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祖國統一鞠躬盡瘁

痛悼張曉春教授

王津平


畢生為祖國統一大業及台灣地區勞工權益奔走呼號的《海峽評論》顧問,「台灣勞工之父」,台大社會系張曉春教授不幸於8月21日下午1時,因腎臟癌轉骨癌,病情惡化,逝世於台大醫院。教授的告別式定於9月16日下午假辛亥路第二殯儀館景仰廳舉行。

為彰顯張曉春教授嘔心瀝血為國家、為人民的偉大風範,中國統一聯盟及各勞工、社運團體將於近期內隆重舉辦紀念追悼大會,並出版紀念文集。

張曉春教授一生的志業可以由他手創的兩個基金會的名稱透露出來:一個是「河洛文化交流基金會」,另一個是「勞動倫理基金會」。後者不但圓滿處理了許多重大的勞資爭議事件,更為無數求助無門的勞工解決了官方都不能解決的問題。而河洛文化交流基金會的創立更是突破政治禁忌,第一個組織原住民團體、農民團體代表台灣地區人民赴大陸參加全國運動會。

張曉春教授將基金會命名為「河洛」大有深意——因為台獨人士扭曲歷史,以「閩南人」為「台灣人」,以「閩南話」為「台灣話」,殊不知閩南文化源自河洛,閩南話被部分福佬人士以訛傳訛為「福佬話」,其實是「河洛話」。為了澄清這些謬誤,經過張教授倡議,河洛文化基金會在前年與中華全國台聯在廈門成功舉辦了「閩南語學術研討會」。

張曉春教授的青少年時代正是台灣剛光復的「美好的時代」。在50年代白色恐怖的風暴下,張教授於高中時期便因參與學生愛國運動而兩度系獄,前後共判刑五年。

做為一個青年社會學者,張曉春教授實踐與理論並重,在60年代初期即單槍匹馬深入山地部落從事原住民勞工生活的社會調查,開風氣之先;張教授不辭勞苦,三十年如一日,跑遍了南北各大小工會,喚醒勞工權利意識,鼓動風潮,解嚴前的「原住民權益促進會」、「教師人權促進會」及「勞動人權協會」等社運團體均由他所命名,可見一斑。張曉春教授在解嚴前對各種社會運動及民進黨創黨前的民主運動的貢獻是眾所周知,不可抹殺的。

解嚴後,張曉春教授身先眾人,不懼暴力威脅,投入勞工籌組政黨的工作,卻九次推卻了眾人之請,不就任工黨主席,主要是為了以學者的身份從旁協助一個新生政黨的誕生;不料特務介入破壞工黨,導致分裂,張教授一生引為憾事。之後,張教授又不遺餘力從旁協助以「勞動人權協會」為基礎的「勞動黨」創黨,同時多次努力整合工黨中的愛國人士,並協助社民黨創黨;在民進黨貼上「台獨黨綱」標籤,統獨之爭態勢節節上升之時,張教授毅然表明統派立場,力斥台獨主張之荒謬;這也是他後來加入新黨一段心路歷程的重點所在。

1987年5月17日夏潮聯誼會宣告成立,張曉春教授即為核心成員之一,因為他在解嚴前即與50年代白色恐怖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多人默默贊助、協助夏潮系統雜誌的出刊。

1988年4月4日,中國統一聯盟建盟大會中,張曉春教授被推選為監委會召集人;後又被公推為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前年又榮聘為盟務顧問迄今。

張曉春教授生前交待遺言以明志:「心如日月明,志堅似鋼鑽。」特志於此,與我《海峽評論》讀友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