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台灣的中國人」

敬悼當過「台灣少年工」的陳鵬仁教授

張鈞凱
(原鄉人文化工作室執行長)


曾任中國國民黨黨史會主委,並長期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日文系與史研所的陳鵬仁教授,於今(2025)年9月11日在家中安詳辭世,享耆壽96歲。陳鵬仁教授離世的消息,家屬僅在報紙登了一個小訃告,網路上可見的悼念文章不多。一位本省籍愛國史學家的悄然離開,在「抗中保台」喊得震天價響的今天,格外令人感到不勝唏噓。

1930年12月2日,陳鵬仁教授出生於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南山上鄉南洲村。在他受小學教育期間,正值日殖當局強推皇民化的時期。不過聰慧如他,從班上同學成績簿所載之籍貫,以及曾祖父墓碑所刻,從小就知道自己不是日本人,而是來自原鄉福建南安。

陳鵬仁教授從不避諱年少時期,為減輕家庭負擔,報名成為「台灣少年工」的往事。他親眼見證了戰爭的殘酷,日本戰敗投降後,日本人對這群「少年工」說:「你們是台灣人,不是日本人」,從此不管他們的死活。難得的是,陳鵬仁教授在認同上堅持不改其志,日後還編著了《世紀之足跡:台灣人日本海軍志願兵》一書,客觀呈現了部分台籍日本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的歷史真相。

陳鵬仁教授負笈東京大學,取得國際關係學博士學位,但其學術研究心力,更多投注在中日關係史,以及日本政治與歷史文化等領域。其一生翻譯無數重要日文文獻,包括明治時代外交家陸奧宗光口述的《甲午戰爭外交秘錄》,以《昭和天皇回憶錄》等書,完全稱得上是一位翻譯家。

中國大陸將對日抗戰界定為14年,中國台灣則為了國民黨史觀的「八年抗戰」爭論不休。而對日本瞭若指掌,又出身國民黨系統的陳鵬仁教授,早在1996年即翻譯了日本良心進步學者江口圭一的著作《中日十五年戰爭小史(九一八事變-日本投降)》。作者強調,「日本對中國的武力侵略在這十五年從未間斷,一直擴大」,同時他更認為「昭和天皇」與日本國民都負有戰爭責任。陳鵬仁為了廓清史實與史觀,將此日方研究成果譯介至台灣,相信不只代表了他的歷史認識,也體現了其學術良知。

陳鵬仁教授為忠貞的國民黨員,辭世後獲得國民黨黨旗覆棺之殊榮。不過,黨派立場從未影響其對於大是大非的判斷。陳鵬仁教授生前與胡秋原先生主持的《中華雜誌》往來密切,讚揚「胡先生是學貫東西的大學者、文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和政論家。」

陳鵬仁教授曾在王曉波教授主持的海峽學術出版社出版《中國‧日本‧台灣》一、二集,他在序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反映了其一生的學養、自信與人格:

「今日台灣,政治社會極為混亂,簡直是是非不明。就一些人來說,是是非非難分。我希望,而且相信,本書內容定能對此種亂象提供一些理解的線索。我不敢說我寫的都是對的,但我敢說,我的說法是站得住腳的。」

走筆至此,想起筆者還在就讀大學時期,在素未謀面的情況下,冒昧寫了一封信給陳鵬仁教授,向他請教政治學界高度量化的研究趨勢,是否還有從事歷史與思想研究的空間?沒想到很快就收到陳鵬仁教授的親筆回信,他寫了一些學者的名字和書單,建議可以朝哪些方向去做思考,文字中也不乏鼓勵。他對後輩的提攜,讓人感懷。

十年前在一場紀念台灣光復70週年的研討會上,陳鵬仁教授做了題為「我對於國族的認同與認識」的報告。他在講稿結尾如此自我告白:「大家到底要做台灣的中國人,還是要做台灣的台灣人,必須慎思選擇。我自己要做台灣的中國人,因為血濃於水。」--向為了「血濃於水」,而「要做台灣的中國人」的陳鵬仁教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