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的總統之路

台獨主張是最大障礙

郭承啟(香港《明報》記者)


「四年條款」擋不住陳水扁

隨著公元2000年總統大選的接近,有關總統大選的話題,已漸成為台灣人民茶餘飯後談論的焦點,除了國民黨黨內是否可以整合成功,為外界所關切之外;民進黨的陳水扁和許信良之爭,近來也是人們所關切的議題。其實陳、許兩人的實力不成對比,而社會之所以會特別注意兩人之爭,主要是因為二人的大陸政策明顯不同,最後是那一條路線出線,才是人們關注的核心。

截至目前為止,民進黨表態將參選下屆總統的,只有前主席許信良,而陳水扁是否會參選下屆總統,迄今他本人雖然尚未公開對外表態,但是早在他去年底的台北市長連任失敗之後,台北政壇多半認為陳水扁參選總統是參選定了,因為無論是對陳水扁個人或是對民進黨而言,都是別無選擇。然而,民進黨內有一內規,規定舉凡民進黨公職人員在四年當中,只能在正副總統、省長、直轄市長擇一參選,這就是外界所理解的「四年條款」。陳水扁由於在去年已參選過台北市長,所以按規定是不得參選下屆總統,這一陣子民進黨內部即為了這個條款是不是要修,好為陳水扁解套,吵得不可開交。

持平而論,這條款在訂定時,陳水扁本人雖不是參與制定者,不過其所領導的派系「正義連線」當時也表示支持,何況此一條款已實施好一陣子了,並末產生問題,這次說要修改無疑是為了陳水扁個人「量身裁衣」。許信良陣營對此即提出強烈的抨擊,甚至強力的阻止,但是政治是講求實力,一般認為「四年條款」是擋不住陳水扁的。

民進黨從創黨迄今,一路走來可說相當順利,與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反對黨成長的過程相較,可說相當幸運,但卻又和遲遲無法取得中央執政權,讓執政的國民黨長期執政,這也和其他第三世界國家有很大的不同。之所以會如此,主要是因為台灣人民到今天為止,仍不相信民進黨有執政的能力,甚至還懷疑一旦民進黨執政,是台灣社會災難的開始。而人們最大的不安處,就是民進黨的台獨主張。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民進黨並非不清楚他們所面臨的困境,但是台獨這一項主張已成為民進黨的「神主牌」,誰去碰誰倒楣。雖然包括前任主席施明德、許信良,曾意圖淡化民進黨的台獨色彩,施明德說:「台灣已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所以執政之後不會也不必宣佈台灣獨立。」許信良說的更妙,他說:「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已成為歷史文獻。」兩人的說法自然是引來一陣批評。過去的陳水扁也是帶頭抨擊施、許兩人未堅守台獨立場者,可是今天當他也有意參選下屆總統時,便不得不去面對此一令民進黨棘手的問題,否則的話,他是毫無勝出機會。

陳水扁從三月分開始,參選總統的動作可說是愈來愈大,除了繼續在全島進行所謂的「文化之旅」外,也四處接受媒體的專訪。3月19、20日,陳水扁分別接受明顯支持他的「民視」和「TVBS」兩家電視台的專訪,並提出「新中間路線」的概念,暗示他未來在總統大選時將以此為政見,未來如果他能夠當選的話,則成為施政的方針。

什麼是「新中間路線」?陳水扁並沒有詮釋得很清楚,但他表示,這一概念是受到歐美政治新思潮的影響,意思是說民進黨必須跨出黨派的思維,未來要是有民進黨黨員當選總統,應組一跨黨派的全民政府。對於陳水扁的說法,外界普遍反應是,陳水扁純粹只是為了爭取中間選民的選票,而且了無新意,當初許信良早就提出類似的概念,當時擔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並表示反對。此外,陳水扁對於「新中間路線」的解釋,也令人不解,因為這個由德國總理施洛德所提出的觀念,目的是在求取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平衡,只具有社會經濟學的意義。而台灣除了日據時代,一向沒有左右派分歧的傳統,整個社會缺乏進步的左翼力量,所以陳水扁所提的「新中間路線」,其大陸政策幕僚東吳大學副教授郭正亮認為,應該從台灣內部嚴重的統獨分歧來解釋。

是以,陳水扁與其說是受到歐美政治新思潮的影響,還不如說,他從德英美等國的政治領導人的觀念中,擷取文字上的靈感,然後對照台灣社會的矛盾,運用於台灣特有的政治生態,陳水扁提的「新中間路線」,所回應的當然是台灣的統獨之爭。更清楚的說,陳水扁為了替民進黨(應該說是為他自己)的台獨主張解套,或者應該說是降低台獨色彩,希望在總統大選時,可以爭取到更多的中間選票,才會提出這樣的主張。

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感覺起來似乎有別於他過去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強硬主張,他在接受「TVBS」專訪時,也坦承兩岸問題是台灣目前最重的問題,台灣這塊土地的主要問題,絕對是台灣安全的問題。對於台灣的未來,他有三項主張:一是必須維護台灣的國家安全,謀求台灣人民最高的福祉;二是捍衛台灣的主權獨立,不可讓中華人民共和國併吞,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三是任何現狀的改變,必須經過台灣人民的同意。這三項主張,嚴格說來並不脫民進黨「台獨黨綱」的內涵,即所謂的以公民投票決定台灣的前途,所以說,陳水扁祇是將其一貫的台獨主張,以一種狀似「中性」的字眼,來加以包裝而已。

只有寄望於國民黨的分裂

相較於陳水扁,許信良長期以來在兩岸問題上,向來就有所著墨,1995年所寫的《新興民族》一書,已將其對於兩岸關係發展的看法,清楚且完整地表達出來,縱觀許信良的兩岸政策可劃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大膽西進」--增加台灣對大陸的影響力;一是「台灣問題國際化」--以美國的對華政策,作為台灣大陸政策的指導方針。許信良在《新興民族》中談到,台灣未來的生存發展,無法不以與美國、日本、中國這個國家的關係發展為主軸;許信良在書中的316頁表示:「80年代以後,華盛頓-東京-北京之間形成環太平洋區或的新軸線,這三角關係如何互動,不但是亞太國際關係的焦點,而且將主導亞太地區的發展。不管願不願意,台灣的生存與發展也必將在這個架構下尋找可能的空間」、「在可見的未來,也只有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部署,才能提供台灣在未來繁榮發展所需的和平安全環境」。

許信良在《新興民族》的364頁另外提到:「台灣整體發展戰略,不是在大中國的架構下去跟中國結合成一體,而應該是在把自己進一步連結到世界網路這一自由化、國際化過程中,大膽西進」、「……,把台灣與中國的經貿往來,視為國際化的重要一環,大膽西進,有計畫、有策略地將台灣的力量作整體運用,透過歷史、文化、語言的連結,運用台灣相對於中國的各種優勢條件,扮演國際企業進軍中國的基地和居間傳導者,甚至進一步做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經略者,將中國經濟進一步連結到世界經濟上。」

從許信良最近的談話分析,他的大陸政策並未有所調整,完全延續《新興民族》一書中論點。許信良主張台獨的本質是毌庸置疑的,但是他落實台獨的方式和其他民進黨領導者比較不同的是,他認為中國的強大,和世界新秩序接軌,不但不會對台灣追求實質的獨立不利,反而是一種幫助,所以台灣應該大膽加入大陸的經濟發展行列中。此種非常「非主流」的台獨主張,不僅引來民進黨內部大肆抨擊之外,連主政的李登輝政權都大表不以為然,不被台灣目前政壇上的主流價值觀所接受,是可以預見的,是以,這也注定成為他難以獲得民進黨提名為下屆總統候選人的原因。

民進黨若想取得政權,兩岸政策的主張如何得到台灣人民信任,是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可是截至目前為止,許信良的「大膽西進」不為黨內接受;陳水扁的「中間路線」又僅僅是選舉口號,看來民進黨想贏得公元2000年的總統大選,大概只有「寄望」國民黨的分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