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困伊拉克十年

紀欣


前 言

二月中旬,美英兩國以巡航「禁飛區」的軍機被伊拉克防空雷達鎖定為由兩度轟炸伊拉克,小布希總統並正式向全世界發佈該行動的消息,想作為他上任後的第一波外交攻勢。國人或許由於資訊有限,又一向親美,除了擔心油價上揚外,對伊拉克或整個中東的瞭解及關心實在有限。
自從聯合國在一九九○年八月六日開始對伊拉克實施全面性制裁至今已超過十年,而美國政權也已兩度輪替。有人或許認為美國兩黨的外交政策有所不同,其實從伊拉克的例子來看,美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全世界的侵略是一致的。美國政府滿口人權民主和平,反對任何國家生產毀滅性武器,自己卻不停地研發並使用更具毀滅性的武器,且不斷向世界各國銷售。更有甚者,美國一向慣於在各地區支持甘於做它打手的政權,但只要該打手有意脫離美國掌控,即將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其手段除了軍事行動外還有更殘酷的經濟制裁。
英國南端出版社及《國際社會主義者評論》的編輯安東尼.阿諾夫(Anthony Arnove)在去年三月曾訪問伊拉克,回到英國後編著了一本名為《圍困伊拉克:戰爭及制裁的致命影響》(Iraq Under Siege: The Deadly Impact of Sanctions and War)的書,又在去年十二月的《每月評論》(Monthly Review)雜誌上發表《圍困伊拉克十年》(Iraq Under Siege: Ten Years On)一文。從該文中,我們可以讀見美國在全世界到底在幹什麼?而當英美國內已開始出現反對聲浪之際,國人似乎更應有所省悟。

聯合國對伊拉克全面性制裁已十年了。制裁開始日為一九九○年八月六日,當天正是美國以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的四十五週年,十萬人因該轟炸立即喪生,其放射線對當地人的傷害至今仍未完全消失。不久美國又以另一枚原子彈轟炸日本長崎,造成相似的災害。此項巧合其來也有自,美國政府一向使用毀滅性武器並大量研發生產,卻又巧言倡導停止使用這種武器。過去十年中由美英兩國主導,經聯合國支持的波斯灣戰爭已造成和四十五年前對日轟炸一樣恐怖的結果,而比廣島及長崎死亡人數多五到十倍的伊拉克人因此被殘害。

聯合國於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四天後對伊拉克開始採取制裁措施,並於一九九一年屠殺上萬人,將伊拉克趕出科威特的波斯灣戰爭後再度重申制裁。制裁的目的被宣傳為要解除伊拉克的化、生、放武器。美國及其他安理會成員國家反對伊拉克擁有毀滅性武器,但他們自己卻在該地區及全世界大量銷售毀滅性武器。更諷刺的是伊拉克之所以能發展出毀滅性武器是藉其在華盛頓、倫敦及其他西方國家友人的幫助。而強佔黎巴嫩南部,並於一九四八年及一九六七年違反聯合國決議佔領該地區其他土地的以色列擁有超過兩百個彈頭的核子武力,卻無人質疑。十年來,儘管聯合國武器檢驗員高層及其他國際觀察組織中不斷有證據顯示伊拉克已經「實質上棄械」,制裁仍未停止。柯林頓總統宣稱制裁將無限期實施或直到海珊下台為止。美國對伊拉克目前的政策是希望能有「政權改變」,但波斯灣戰爭結束時美國政府卻有意地保留了海珊政權。正如《紐約時報》戰地通信記者當時所述美國政府希望保留「一個伊拉克鐵拳政團」,而不希望政權落入受人民擁護的革命者手中。

事實上,美國政府希望伊拉克軍方有人奪權並統治國家,而海珊在奪權後也確實在一九八○至一九八八年之兩伊戰爭一直到入侵科威特為止的期間與美國結盟。然而,美國不希望任何人對當地區有野心,亦不能違背美國在中東的第一原則--美國決定一切。為對抗海珊,美國國會通過並由柯林頓簽署了一項《伊拉克解放法案》,美國政府以九千七百萬美金支援的伊拉克反對勢力,其實不過是一個設在倫敦、對伊拉克毫無影響力而且內部分裂的小團體。

同時美國有意地在摧毀伊拉克的經濟,而完全不顧大量的伊拉克百姓因之而死亡。制裁使窮人、工人階級尤其是兒童付出慘痛代價,而原先的目標--海珊及其核心組織巴滋特黨卻未受影響。事實上禁運使百姓窮困,卻使一小撮人藉走私而致富,巴格達的破舊街頭居然常有全新的賓士轎車及高級跑車出現。禁運物資包括淨水及衛生系統必要的氯氣等重要物資,但有權有勢的人卻使用走私進口的氯氣為私人泳池消毒。根據聯合國兒童福利組織(UNICEF)在伊拉克展開的全面性調查,伊拉克受波斯灣戰爭及禁運影響使其南部及中部的兒童死亡率增加一倍。一個兩千兩百萬人口的國家經過十年居然多死了五十萬人。五歲以下兒童頭號死亡原因是因腹瀉失水而亡。

美國國務院以伊拉克北部庫德族控制地區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減少為證據聲明死亡均為海珊錯誤所致。此論調其實禁不住任何檢驗。伊拉克北部農產遠較中、南部富饒,得到的人道援助較其他地區多,尤其與土耳其接壤的地區得到更多好處,而且北部未受到波斯灣戰爭的損害,更未被美國上百萬發貧鈾彈頭污染。

伊拉克人目前面臨全面性營養不良,同時深受只有在第三世界貧窮地區才會發生的瘧疾、霍亂、肺結核等傳染病之苦。八○年代後期,伊拉克曾建立了先進的醫療、教育及社福體系,唯目前均破壞殆盡。伊拉克想使用外銷原油的收入進口民生物資亦需經聯合國禁運委員會批准,而該委員會一貫引用「雙用途」條款否決任何有可能轉向軍事用途的民生物資,這些被美方代表運用否決權剔除的物資居然包括救護車、氯氣甚至鉛筆。由於禁運,價值高達十八億美金的物資無法進入伊拉克。

倫敦記者約翰.皮勤格最近訪問了聯合國禁運代表彼得.華西姆,談到禁運決定如何形成:

皮勤格:美國對委員會的影響力有多少?

范.華西姆:我們是采一致通過制。

皮勤格:若美國代表反對,委員會如何處理?

范.華西姆:我們不批准。

一九九○年一元伊拉克幣折合美金三元,目前伊拉克外匯市場上每美元折合二千二百伊拉克幣,這使伊拉克人的儲蓄和收入被全面摧毀。學童們即使去上學也必須早退幫忙家計。巴格達市郊一個小學七年級的老師站在坐滿學生的教室中授課,而教室中無一紙一筆一本課本或筆記本。當她問學生下課後是否需要回家幫忙賺錢時,每一個學生都舉手。有些孩子擦皮鞋,有些販賣煤油,有些甚至出賣身體做性服務。稍後這位老師在走廊上承認她自己下班後也需要兼差,因為她約三美元的月薪無法支付醫療費用。

一滴石油一滴血

要瞭解伊拉克的情況,必須先從一個簡單的事實開始:伊拉克石油貯存量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為世界第二位。伊拉克的石油約佔全世界總貯存量的百分之十一,而且其油礦位置離地表較淺,因此開採成本為世界上最低的數個地方之一,當然遠低於北海及墨西哥灣油田。

有些人解釋美國對伊拉克政策系依美國汽油價格而定,其實整件事情更為複雜。加拿大最近取代委內瑞拉成為美國最大的石油供給者。美國在中東石油上的利益不只是要賺取龐大的利潤,其實美國早就認定中東石油對美國具有全球戰略上的重要性。早在一九四五年美國國務院即已認識石油在美國對外關係上較其他任何物資都重要,控制中東石油可使美國比與它競爭的資本主義國家如德國、日本在地理戰略上享有優勢。

英國曾在三○至四○年代統治伊拉克,但在五○年初伊拉克發現豐富的油藏量後美國即立刻將英國推開。歷史學家沙米拉.哈吉說五○年代伊拉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石油生產量增加,收入隨之急遽增加,而石油業成為伊拉克經濟的領導產業。

社會學家東尼.克里夫發現:「談到帝國主義在中東的侵略,令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石油。談到二次大戰前中東石油,英國當然是帝國主義侵略之首。當時英國完全控制伊朗的石油,控制百分之四十七點五的伊拉克石油;而美國僅控制百分之二十三點七五的伊拉克石油(與法國相同)。此後情況急轉直下,一九五九年美國控制了全中東石油的一半,英國降至百分之十八,法國百分之五,荷蘭百分之三,其他國家包括阿拉伯各國政府僅佔百分之二十四。目前石油帝國主義其實就是美國帝國主義。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超強的經濟力和軍力崛起後,即企圖尋找一套模式保持並加大已取得的所有利益。正如美國國務院策士喬治肯南在內部文件中所提,美國想要建立「一套使我們能永遠保持有利地位而不損及美國安全的關係模式」,美國在中東地區就是希望與各政權保持關係,也因此大力支持了以色列及巴勒維統制下的伊朗。但一九七九年這種關係模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當美國支持的巴勒維被革命者趕出伊朗,美國政府轉向靠巴滋特斯黨支持才在一九七九年成為伊拉克總統的海珊,以圍堵伊朗。美國在一九八○至一九八八年間殘酷的兩伊戰爭中支持並武裝了伊拉克,但同時在私下挑撥這兩個國家。

如今媒體對海珊如何「以毒氣殘害自己的同胞」一再報導,然而一九八八年三月間海珊以毒氣屠殺庫德族人時,美國政府卻增加對伊拉克的農援,並派一個包括杜爾參議員在內的華盛頓代表團往訪,並指導海珊政權如何應付美國媒體。

次帝國主義

海珊終於從一個擁有美式武器、內部鎮壓被允許的獨裁者變成美國最大的敵人,也成為美國在世界舞台上不斷討伐的頭號邪惡者。美國政府的做法使歷史學家赫爾.辛不禁說出「美國政府又不是從未接觸過獨裁者」,除了伊拉克的海珊外,伊朗的巴勒維,印尼的蘇哈托,薩伊(如今剛果)的默布托.系絲.西可,不都曾是美國支持出來的?

在中東勢力平衡方面,一九七九年亦有顯著變化。埃及沙達特在一九七九年三月與以色列簽署了和平協定。從此,阿拉伯世界其他國家競相爭取在戰略上阻止以色列的領導地位。海珊希望伊拉克能負此大任,唯此意圖使海珊正面地與美國開始發生衝突。

伊拉克正是阿歷克斯.克里尼克所稱「第三世界中崛起的小型帝國主義」一個活例子:

「過去二十年中在第三世界裡崛起的次帝國主義是使世界秩序多元化、不穩定的關鍵。這些第三世界強權在區域中所掌握的軍事上政治上的支配力與大帝國主義者在全世界的支配力相同。自一九四五年後最不穩定的中東地區不幸有最多想要爭取這種地位的國家--以色列、伊朗、伊拉克、埃及、敘利亞及土耳其都先後爭奪這個地位。」

隱藏的戰爭

制裁取代軍事入侵後,其破壞力更甚於波灣戰爭;而數次的軍事行動更突破了封鎖線攻擊伊拉克。柯林頓上台後所做的第一個決定就是以飛彈攻擊巴格達,造成了包括藝術家來拉埃.阿塔在內的不少百姓死傷。一九九八年十二月野蠻的「沙漠之狐」行動後,英美二國空軍幾乎天天轟炸伊拉克。

《華盛頓郵報》在其極少數討論到攻擊伊拉克「禁航區」的文章中認為英美空軍故意不提及百姓的傷亡。英美兩國宣稱是為捍衛聯合國協議(事實上並無該決議)而轟炸伊拉克,而禁航區亦無法律基礎。花費數十億美元的攻擊行動遠超過一九九九年北大西洋公約國在巴爾幹地區所採行動的規模,但這些事實皆被英、美政權刻意隱匿。根據美國五角大廈資料,英、美軍機自從劃定「禁航區」至今已共出動二十八萬架次,自一九九八年十二月沙漠之狐空襲至今,僅英國空軍在伊拉克南部投下的炸彈即達八十七噸,比其前六年中所投數目多出三十餘倍。包括已辭職的聯合國駐伊拉克人權觀察員漢思.史伯奈尼克在內的不少聯合國官員均對制裁提出抗議,他們以資料證明每次轟炸均傷及百姓、民生設施及牲口。

美國號稱設立「禁航區」意在保護伊拉克北部的「庫德族」及南部的「十葉派人」,然而當土耳其大舉進犯伊拉克北部,對庫德族實施滅種式的屠殺行動,美國竟然不吭聲,只因土耳其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又提供英美攻擊行動的基地,這充份暴露了美國的偽善。英國《衛報》報導「今春第一大事為前幾天數千土耳其部隊越界進入伊拉克北部,追捕庫德族工人黨叛軍」,世上任何其他地區若有武裝部隊跨越國界侵犯他國都是天大的消息,但西方國家對土耳其進犯伊拉克的事實卻默然以對。

扭轉局勢

儘管制裁的支持者努力地隱藏伊拉克戰爭對人類的摧殘,但由於國際間反對聲浪愈來愈大,使得支持制裁的人已被迫處於防禦的立場。《紐約時報》在七月份的報導指出:「柯林頓政府對伊拉克的政策已受到國際關注,聯合國的經濟制裁已被認為是在懲罰伊拉克人民,而非海珊政府。」同時,聯合國安理會指出「面臨愈來愈多的批評,人們認為禁運並未阻止獨裁者,而是傷害了平民百姓,而且我們很難回應各方對禁運的批評。根據國際紅十字會的最新統計,伊拉克百分之八十的老百姓受到禁運的傷害。」三月下旬,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承認「對於究竟是海珊或是聯合國應該負責這個問題的爭論,我們目前是處於劣勢,如果我們還不算已經輸了的話。」安南進一步指出:「我們被指控在殘害整個民族。」

今年春天辭職的漢思.史伯奈尼克是聯合國在伊拉克第二個辭職的高層官員,第一個在一九九八年秋天辭職的人道協調長丹尼斯.赫爾黛自從辭職後,即立志要終結他稱為「種族的大屠殺」。自史伯奈尼克辭職後,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行動在伊拉克的執行長伯哈特也辭職了。伯哈特說:「在這裡發生的是一個真實的人類悲劇,我相信任何一個人看到實況及制裁對百姓的影響都會贊成我的看法。」接任史伯奈克的邁特在十月的報告中說:「雖然伊拉克的食物分配做得十分好,但由於伊拉克人的生活始終處於匱乏狀況,所以無法改善體質。」

主流媒體近來開始以不同於過去十年的方式報導伊拉克戰爭。《經濟學人》雜誌最近觀察到:「制裁影響著所有伊拉克人每天的生活。在巴塞瑞,伊拉克第二大城,電力隨時會停,發電機隨時會冒煙,自來水造成拉肚子,但人們沒有錢購買瓶裝水。由於地下水管破裂,污水浮在街上。河川污染使河中大部份的魚產死亡,其餘存活的也不能吃。政府無能力噴殺蟲劑,所以蚊蟲將傳染病迅速蔓延。政府提供的服務已幾乎取消。由政府維護的灌溉及下水道已被破壞,使得伊拉克主要的農業土地不是太干就是鹽份太高,無法種植農物。千千萬萬牛羊由於無免疫針可打,而死於流行病。很多公立學校的老師根本懶得去教書,一些願意授課的老師每天面對的是營養不良、沒有活力的學生,而且教室中沒有書本、桌子,甚至沒有黑板。」

美國的積極活動份子曾在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喬治華盛頓大學、東北大學校園對大力支持制裁的美國國務卿歐布萊特抗議。在伯克萊的畢業典禮上,獲最高榮譽的畢業生費達.瑞芬達在致詞時嚴厲地譴責戰爭對伊拉克的殘害。學校為了不讓歐布萊特尷尬,特別調整了演講的秩序不讓她聽到該演講,但抗議者在禮堂內對歐布萊特舉起大幅「戰犯」的布條,而當歐布萊特被校警護衛出場時,大批在禮堂外抗議的群眾大聲呼叫,當天就有五十九位抗議者被警察強力驅逐。

在美國歷史上,無論是越戰的結束,民權運動及婦女運動的興起、壯大皆與社會運動份子的努力有著莫大的關連。當愈來愈多的人開始質疑美帝國主義及它所支配的國際組織,例如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使全球各處的人們受苦受難,美國國內反帝國主義的勢力就有重新再起的機會。最後,要想拯救千千萬萬人的性命就必須從建立反帝國主義的運動開始,而第一步即為立刻解除對伊拉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