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無戲言」違者自焚

阿扁失言之教訓

熊玠
(美國紐約大學終身教授)


導 論

這次阿扁失言「事件」(美國國務院用語,作為「危機」的代號),以及因而引發的後續「消毒」(阿扁班子自己用語)收場,跡近荒唐之程度,幾無法以常理來瞭解。所以姑且用蓄意玩耍遊戲的說法來詮釋,或可成理。

姑且假定是陳水扁總統身邊的智囊,體會到自從美國布希二世登基以來,每逢中共對台灣疾顏厲色之際,則必急不擇辭地對台灣重伸熱愛之忱,並表示全力支持。縱使導致美國與中國大陸關係惡化,亦在所不惜。再者,在陳總統上任以來,台灣經濟始終委靡不振。而與此有深切關連的兩岸關係,亦久久未有起色。除了讓民進黨面臨今年北高兩市選舉陷入困境之外,亦令人為陳總統自己連任前景擔憂。尤其陳總統兼任民進黨主席以後,更需要有一個可以扭轉乾坤的計謀,以提高總統自己與民進黨的聲望。於是一出導演的遊戲,因而開始。

這個遊戲需要陳總統故作驚人之語,以刺激中共﹔目的在逼使中共再度迫不及待地對台灣橫加「文攻武嚇」。然後,台灣就可以求援於華盛頓。並期望布希總統會再一次高姿態反應﹕一方面,對台灣做出極盡呵護之能事﹔另一方面則對北京倍施顏色。如此,則可造成台灣單贏,大陸單輸的局面。於是,乃有陳總統的「走自己的道路」以及「一邊一國」與「公投」的驚人之語。

導演的三大錯誤估計

天有不從人願,偏偏玩這個遊戲,此次不靈。原因有三﹕(一)沒想到中共已有高人指點,這次故意低調處理台灣的挑釁(西方媒體揣測甚麼北戴河會議中共領導分心之說,僅是巧合而已)。(二)美國亦因此沒有如預期地對台灣橫加縱容﹔更沒有任何理由對大陸指責。(三)最大的錯誤估計,是陳總統嘴無遮攔,說的話太滑邊了。所謂「一邊一國」,不但違背了美國自尼克森以來的官方政策,而且也衝撞了《台灣關係法》兩個大前提中的「一個中國」原則(另一個大前提即美國絕不支持台獨)。反而令美國對陳總統玩把戲的動機,提高戒心。所以需要直率地教訓阿扁不可搞獨立。

阿扁陣營在知悉美國不支持之後,立刻加以「消毒」善後工作。但因阿扁說得太絕,沒有旋轉餘地。更為識者(包括華盛頓的中國通)所不齒。譬如,阿扁將「走自己的道路」解釋為「台灣要走民主自由的道路」。識者立即知道這是遁詞。因為阿扁說這話的背景,是指如果中共堅持己見而威逼台灣的話,其後果將是台灣非「走自己的道路」不可。在消毒以後的說法,翻譯出來將是﹕如果中共威逼,台灣則將走民主自由的「自己道路」。難道如中共不威逼台灣的話,台灣就不走民主自由這條「自己的道路」了嗎?所以這種說法,不是「消毒」能澄清得了的。所謂三大解釋、四大「解釋」,只徒然越描越黑而已。

另外,阿扁所謂「台灣是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也有表裡不一致的問題。如果阿扁真是這麼相信,他以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元首所講的話,理應只須向他自己的選民負責即足。那麼為甚麼又要如此迫不及待地派人到華盛頓「解釋」(即報告)呢﹖還有,他說他認為台灣「不是任何人的一省」,那麼他處處向華盛頓報告,是不是表示他認為台灣是美國的第五十一州呢﹖

由於阿扁把話講絕了,沒有緩衝的餘地,所以縱使在他所派的使者在華盛頓盡了全力向美國官方「解釋」後,美國人對台灣的陳總統與他的民進黨,越發沒有信心。連負責美國國會「台灣連線」的人士,僅能以台灣內部「缺乏協調」聊以解嘲。

實際上,關心台灣的美國人,據知已對台灣的民進黨(以及它的教父李登輝)開始另有重估。他們注意到自一九九○年以來台灣的當政者(自李登輝開始),只一味「搞政治」而忽略了經濟(甚至「戒急用忍」還壓制了台灣向大陸發展經濟之銳氣)。十多年下來,導致了今日台灣經濟低迷不振。以台灣歷來經濟奇跡看來,這是匪夷所思的。美國人更因此而開始質疑李登輝在台灣搞民主化的真正動機,是不是要取悅美國人,以得到美國人對台灣的歡心、更達到唱臭中共之目的。可是,諷刺的是﹕搞台獨的人,到今日才嘗到了自李登輝以來僅如此一味「搞政治」的後果。

更讓布希總統班底懊惱的事情是,布希的內閣成員有一半均來自軍方、或是借調自美國的大軍火製造商管理階層。在他們滿以為可以向台灣大量推銷武器之際,孰料台灣今天經濟惡劣,連買武器的錢多付不出。從前是台灣要向美國購買武器,而不可得。現在,在阿扁手上,是美國要賣武器給台灣,倒是台灣出不起錢購買。難道要華盛頓以「美援」方式奉送武器給台灣﹖

所以,布希政府越來越覺得對台灣不應該再「曖昧其詞」,而應該更白話地警告台灣當局不可以搞台獨。因此,才有這一次的趣劇收場。

總的來說,這一次,阿扁多半受了自己智囊的誤導。玩把戲的本意沒有達成,反而受了美國人一通不可搞台獨的教訓。到底差錯出在何處﹖一言以蔽之,差錯出在未能(恐怕也是不願)知己知彼。

阿扁智囊未能知彼知己

眾所周知,在同是反共的南韓,金大中總統盡全力地去瞭解北韓,與美國的對朝鮮政策。而台灣的當局卻背道而馳。自李登輝以來,就每以藐視、誣蔑中國大陸為能事。譬如在他的口中,捕風捉影地聲聲說大陸的中藥是毒品。所以到今天,在台灣街頭買不到大陸的中成藥。在一九九七香港回歸時,李總統大放厥詞,說香港回歸大陸後,它雄厚的外匯儲備一定會被中共覬覦而遭殃。事實上是,大陸的外匯儲備比香港的還多一倍﹔僅次於日本,而成為世界第二位。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北京還向香港保證將以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作為香港的後盾。同樣的,李登輝對美國亦不深入瞭解。他以為以他自認是台灣「民主之父」的身份,就可以帶領台灣搞台獨。孰料他一九九九年的「兩國論」一出,美國就將他定位為「麻煩製造者」。

亦步亦趨的陳水扁總統,對中國大陸也認為不屑瞭解﹔對美國他則認為已瞭如指掌。結果這一次,證明了他既不瞭解中國,更不瞭解美國的對華政策(包括對台灣政策)。遑論美國與中國大陸的微妙關係轉變(見下)。陳水扁師承李登輝之藐視中國大陸,由台灣的中小學絕對不教中國史地一事可見其祥。

美國對華政策的內情

要搞台獨的人,一味只以為美國的《台灣關係法》是台灣無條件的護身符﹔而且也放出空氣,讓台灣自己的同胞也如此相信。布希總統上任後,特地一再指出美國對台灣的支持,雖然是無限量的,但必須符合「一個中國」與「不搞台獨」的條件。布希上任不多久,就對台灣明告他的「三個如果」。其中一個「如果」就是﹕如果台灣因搞台獨而在台灣海峽惹來了一場戰爭,台灣須「言責自負」,美國將顧不了台灣了(本人在《海峽評論》的一篇論文中也已有如實的報導與分析)。另外布希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賴姒也曾趁對日本NHK廣播公司訪問之機會,以她認為極「不曖昧」的言語,說明美國絕對不支持台獨。而在布希總統今年年初訪問北京時,他也特地聲稱美國不歡迎兩岸(彼此)「挑釁」。可是陳水扁總統(與他的智囊與同僚)顯然充耳不聞,總以為布希總統僅是指中共不可(對台灣)挑釁而言。結果,今日自取其辱,是無法避免的。

陳水扁與民進黨不接受「一個中國」,儘管他們自鳴得意,但實際上對華盛頓而言,等於是對美國的對華政策挑戰。所以,在阿扁祭出「一邊一國」以後,布希政府成員(從鮑威爾國務卿開始)一再重申美國忠實於「一個中國」的決心,始終不渝。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務院多次再向台灣重提《上海公報》。也許阿扁與其智囊及信徒,並不覺得事態嚴重。但布希政府重提三十年前的《上海公報》,即要警告阿扁﹕第一,美國對華政策,基於「一個中國」,三十年來歷六位總統而不變﹔第二,《上海公報》表明美國立場﹕台灣的將來應由台海兩岸的人民來以和平方式解決。這是針對阿扁「公投」訴求而來,是在告誡他(與他的台獨同僚)﹕假如要講「公投」,應該由兩岸人民同時參加,而不只是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單方面的公投就能定案。美國此舉,等於給了阿扁一個當頭棒喝。

另外,阿扁與他的智囊,顯然不知美國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因為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已有一個質上的轉變。以前美中關係純屬雙邊,故美國國會(尤其是在台灣遊說之下)可以對中國極盡刁難,但現今美中關係亦有很大部份已經不是雙邊,而是受管轄於一個多邊國際組織(WTO)的內規,以及由它仲裁併協助執行的多種國際條約的約束。再如,由於中國大陸的法律因為要配合WTO的原則而作了某些必須的改革後,外國人在華投資可以擁有多數控股。因而美國在中國投資陡增。美國公司在中國的分公司亦如雨後春筍般地大量增加。這些美國分公司在中國大陸製造的貨品,傾銷大陸市場。所以導致改變了美國與中國關係的下層基礎。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這也促使美中兩國關係起了前所未有的實質上轉變。因此,它自然間接影響了美國對中國大陸在態度與政策上的轉變。在此同時,也引起了美國對台灣的連帶轉變。這兩種轉變,是只可會意,而不可言傳的。

何況,今日的中國大陸,對東亞與東南亞而言,已不再是一個威脅。譬如,它已不被視為與本地區其他國家爭搶國際外來投資(FDI)的一個競爭者。雖然外來投到本地區的FDI,有百分之七十仍然是以中國大陸為依歸,但是中國自己也已經變成本地區一個重要的FDI來源。中國大陸,也逐漸成為本區各國輸出的一個當然市場(尤其是在美國國內經濟不景氣之際,益發如此)。所以,在這個地緣經濟時代,美國已發覺,它很難能發動本區的任何國家與美國攜手,敵對中國。一般人未能看到這一點,而僅以為美國為了反恐要籠絡中國。而在反恐上中國能有助於美國的相當有限。所以,看不出暗地裡的美中關係轉變。其實,反恐僅是一個較小的因素。剛講的地緣經濟考慮,對於轉變美中關係才起得了決定性的影響。

最近鮑威爾國務卿,在訪問東南亞時,已明確表示美國並不認為中國(在其份內應有的軍備現代化上)造成對本區(包括台灣在內)的甚麼威脅。而且,在回答記者問題時,亦表示美國在鼓勵日本從事經濟改革之餘,也應該對中國可能(在經濟上)替代日本的可能性有心理上的準備。總之,美國對中國大陸態度的調整,台灣當局既未知道又掉以輕心。所以,才會有這一次庸人自擾地給自己惹來麻煩。

此次「事件」的啟示與教訓

這次「事件」,對台海兩岸再加美國三邊均有若干啟示與教訓。

對中國大陸的啟示是﹕以大陸方圓之廣與資源之雄厚,在對台關係上,有時低調處理反而有更大的成效。故「小聲勝大聲」與「溫文爾雅勝似劍拔弩張」二原則,當成為來日值得參考的哲理。另外,最大的啟示是﹕時間並沒有站在台灣一面(譬如以上說述的美中關係微妙的轉變,即是一個極具體的例子)。所以,當初台灣「爭千秋而非爭一時」的名言,今日反而應該是北京領導人在對台政策上的座右銘。

對美國的啟示至少有三點,值得一提。第一,在台灣越來越走向台獨途徑的狀況下,美國對台灣任何讚賞(譬如恭維台灣的民主化)或太過份的鼓勵(譬如說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台灣),都可能被台獨份子曲解為美國支持台獨的信號。第二,華盛頓應該從這次趣劇得知,原來陳水扁總統(與他的同僚與智囊),認美國的縱容為當然﹔故對一般籠統的、即使是「不曖昧」言詞的警告,不一定聽得進去。美國嗣後對台灣的溝通,除了絕不可以用詞太過含蓄以外,還必須更詳確的指明美國反對台獨立場與其後果。譬如,布希總統今年初在北京訪問時,曾籠統表示美國不歡迎「台海兩岸挑釁」。這讓台北認為只是指北京而言。故為了避免這種籠統說法被台北誤解,布希總統應該更明確地指出﹕美國除了不歡迎北京對台挑釁以外,也同樣地不歡迎台灣對大陸挑釁。這次趣劇以後,想必美國在對台灣用詞上,會更加明確。第三,美國到目前為止,針對台北的台獨偏向,仍停留在重申美國忠於「一個中國」原則,以及恪守《上海公報》之決心。但是這種基本上還是外交詞令的說法,究竟能生多少效,已越來越成問題。所以,今日華盛頓已開始重新檢討其對台(尤其是民進黨)政策與態度。也是這次「事件」為美國帶來的一個重要啟示。

最後,此次「事件」仍以對台灣(即陳總統與他搞台獨之同僚)的教訓最多。除了上面已談起的以外,還須再指出(或簡單地重複)幾點﹕(一)對陳總統最大的啟示,應該是(由於以上已說的緣故)﹕他所玩的那套遊戲已經不靈了。(二)如果他不懸崖勒馬、還繼續反對「一個中國」的話,那麼他將被美國視為在繼續向美國(基於一個中國)的對華政策挑釁。最壞的後果,將是逼美國人因此而拋棄台北。(三)阿扁應該傚法韓國金大中精神,對大陸(甚至於中國文化)多加瞭解。更應該多努力深入瞭解美國對華政策之真諦(而非皮毛或想當然)。(四)對阿扁來說,總的教訓是﹕為政的不能「有謀無智」。這次「事件」中,他所玩的那套把戲,顯示他確有相當謀略。但是結果之所以鬧出了一出趣劇者,蓋因他欠缺政治智慧。如果他玩的這套把戲是他身邊謀士策劃的,那麼是他的謀士缺乏政治智慧,那猶可挽救。但如果是他自己的主見,那就很悲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