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滯後 制裁當道

略論美國在經濟領域的武器

花俊雄
(旅美政治評論家)


今(2025)年6月中美宣佈達成的「框架協議」,標誌著全球政治經濟格局進入「經濟相互依賴」新時代,為經濟武器化提供了條件。

當前世界正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局面:經濟不再只是市場規律與供需關係的展現,而是被大國轉化為政治與戰略的武器。20多年來,美國一直單方面藉由金融體系、半導體產業、網絡基礎設施等關鍵節點,將全球經濟互相依賴關係變為可操作的權力槓桿,形成一個隱形的 「地下帝國」。這種經濟武器化不僅改變了傳統國際秩序,更迫使其他國家與企業重新思考生存策略。

金融制裁是經濟武器化最常見的手段。美國在全球貿易和金融交易中的主導地位,使其能夠利用在全球金融體系如SWIFT(環球銀行電信協會)中的關鍵地位,對特定國家採取一系列金融措施,如將其銀行列入黑名單、凍結其海外資產、限制其資本流動以及對特定市場的准入,從而達到削弱目標國家經濟並迫使其遵守美國政策的目的。伊朗、俄羅斯與朝鮮皆在過去10年間成為此種制裁的目標。

然而,金融制裁並非無限有效。如俄烏衝突後,美國聯合其盟國對俄羅斯實施全面金融制裁,包括將俄羅斯部分銀行踢出SWIFT,凍結俄羅斯央行資產等,試圖削弱其經濟和戰爭潛力。結果反而迫使俄羅斯開始推動「去美元化」,強化與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的結算機制,部分緩解了制裁效果。

經濟武器化的第二個路徑是貿易工具的運用。美國通過徵收高額關稅、實施貿易禁運等措施,限制特定商品的出口,從而對目標國家的經濟造成衝擊,迫使其改變貿易政策或經濟行為。美國嚴格管制關鍵技術和高科技產品出口,限制向其競爭對手國家轉移先進技術,以維護其科技優勢和所謂國家安全。美國限制對中國輸出高階芯片與半導體製造設備,意圖抑制中國科技成長是最明顯的例證。

為了避開美國的金融制裁,中國人民銀行組建了專司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業務的批發類支付系統CIPS(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旨在整合現有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渠道和資源,提高跨境清算效率,增強交易安全性,滿足主要時區的人民幣業務發展需求,構建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作為中國核心金融基礎設施,CIPS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發揮關鍵作用。截至今年5月,共有174家直接參與和1,509家間接參與CIPS,覆蓋全球187個國家和地區的4,900餘家法人銀行機構。2025年上半年處理業務402.95萬筆,金額達人民幣90.19萬億元。

對於技術封鎖和禁制出口構建的「小院高牆」,中國以限制稀土礦物出口回應,這個措施影響到美國許多關鍵行業,特別是國防、能源(如風力渦輪機和電動汽車)以及汽車製造等行業,迫使川普政府在半導體出口管制方面做出讓步。

作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之一,中國在面對經濟武器化趨勢時,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展現出獨特的制度韌性與市場彈性。

首先,中國試圖維護現有全球貿易體系。作為「世貿組織」的重要成員,中國多次表態支持多邊貿易體制,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這一立場與其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出口國的地位是一致的。從「被動接軌」到「規則塑造」,這一轉型背後,是「體系內改革」與「體系外創新」的雙軌策略:既在「世貿組織」改革中提出發展中國家利益訴求,又通過新機制構建更包容的治理網絡。一方面,中國繼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推動「世貿組織」對包容性發展等新議題的關注和談判。另一方面。中國通過制度性開放賦能規則創新,持續以自貿試驗區為「試驗田」,不斷形成可複製的改革經驗。

其次,中國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更加注重內需市場,旨在減少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增強經濟韌性。從「出口導向」到「雙循環」的平衡,構建「雙循環」並非封閉內卷,而是以14億人口超大規模市場為戰略支點,通過供給側改革激活消費升級潛力。2024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48.33萬億元,跨境電商進出口同比增長10.8%。超大規模市場不僅消化了外部需求波動,更成為全球創新的「壓力測試場」--中國消費者每年推動超3,000款新產品迭代。

第三、從「市場換技術」到「創新驅動」,中國加大了關鍵技術的研發投入。面對美西方國家的技術限制,中國在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領域加大投資,試圖實現技術自主。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比亞迪等企業構建起覆蓋鋰礦開採、電池製造、整車裝配的全產業鏈閉環。在數字技術應用領域,依託14億用戶的海量數據資源,中國在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場景化創新中形成獨特優勢。中國不斷深化從「外源性增長」向「內生性創新」的範式革命,努力實現從世界工廠向全球創新策源地的蛻變。

第四、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倡議,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和經貿合作,擴大其全球影響力。這可以視為對美國主導的經濟秩序的一種替代方案。

經濟武器化趨勢的出現,標誌著全球經濟秩序正在經歷一次重大轉型。這不僅改變了國家間的經濟關係,也深刻影響了國際政治格局。面對這一趨勢,各國的應對策略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以中國為例,其策略既包含了維護現有國際經濟秩序的努力,也包含了提升自身經濟韌性和影響力的嘗試。

同時,國際社會亟需建立新的機制,以應對經濟武器化帶來的挑戰。這可能包括重塑國際貿易規則、強化多邊合作機制、建立更加公平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等。只有通過共同努力,各國才能在這場經濟博弈中找到平衡點,維護全球經濟的穩定與繁榮,並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在這個百年變局的當口,理性、合作與創新將是各國應對經濟武器化趨勢,並重塑全球經濟秩序的關鍵。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確保全球化的紅利能夠更加公平地分配,經濟發展的成果能夠惠及更多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