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眾對「周邊」規定的迷惑

劉進慶(東京經濟大學教授)


有關日美防衛協力的「指針」,最大的問題是,所謂的「周邊有事」一詞中的「周邊」竟然把台灣也包括進去,似乎有意表現出不惜與中國對抗的姿態。台灣當局素與大陸站在對立的立場,自然舉著雙手表示歡迎指針中的「周邊」規定,頓使事態更加地複雜化了。這樣的局面使台灣陷進跨世紀的日美,與逐漸強大化的中國之間的權力遊戲中而不得脫身,將一直處在敵對與不安的狀態之中。這種情況絕非台灣民眾所期望者。

問題可大別為兩點。一點是,日美雖然有意把台灣當成牽制「中國威脅」的一張牌,但絕無可能為了保護台灣而和中國交戰。另外一點是,台灣當局企圖利用指針,有背於台灣民眾的意願。

首先,依據指針規定組合起來的日、美同盟,雖然擁有強大的核武力量,但如涉及到中國的領土、主權問題,即便是超強美國,還是無能為力。事實上,中國已經表示過,一旦牽涉到有關台灣的領土、主權問題,將以國運為賭注不惜一戰。1996年春,射向台灣海域的導彈演習,正是這種意思的表態。當時面向著美國航空母艦群,中國也以強硬姿勢相對峙,幾乎釀成了一觸即發的中美對決事件。

針對中國所表達的訊息,美國總統柯林頓在訪中期間以「三不」(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兩個中國、台灣參加聯合國)來作回應。亦即,表明美國無意以台灣的領土、主權問題和中國相爭。且也暗示將把這種立場明確地傳達給台灣當局,以免再度發生此類危機。同時,也暗示中美之間已成立了台灣不獨立,大陸不行使武力的諒解。不過美國還是保留著《台灣關係法》,繼續出售武器給台灣,仍然把台灣作為牽制中國的一張牌。

其次,台灣當局雖然知道,台灣的戰略價值不過是中、美間權力遊戲中的一顆棋子,但還是有不得不迎合的理由。因為除非接受美國的庇護,台灣一天也不可能和大陸對抗。而中美之間不乏紛爭的材料,台灣還可以期待中美間「新冷戰」體制的再度出現。「新指針」對台灣來說,正是實現這種期待的、旱天的慈雨吧。

不過台灣當局的這樣的姿態,顯然不符民眾的意願。每逢選舉,民眾都會透露出一種意向,一方面無意經過一場兩岸對抗而取得獨立,另一方面也因為互不信任而對統一猶豫不決。結果是,多數人傾向於無風無浪的現狀維持。在和平狀態下如何持續著安定與繁榮,才是民眾最關心的事。

但所謂的指針,對兩岸間的和平解決只是一種妨礙、對緩和海峽的緊張是有害無益的。兩岸爭執的持續,不久將阻礙經濟交流,使台灣的繁榮蒙上陰影。實際上這樣的事態已經開始出現了。

實情如此,為何台灣當局還意圖接受違背民意的「指針」呢,那是因為有部分支配階層只知迎合美日和自我保護。特別要指出來的是,這一部分的台灣支配階層,一旦情況惡化,隨時都會出走台灣移民美國等外國。支配階層的這樣的意識形態和行為模式,涵蓋著戰後來台的國民黨政權的構成分子。而即使民主化後,因為與大陸之間仍然保有敵對關係,這種心態很遺憾地不曾改變過。

但,期望著真正的和平與安定的一般群眾,處境顯然不同。這中間存在著當權者和一般民眾之間,對指針問題的利害判斷的重大紛歧。

總之,指針中的「周邊」規定,台灣群眾是不予歡迎的。為了後冷戰時期東亞的真正和平與安定、超越美日安保的,包括中國、俄羅斯在內的日、美、中、俄安保的構築才是正道。當前的指針如果這樣延續下去,我們不得不說,對日本的未來遲早也是一種禍根!(林書揚 譯)
原載大阪《朝日新聞》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