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問題」仍會為美中關係的
「最大障礙」嗎?

李哲夫(美國天主教大學教授)


12月以來,在華府上演的美式民主政治劇可謂達到了最精采的高潮,國會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召開了彈劾總統的聽證會。白宮派出高級法律顧問團,對付彈劾調查的特別檢察官;兩黨各羅攬了權威的憲法專家學者、偽證刑事案的見證人:通過幾天幾夜的馬拉松辯論:面對同樣的證據、證人,委員會的兩黨成員都說他們是用「良心」作最後投票時的決定。投票結果,完全沿循共和、民主兩政黨的分野,而以共和黨的多數票通過彈劾提案,提交院會。這充份表明所謂「良心」是共和黨與民主黨的「政黨良心」,而是非的良心不可能獨立於政黨鬥爭的利害估算。法治的標準建立在政治權勢鬥爭的輸贏基礎上。按程序,所通過的這個彈劾案本要在12月17日早上由眾議院全院會議辯論表決,彈劾案若獲通過,則將由參議院作法庭般審判,決定是否要罷免在位的柯林頓總統。更戲劇性地,在離眾議院全院開會前的12小時,柯林頓總統向全國宣佈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攻擊,一刻也不能緩,國家一時陷入戰爭危機,身為三軍統帥的總統必須得到全國上下的支持,國會眾議院被迫延期召開討論彈劾總統提案的全院會議。以後拉鋸戰如何進展,令人拭目以待。

一、「人權、民主」不是美國的專利

美國國會進入彈劾總統程序、是有史以來第三次,並不尋常。美國三權分立的機制已有二百多年的考驗。在立法部門攻訐行政部門的嚴峻形勢下,並不至於使行政部門癱瘓。即使如此,此次憲法鬥爭也已使美國百姓感到疲憊不堪,幾乎80%的民意,認為國會該停止這樣的紛爭。

可是,美國的「人權外交」政策,仍以批判他國,尤其是中國,不尊重人權、缺乏民主,壓迫政治異議份子等,作為抵制國際合作關係的手段,幾乎強求任何她要挑戰的國家,都要按照美式政黨選舉的民主模式來照抄照搬才算數。台灣近十年來有多黨選舉,每次就由美國來比照中國大陸,說移植美式民主,台灣可以,為什麼中國大陸不可以?由此,而為台灣可保持其現狀,抵制中國完全統一,提供合理化、合法化的藉口(參看最近幾大報紙媒體的社論)。

當中國以開放的態度,觀看、參照了美式民主的運作,而在有了一定瞭解的情況下,向美國「說不」,表示不需要這種形式的民主,甚至像台灣那樣的金權選舉的所謂民主,也不是目前中國國情所迫切需要的改革,應該是理所當然的。再者,美國一向的「人權外交」的紀錄,並不十分光彩。最近在英國流亡的前智利獨裁者皮諾捨的事件,就是一例。美國對此案不知如何自處,因為當時美國情報機構罔顧人權的種種行為,是見不得人的。

中國改革開放20年之後,漸漸清楚國際政治的情勢,以及美國在冷戰時期扮演的角色。今天,美國「人權外交」的意識形態語言,實際上是冷戰殘餘炒冷飯的政客喜好的伎倆。不客氣的說,是一些懶惰的、跟不上時代的報人,冒充對華政策專家的一種職業病。他們自己不願花時間、精力去探討問題,而依賴一些像台灣朝野依賴美國勢力求存的各種「既得利益」的個人和團體,作為他們方便的資料來源,甚至,他們所寫的許多證論,也就照抄台灣分裂主義者所捉筆的論調。這又表現出商業化社會的一種畸形現象:出錢的顧客,就是老闆。

隨著中國大陸的改革更深、開放更廣;以及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為發展「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的必要趨勢,這種以謾罵中國為「共產獨裁」作為反華的政策路線,會越來越失去其說服力。並且,中國對外參與國際人權組織,與世界各國發展多邊關係,讓國際社會瞭解中國的現實國情,並說明中國在法治民主力求完善的戰略過程,美國長久以來以維護人權、推銷民主的「國際警察」自居的身份,會遭到國際社會更多的懷疑。

二、台灣必須走出美國的陰影

台灣學者趙春山教授在討論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以及柯林頓最近的新「三不」政策時,這麼說:「台灣長久以來已習慣在美國的陰影下思考問題;而華府的喜怒哀樂,也就情不自禁地會經常反映在台灣一些政治人物的臉上。」(《中國評論》10:51)今年6月當柯林頓在上海說出美國「不支持台獨,不支持兩個中國,不支持台灣參加以國家身份為會員的國際組織」時,台灣反應說,事關台灣的問題,美國應與台灣協商,不應單方與北京當局說話。這是長久以來,台灣當局表現出自己主體性受到創傷的第一次。

這可能是一個健康的開始。對於兩岸關係,台灣朝野始終不願意作主體性的思考。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影響美國的對華政策上,把自己的命運放在依附於美國國家利益的考量之下。結果今天面對冷戰後的現實,國際安全新秩序的調整,經濟發展全球化、區域化的轉移,才發現自己不知所措。連最同情台灣立場的前美國駐台協會主任白樂崎都說,台灣目前最大的困難,是在兩岸關係的問題上,台灣內部未能達成共識。即使在長遠最終的目標上沒有共識,至少在短、中期內如何在兩岸關係上自我定位,也應該有個方向。白樂崎在最近台北的一個會議上,明白地指出,美國執政當局提出的「三不」,事實上已經推翻了《台灣關係法》中對於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和台灣有權自己決定命運的原有條文的精神。雖然對此美國國會有反對的聲音,但具體要收回成命,可能性不大。

若較為細心觀察,白樂崎這樣的敦促台灣,所代表的是一批過去冷戰形勢下,美國對華政策打台灣牌,甚至暗地裡支持台灣跟中國大陸分離的一些專家、策士。這些人今天為台灣找出路,都漸漸地轉向敦促台灣尋求兩岸都能接受的方案。其中有人提議台灣維持現狀的最好辦法,是走向一個不完全獨立主權,而形同國家的政體。這種提案,儘管用語不同,與北京提出的「一國兩制」已經逐漸靠近。

可以這樣說,儘管至今研究美國對華政策的學者、專家有不同的意見,逐漸趨同的一點看法是,過去台灣兩岸對峙對美國有利,今天這種對峙局面繼續下去,對於美國和必須發展的美中新關係是極為不方便的。

三、結 語

長久以來,「台灣問題」是美中關係裡最敏感的「最大障礙」。在國際新形勢下,美中都在謀求去除這個障礙的出路。在這樣的要求下,台灣朝野要選擇「麻煩製造者」的角色,還是選擇有自主性並且有益於台海穩定,有益於世界和平安全的新秩序的發展的前途,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