才勉強擠出「民主統一」四字,但從未認真提出統一的內涵、目標、策略、路徑、方式等較為具體見解,基本也是在應付應付而已,包括中南海在內,大陸各界已漸感不耐。

鄭麗文在競選期間,其實也避談統一,只是一再強調兩岸和平,維持台海現狀而已,她也不敢走得太快太遠。甚至一度還拋出當選後要與日本極右派、自民黨新任女總裁高市早苗見面,進行政黨外交的議題,引發各方議論。有論者揣測鄭麗文是刻意拋出這項議題,以沖淡其「親中」色彩,向中道主流民意路線靠攏。

故而期待鄭麗文上任後,能夠在大陸政策上有多大突破,恐也不切實際。朱趙郝的兩岸政策本質是「反共拒統」,鄭麗文未來四年任內頂多也只能是在「反獨」上著力,「和中」而不反共已屬不易,「促統」則幾乎是期期不可寄望的。

恢復兩岸國共論壇

唯若鄭主席要表現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的誠意,以目前在野的身分,能夠做到的第一步應是恢復中斷已達11年之久的國共論壇,齊聚兩岸專家學者於一堂,共議互利共贏之道。期間鄭主席自可率團登陸,親自出席與會,北京當局再進而安排「習鄭會」,重現國共兩黨高峰會談景況,或許這才是比較務實可期的。

這件事可在鄭麗文11月1日上任後即刻進行,論壇可訂在明年3、4月間春暖花開之際舉行,象徵兩岸關係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也正可藉此展現國民黨新人新政的新氣象。

鄭麗文能說能寫,戰鬥力破表,誠然具有改革熱忱,呈現國民黨新一代領導人的旺盛企圖心,透過這場激烈選戰,她終於取得改革創新的制高點,確屬難能可貴。唯現今國民黨積年沉痾,百廢待舉,七年之病,尚須求三年之艾,如何在亂局中求新求變,行穩致遠,將是鄭主席面臨的重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