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省籍情結與台灣優先

林守一(台北夏潮基金會董事)


1998年年底的「三合一」選戰硝煙終於大致落定,但台灣各地被激揚起來的情緒,仍然餘波蕩漾,很有為下一回合醞釀能量的味道。在街頭巷尾,在報章媒體上,人們狂熱的叫喊「選總統」!「選總統!」生動的反映出台灣的日常政治生活,除了選舉,似乎更無其他真正受民眾重視的題目。台灣人如同期盼過年過節一般的期盼選舉,對於因此造成的勞民傷財,似乎並不以為意,這是不是也凸顯了世紀末台灣人的一種迷思,敢於投入選戰大筆花錢就證明了富裕;民眾在選戰中集體瘋魔,然後投下一票一賭勝負,就代表了民主?但許多人的確以此為台灣既富裕又民主的事實,因而推出所謂「台灣優先」的論調,還要其他人跟從附和,否則便要扣人「不愛台灣」的帽子,幾乎是放肆的對自己的同胞進行政治抹黑,寧不怪哉!

筆者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觀察了這些年以來台灣所舉辦的大大小小選戰,也聆聽了各色各樣五花八門的口號與政見,於今已十分懷疑這些選戰勇將們,究竟要這塊土地與人民作什麼樣的「認同」?什麼才是「愛台灣」?筆者正因為自己的台灣選民身份,因此認為,民主選舉不能獨沽一味的製造激情,它還需要一份冷靜的思考,對台灣的愛或關懷才能落實,台灣的民主政治也才能有前途。

在這次選舉大戲落幕之後,筆者看到、聽到一些值得討論的問題。以下文字是筆者的想法或觀點,願借《海峽評論》的篇幅略作發揮,就教於我的台灣同胞們。

關於「省籍情結」

其實,經過50年的融和,台灣的「省籍矛盾」早已撫平不見,「芋仔蕃薯」更已一體化了,這點大家有目共見,沒有什麼好議論的。但每逢選舉,它卻又能透過某些議題藉屍還魂,也能影響選票。所以,「省籍情結」或「省籍矛盾」之是否存在,並不片面因為什麼人高唱「族群融和」;什麼人賭咒寧願落選也不挑起這個問題,就會有所不同。筆者認為,正是因為如此,我們便更有必要承認與正視這個問題。台灣一般民眾的心理,受到各人的價值判斷影響很大,但外在形勢的壓力,影響力也不小,今天台灣所謂「省籍情結」,分析起來與統獨爭議或恐懼是有關聯的。有人刻意的把在台外省人視為希望中國統一的「統派」,而把多數本省人視為希望台灣獨立的「獨派」,進而將統獨之爭用「省籍矛盾」來掩飾,這是一種投機與誤導的作法,但它也確實是存在於今天台灣政治市場上的普遍手法。正因為統獨之爭在台灣明白的存在,在政治上,它卻以「省籍矛盾」的面目出現,這固然造成大部分人們的一種困惑,然而在台灣民眾的政治行為──投票上,卻往往形成一定的影響。它有趣的地方在於:在台灣,「統獨意識」一致者,彼此必無「省籍矛盾」,而「統獨意識」相背者,就不免「情結」深重。這裡面最滑稽的是,外省人認同台獨的跟本省人主張統一的,彼此之間的特殊尷尬情況。

可是,我們回頭看台灣多數的政客們,他們一向規避統獨議題的存在,假冒「和事佬」,空喊著「新台灣人」的咒語,以為如此可以跳脫悲情,也可以美化自己,討好選民。其實,迴避統獨問題,不求統獨問題共識的建立,謀求統獨問題的真正解決,反而以「不挑起省籍情結」為粉飾為標榜,除了是自欺欺人,並無其它意義,而台灣的政治人物長年如此,難道不是以台灣民眾愚騃可欺?這又何嘗不是對台灣民眾的歧視與侮辱?離奇的是,台灣民眾每逢選舉,大多數人仍然追隨政客們的口水,興奮的手舞足蹈,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悲哀了。

筆者以為,台灣的「省籍情結」其實應是「統獨爭議」的遮布,「統獨爭議」不能解決,「省籍情結」便陰魂難散,而「族群融和」自亦流為空談。由此可知,政客們迴避就「統獨爭議」此一問題尋求解答或共識,大家因循苟且的以「維持現狀」為得計,以「不統不獨」為政治選擇,其實無異放任台灣社會滯留於「不死不活」、「不知不覺」的畸形狀態,台灣的前進究竟將如何?台灣人民的福祉究竟是什麼?政治人物無人能提出高見,這樣子不可恥嗎?

當然,「統獨爭議」的解決不可能一時片刻獲致,但是這個問題已演成台灣今日一切問題的核心,台灣人民已沒有本錢繼續坐視政客們在這個問題上推卸責任。筆者認為,既然不同黨派的政客都強調自己才是愛台灣的,自己才是台灣民意的代表,那麼為什麼不能開誠佈公的把自己的想法誠實的提出來,大家坐在一起一同為愛台灣做出努力,同時讓自己和他人的選民都能清楚的理解與比較,而得以做明智的選擇。政客們專以自己的票源為煽情的發言,像吸毒一般的挑逗「省籍情結」問題的時代,應該結束了。「統獨爭議」如果仍然不能予以公開化、正常化的對待,「省籍情結」問題便有可能在檯面下悶燒,終至不可收拾,悲劇重演。筆者沈痛的呼籲台灣的各黨派政治人物,也包括許多學界、傳播界人士深切反省,不能再譁眾取寵下去,不可以讓「省籍矛盾」惡化到骨肉相殘的地步。台灣沒有承受另一次這種悲劇的條件。

關於「台灣優先」

政客們迴避或無能於面對「統獨爭議」,卻揚起一面「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的大旗,那就是「台灣優先」。於是乎各政黨諸政客競相擁護高唱 ,在選戰熱潮中形成一種特殊的「共識」。但筆者要指出的是,提出所謂「台灣優先」這種政見,乃是台灣各政黨在競逐掌控主流意識形態過程中,分別因挫敗而產生的集體倒退現象。就是因為各政黨都拿不出像樣的兩岸政策,無法以最關緊要的對大陸政策來說服或贏得台灣選民的認同,竟然提出與空話、廢話無異的「台灣優先」之說,以此來媚悅各種階層的選民,其實這只是在選戰期間,政客與選民之間的互相欺騙,跟吸食鴉片差不多,大家都在「台灣優先」的高分貝音響下得到安慰與安全感,但它何其虛假空洞。

筆者質疑的是:「台灣優先」於什麼?台灣想在什麼場合裡「優先」?

在國際上來說,哪個國家會拱手讓台灣取得「優先」?而在國內來說,台灣憑什麼要比中華民國其他各省非「優先」不可?若說兩岸關係,台灣何以有權「優先」大陸?或許近幾十年以來,台灣因經濟起飛而取得若干「優先」於大陸的地方,這已經夠「優先」了,還要「優先」什麼呢?難道台灣同胞要在大陸賺錢「優先」?特權「優先」?利益「優先」?這恐怕不能稱之為「優先」,這是「鴨霸」!今天,台灣人已有上千萬人次去過或經常出入大陸,我們好意思在大陸同胞面前說出「台灣優先」嗎?若不把大陸人當同胞,我們敢在他們面前放話說「台灣優先」嗎?那麼何以要在台灣關起門來喊叫「台灣優先」?這是一種什麼心態呢?

台灣人何不想想,我們既不愚弱又不聾啞,有手有腳身心正常,為什麼要別人讓我們「優先」?我們並不需要「優先」,我們要的只是「公平」。

筆者認為,台灣的政客們叫嚷的「台灣優先」,發揮了一定的誤導民眾意識的效果,但這種以少數人的偏見去影響多數民眾的意識的行為,不能不被視為是一種專斷,是別有用心的。

台灣社會有責任防範這類偏差行為在我們民眾之中貽下禍患。

台灣在近百年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台灣人民心中想的是什麼?台灣人民抗爭的是什麼?一路走來,我們的希望,我們的抗爭,其實就是「公平」罷了。台灣人不該被欺壓,也不該欺壓別人,台灣人反對特權,自己也不該以特權自居。我們的祖輩如此,我們如此,我們的子孫後人也該如此。但是近年來類似「台灣優先」這樣的口號,卻被一群政客叫嚷得像是發現了什麼了不得的道理,何其沒有出息!何其自我歧視!

筆者百思不解的是,有人一面說「雙贏」,一面又說「優先」,這無非是反映出其思維的混亂。有人主張「西進」,有人呼籲「告別悲情」,這些能依靠「優先」嗎?所謂「勇敢的台灣人」、「有尊嚴的台灣人」,「勇敢」不能不「講理」,「尊嚴」則立足於「平等」,這都是我們台灣先輩以其生命、血淚留給我們的寶貴教訓,我們不應該忘記或背棄。所謂「台灣優先」論調,絕對不是正港台灣人會去想或說得出口的。

結語──關於「新台灣人」

筆者到目前為止,對所謂「新台灣人」究竟指的是什麼人或哪些人,並不明白;也不知道如何才算是「新台灣人」,但在這一名詞被政客在去年底的選戰中炒熱之後,「新台灣人」、「舊台灣人」、「台灣人」、「中國人」、「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等等被不同人們各自詮釋的「人種」,便紛紛出現在台灣各地,這或許不能被視為是一團結、整合的現象,但誠如俄國文豪托爾斯泰所曾說的,「神明」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信仰」。自認是什麼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台灣生活,我們要像一個人,我們的言行德性不能羞辱其他跟我們有同樣認同的人。

最後,筆者願意指出,去年底台北市長的選舉結果,外省朋友自發地集中選票,在驚濤駭浪中,硬是將不可能落選的陳水扁拉下馬來。這30萬左右的「外省」票,竟然如此巧妙的以寡擊眾,打敗了60多萬的「本省」票,這是完全遵守遊戲規則取得的勝利,贏得漂亮而令人心動!希望本省同胞能設身處地的想想他們在做出決定去投票時的心情與期望。做為本省人的我們,對於這些外省朋友如此的表現,難道不會啟發我們更多更深的反省與檢討嗎?台北市、台灣省,已經是本省人、外省人共同擁有的生活空間了,雙方只有相親相愛,互相體諒的共存下去,沒有第二條路了。筆者認為,台北市的本省朋友應該全體起立,給我們的外省兄弟姊妹們一次熱烈的鼓掌,祝賀他們這一次的勝利,也謝謝他們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