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


台北陸委會撷取汪道涵先生的一句話「未來一個統一的中國」,要他進一步公開明確表達其「一個中國」的新解,並稱屆時可考慮將新解的內容作為兩岸對話的基礎。汪道涵說台灣訪客把他所說「一個統一的中國」誤會為「一個中國」原則,看來陸委會委員不過故意「誤會」這句話,來為主導兩岸政策的李登輝「現在沒有一個中國」作新解。本期社論將事實擺在两岸主其事者眼前,將有關「一個中國」和「一國兩制」的若干問題講清楚。意識形態的認定不能當作「事實」,本期刊出劉康先生大作《意識形態與兩岸關係的突破》有深刻分析。談到「一個中國」,王家英先生大作指兩岸關係最大癥結在相互猜忌,辛文菊先生則稱台北的「務實外交」其實是「建國外交」。

近幾年台北幾所大學出了幾個「台獨基本教義派」,堅持用閩南方言教學,亟欲將它推廣到「國語」地位,而將現在使用的「國語」法西斯式地硬解釋為「外省人」的母語,其實「國語」(過去稱「官話」,大陸目前稱「普通話」〔common language〕)比閩南話更早到台灣。從史實出發,竺家寧先生在本期刊出的論多元語言社會,釐清了「國語」與「方言」的分際,呼籲建立一個成熟健康的語言観。「台獨基本教義派」在無法突破國際上「一個中國」現實的窘境下,除了「語言」,腦筋又動到「文字」上頭,挖空心思要在「漢文」的基礎上硬造「台文」,本期阿修伯先生的大作對這幾位「台獨建國志士」有活靈活現的刻畫。

「選舉」在台灣與「民主」劃上了等號,除了選舉技術上的評論檢討外,「選舉」本身這個命題頗有不可碰的「聖牛」氣概,「選舉」必然有助於實現民主的其他價值,如社會正義嗎?江炳倫教授以台灣選舉為例,分析了它對民主政治的負面影響。「新台灣人」究竟是為了「族群融合」,還是李登輝「台灣生命共同體」的同義語,大陸研究台灣的學者徐博東和林守一於本期提出了他們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