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要「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了!

李登輝在「一個中國」上可能的大動向及其影響的探索

黃枝連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教授)


1996年3月23日,在台灣地區的民主化進程上,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那裡的選民,繼去年12月2日的「立法院選舉」之後,又以一種相當平靜和理性的方式,完成了「總統選舉」的活動──對於中國人地區的政治現代化進程來說,這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在一定的意義上,對於台海兩岸關係與中國統一進程的開展,這也可能是一個有其重要性的日子。

歷史十字路口,李登輝何去何從?

當然,對於李登輝本人來說,這更是一個極不尋常的日子;在一個意義上,他也是走了到一個歷史十字路口,他個人的抉擇,固然決定著其政治生命和歷史地位的新篇章如何寫的問題;而對於台灣島上兩千兩百多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對於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意義和前景;以及對於中美─中日─中國、東南亞……等層面關係如何開展的問題,都可能發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具體地說,他是否可能回到「一個中國」的大原則─大框架─大取向下來呢?他是否可以重新「認識中國─接近中國─回歸中國」呢?看來,困難是不小的……

──他一生的個人的─家庭的─政治的歷程─經驗,「一個中國」似乎都不是一個決定性的─穩定性的─持續性的大框架;大概是在「中國人」、「日本人」、「台灣人」以至於「美國人」之間的一種「大進大出」;

──他當了八年多的總統,在內外施政上,也存在著那麼一種「大進大出」的現象;同司馬遼太郎的談話和到美國去宣傳「中華民國在台灣」,是其絕佳寫照;

──去年夏天以來,北京對台灣的「文攻武衛」,都是衝著他而來的,對他來說,「一個中國」是一種「鋪天蓋地」而來,似曾相識的「天外來物」;

──美國近日的介入台海紛爭,使他和他的支持者並不認為「一個中國」是個定論;也是台灣的必然出路。

有人對李登輝大動向不存樂觀

香港資深記者胡康齡在大選過後由台北發回來的評論,耐人尋味──

「……兩岸關係能否緩和下來,實繫於李登輝願不願意調整其令人迷惑的中國政策,就某種角度觀察,李登輝以往模糊、投機的統獨立場,對於其鞏固權力,爭取大多數群眾的支持,當然是事實證明已經成功的政治策略,如今總統大選已經結束,李登輝已不再有黨內鬥爭或與在野競選票的顧慮,未來四年,李登輝在兩岸關係上將可大刀闊斧有一番作為,李氏的統獨立場也將更為清晰明確。雖然許多人認為,李登輝在當選後將全力改善兩岸關係,但是一些熟悉其思維邏輯,行事風格的台北政界人士,卻不敢如此樂觀……」

她的結論是,這次台灣的選舉,顯示「台獨勢力抬頭,兩岸關係令人焦慮」;因此,將令北京「寢食難安」,產生更大的「急迫感」──

「兩岸如何統一,甚至要不要統一,原本是個可留待時間解決的問題,但李登輝近年來的作為,有意無意地使這個問題出現加速攤牌的僵局。李登輝在這個過程中,固然贏得選舉,鞏固了個人的權力地位,但是可能也使台灣失去以小搏大應以智取的選擇空間,李登輝在今後四年任期內,能否審慎,妥善處理這個極度敏感的議題,皆在李氏一念之間,而歷史對李登輝的評價,台灣人民的前途,更盡在其中矣。」(見:香港《明報》,1996年3月24日,A2版)

今後,只需準備「一種戲本」了

在選舉期間,面對中國大陸在海峽西岸接二連三展開的軍事演習,李登輝告訴他的選民說,不要怕,因為他已準備了「18種戲本」來應付中共的攻勢了。

今後,他只有一個選擇的機會;即,他只能再寫「一種戲本」;而在主題──本事上,也只能是下述兩者的一個:

──逐漸回到「一個中國」來,在內外政策上,都以一個統一的中國來決定其大義。在「李六點」和「江八條」中找尋「對接點」,互相靠攏,開始政治對話;或者是,

──一不做,二不休,加速其「對等政治實體」、「中華民國在台灣」和「擴大國際活動空間」……的推廣活動,並且,全面拉攏美國和日本及西方世界的某些反共反華勢力,在反擊「中國威脅論」的大方向下,同北京政府展開軍事─外交殊死戰。

換句話說,李登輝及其支持者不可能有條件,把這兩種「戲本」都寫好;有時唱這一本,有時唱那一本,因為,他們只能有一個舞台,也只能演一種「戲本」而已。台灣政治民主化進程對「一個中國」的推動作用問題

當然,如何去理解台灣這一次的「總統選舉」結果,可能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最為具體的是,「李連配」和「彭謝配」得票總數超過百分之七十,是否意味著「台獨─獨台主義」的大行其道?台灣的選民是否向他們的統治精英放出訊息:他們準備支持那麼一種向大陸「對著幹」的政策?民主,能是如此非理性的嗎?

這裡,涉及的是一個更為基本的問題:如果,去年12月的「立法院選舉」和今年3月的「總統選舉」是台灣民主化進程中的重大發展;那麼,在選舉中出現的統治精英,必須以兩千一百萬公民基本的─長遠的利益為其上任後的活動宗旨;如此,便不存在著這樣的問題:統治精英及其中的極端主義份子或某一個人,可以任意地把台灣帶上同中國大陸12億同胞全面決裂,投靠外國勢力,因而引發戰爭的「窮途末路」上去,因為,台灣地區的民主化進程,本來就不是要同大陸搞全面對抗,危害亞太地區新秩序的開張,而將台灣人民推向災難深淵的墮落過程。

如果,人們對台灣人民─台灣選民─台灣民主能有信心,便可以預期,那裡的統治精英在民主的壓力下,會更為清楚地認識到:在「一個中國」大原則下,促進中國統一進程,是台灣歷史發展─社會進步─經濟建設的唯一出路──而當台灣地區的民主化進程有助於促進這樣的大發展時,它當然是值得全體中國人和世界其他地區的熱愛民主(而不是玩弄民主)的人士的讚賞的。

台灣走向21世紀的唯一出路

換句話說,台灣民主化的進步,應該使李登輝及其支持者明白到,「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是要他們推動「接近中國─回歸中國」的政策;因為,某一個人或少數人搞的「告別中國─走出中國」的活動,是有負廣大選民的願望與利益;簡直是對台灣民主政治的一種糟蹋,一種扭曲──更休提是對孫中山「三民主義」的違背了。

這裡,還可以引用李光耀資政有關「兩岸應盡早商談謀求重歸統一方向」的近論中一段意重心長的談話,來探討民主─民族─統一之間的關係:

「時間和新的客觀因素,將能把它(按:根據「江八條」和「李六點」的兩岸和談)變成事實。地理和歷史,最終將促成「一個中國」的到來,沒有任何外在的力量,可以保證台灣永遠維持和中國分離的狀態,除非中國瓦解,而這根本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在三十年內,中國將崛起成為一個工業大國,台灣沒有必要永遠和中國敵對。最好的辦法是盡早舉行會談,訂下『統一路線圖』,引導雙方逐步朝向最終統一的聚合線上,無論統一的形式是同盟、聯邦,或者是『一國兩制』……」

1996年3月24日下午於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