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一不變的原則

兩岸關係的檢討與評估

蔡瑋
(政大國關中心副研究員)


兩岸關係在經過前一陣子的激情演出之後,現有稍微緩和跡象,但這並不意味著雨過天青,未來發展仍然詭譎多變,政府、國人都不宜掉以輕心。

目前,中共正在對過去的文攻武嚇進行內部機密檢討評估,在正式檢討報告出爐之前,兩岸關係應該不會有驟然大幅變化,而且北京也在等待李總統的就職演說內容,以確定台北究竟有無新的作法和說法,或改善兩岸關係的誠意。因此,在5月20日以前兩岸關係應該會維持目前這種外弛內張的局面。

據瞭解,「江八點」其實經過中共方面相當時間的整理規畫,台北當初未能正確解讀,把握改善兩岸關係契機,殊為可惜。如今,部分中共涉台事務人員的立場似已較前更為強硬,談話內容少見妥協餘地,中共內部也有權力角逐的困擾,台北不要認為事情就此已經過去,兩岸關係的真正改善仍有一段艱苦的過程,需要謹慎以對。

基本上,北京並無統一時間表,但也瞭解時間未必站在中共的一方。中共當前的對台政策是急不得、拖不得、松不得、緊不得,處於一個兩難的困境之中。但是,中共又不願一味的等待,於是強烈要求台北盡早談判,北京在主觀上未必願意讓李登輝獨享改善兩岸關係的歷史光環,但是又不得不務實的希望李登輝能夠有所改變。

整體而言,中共應該無意、無能真正對台動武,中共的文攻武嚇基本上只是要藉此表明其對台北政策的不滿,強化其對國家統一、主權完整的立場。如果北京誤判台北今後仍然冥頑不靈,日後仍會採取適當威嚇措施,如果北京認為過去的文攻武嚇效果不彰,未來改由其他方面下手的可能不能排除。國人對此應有心理準備。

未來,中共擔心台灣本土化的發展速度將會加速進行,本土教育的比重將告加重,去中國化(dechinalization)將更見積極,北京對台灣的文化本土化已有提高警覺跡象。因此,中共恐會盡力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務求維持彼此間的文化血源關係,中共對台灣民心的爭取、宣傳的加強、吸收台灣學生赴大陸留學恐怕都會增加。

對台北來說,政府當前政策底線相當清楚,希望盡快降低兩岸緊張氣氛,重返去年六月以前的穩定、和緩關係,重開兩會溝通管道,達成兩岸結束敵對狀態協議,台北有意以三通為籌碼,但是兩岸既往的平衡關係已告打破,北京顯然希望藉此機會攫取最大的政治利益,僅靠三通一事是否能夠滿足中共的需索顯然不能太過樂觀。

當前,台北固然不能在中共壓力之下自亂陣腳,但也不要給中共強硬派提供對台生事藉口,台灣應該在不喪失主動的前提下,全面評估當前政策的利弊得失,對於美國之不可、不能盡信應該瞭然於胸,如何一方面利用美國及國際社會的支持,另一方面卻要避免可能的災害,輕重拿捏之間尤其需要智慧。

兩岸未來政治談判雖說無法避免,但前期規劃仍應謹慎,切莫為了談判而談判。台北應該在不離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原則之下,先行去除中共疑懼,以多面向、多管道、多層次的方式和中共打交道,切莫急就章的被情勢所迫上桌進行政治談判。說起來,兩岸差距實在太大,大陸整體人民水準的提升尤是當務之急,統一至少是三、五十年以後的事情,但是大陸發展潛力確實不宜小覷。

因此,台北目前尤其應有遠大胸襟與抱負,對於台灣要有永續經營的精神,李總統更要學習以前兩位蔣總統,要有做全體中國人總統的志氣,絕對不應有偏安江左心態,務求拓展台灣政、經發展的優勢,希能對大陸發揮「燈塔效應」,台灣經驗當然有其珍貴之處,台灣可以成為中國的希望與借鏡,即使將來未必成功,但取法乎上方能得乎中,歷史終將還我公道,給予正面評價。

在中華民國過去八十多年的歷史中,由西方人的觀點來看,所有擺脫帝國主義壓迫的國家都有一個短命的過渡政權,國民政府在大陸歷時38年,時間不可謂太短,而且身上還背負了太多的歷史包袱,事實上也並未充分有效的統治中國,其中有軍閥割據、內亂、抗戰、戡亂等等,將來的歷史未必會給予太多的譴責。中華民國的真正歷史意義是在台灣的這幾十年,台北由過去的錯誤中學到教訓,生聚教訓的結果終於由成長而茁壯。

相反的,1949年以後,中共基本上統一全國,在中央統一號令之下,理當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是由於本身政策的不當,太多的政治運動反而幾乎使國族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如今事過境遷,思之仍然令人浩歎,如果中國早個十年進行改革開放,今日中國不知又是何種局面,將來歷史未必會對中共幾十年來的所作所為給予太多的包容。不過,台北今日又有故態復萌之態,大搞權力鬥爭,而中共則改弦易轍開始改革,看來歷史還真是充滿了反諷。

最後,筆者希望強調的是,兩岸雙方都應調整心態,政府應有大陸發展台北感到驕傲,大陸應有台北成功北京同感光榮的胸襟。中共要有即使丟掉政權也要繼續改革開放,務必讓中國成長茁壯的雄心,不妨對台灣好事做絕,爭取民心,讓台北再無畏懼,或拖延藉口,北京即使對台灣的某些舉措再不滿意也只有容忍,千萬不能動武。只要原則確立,其餘問題可靜待時間解決。

當然,於此同時,台北也不應背離一個中國的原則,政府對於大陸的希望工程應該大力提供協助,強化彼此之間的文化血源關係,在統一的理想能夠實現之前,先戮力解決本身的金權、黑道政治、貧富不均問題,對本土教育的加強並不必然等同對中國情懷的排斥,一方面對內團結民心,一方面對外澄清中共疑慮。只有如此,台北才能爭取到可大可久的發展空間。

坦白的說,唯有雙方都對國家統一持有堅定的立場,不變的原則,但又能適度改變思維的模式、調整猜疑的心態,兩岸才能建立互信,達成雙贏,否則未來困難仍多,前景堪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