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和平展望(四)

NoamChomsky演講紀錄

杞昀 譯


美國瓦解英國在伊朗的勢力

一九五三年,伊朗一個保守的民族主義政府想擺脫這一體制,很快被美英支持的軍事政變推翻,並讓國王復辟。這當中,美國又一步一步把英國在伊朗的勢力給瓦解了。

不久,納瑟成了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人物,他馬上被視為一大威脅。他是獨立的民族主義象徵,他沒有石油,但獨立的民族主義象徵就是一大威脅。他是一種獨立的民族主義「病毒」,可能「傳染給別人」。這是個傳統用語,也是國際上有所謀畫的一大徵兆,但不會僅止於謀畫。

此時,美國修正了英國的體制,將英軍撐腰的「阿拉伯門面」推廣,即在周邊諸國建立一道防線,就是尼克森政府後來所謂的「地方巡警」。警察總部在華府,但地方上有警力在巡邏。當時有兩大警察分局,一個是兵力強大的土耳其,一是巴勒維國王治下的伊朗。

一九五八年,中央情報局(CIA)建議,對付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必然結果」,「是支持以色列為中東唯一親西方的可靠國家」。按此想法,以色列可以成為美國勢力在中東的重要基地。這在當時還只是構想,一直到一九六七年才實現。一九六七年以色列為美國建立了大功,摧毀了納瑟,摧毀了那種病毒。以色列還擊潰了阿拉伯聯軍,讓美國勢力在當地取得優勢。這時終於形成以色列、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的三邊聯盟。按理,沙烏地阿拉伯與以色列、伊朗處於戰爭狀態,但這無礙於事。沙烏地阿拉伯有石油、伊朗和以色列(土耳其更不用說了)有軍事力量,別忘了當時伊朗是由國王統治,巴基斯坦當時也是這一體制的一環。

撰寫這些建議的美國情報專家,參與策畫的要角都明白承認有這回事。像參院中東與石油問題專家亨利.傑克森(HenryJackson)就指出,以色列、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可遏制一些阿拉伯國家中不負責任又激進的份子,這些傢伙,只要條件許可,會對我們在中東的油源造成嚴重威脅。」(他很清楚這主要牽涉到利潤的流向與世界的掌控。)沙烏地阿拉伯負責出錢,並負責掌握好全球最大的石油蘊藏。伊朗、以色列在土耳其和巴基斯坦協助下,提供當地的兵力。別忘了他們只是地方「巡警」,事情真鬧大了,還可以找老大哥美國和英國。

當時的情況就是這樣。一九七九年問題來了,三根支柱的一支倒了:伊朗落入獨立的民族主義者手中。卡特政府隨即設法支持一項軍事政變,好讓國王復辟,他派了北約一位將軍前往,但沒有成功,他無法取得伊朗軍中美方人馬的支持。

剩下的兩根支柱以色列和沙烏地阿拉伯,旋即與美國一起用提供軍火的辦法,設計政變,欲回復原先的安排。消息隨即走漏,但很快給壓下來。壓不住的時候,零零星星的消息就流出來了。當時叫做「武器換人質」的交易。即使這是一個「錯誤」,多少還有點人道主義的味道:雷根一幫人在設法營救黎巴嫩的美國人質。事實上是美國透過以色列提供武器給伊朗境內特別的軍事團體,以色列與伊朗軍方一直維持密切聯繫,資金則由沙烏地阿拉伯負責。這不可能是武器換人質的交易,理由很簡單:根本沒有人質。黎巴嫩的第一個人質是後來被綁的(碰巧是伊朗人)。其實一直都是這樣做的。

如果在座的有誰要從事外交工作,要想知道如何推翻一個民選政府,應會得到直截了當的答覆。我猜一定涵蓋在某一些課程裡面,儘管這方面的各種課程看來都嫌多餘。如要推翻一個民選政府,首先是誰來推翻它?軍中的人。因此要與軍中的人建立聯繫,提供他們資金和訓練,與他們建立良好關係,說服他們推翻這個政府,然後達成目的。說起來這沒什麼不合理,也很有效。印尼和智利是最近的兩個例子,相當成功。對印尼幾十萬被屠殺的人和智利遭刑求過的屍體而言,它相當不成功,但對搞政變的人而言,相當成功。美國在伊朗設法採用同樣的政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先除伊朗再收拾伊拉克

實際上這不是什麼秘密。重點不在它是不是秘密。以色列高級官員,如駐美大使莫沙.阿倫斯(MosheArens)就向美國媒體透露過情況,他很快被封口。在BBC特別播出的一個重要紀錄片中,巴勒維國王時代做過以色列駐伊朗大使的尤里‧陸布蘭尼(UriLubrani)說:如果能找到一個人,他願意在街上射殺數千人,我們或有可能回復巴勒維國王時代的狀態。對此,前以色列和美國情報官員的反應是他們不十分清楚,但差不多都是這麼做的。顯然武器是要用來搞政變的,因為根本沒有人質這回事。這些早都公開了,只有美國人民還不知道。結果計畫失敗,被伊朗政府破獲,查到軍中與美國、以色列接頭的人,予以處決。接著進入第二階段的行動,即大家都聽過的奧立佛‧諾斯(OliverNorth)階段,我們有充份的理由說它不過是第一階段的延續。看來情況就是這樣,從常理看,從關鍵的第一階段被全面封殺來看,不可能有什麼「武器換人質」的事。

同時美國又支持伊拉克入侵伊朗,即在伊拉克侵略伊朗時支持其友人海珊,仍然是為了同樣的目的:試圖扭轉一個獨立產油國造成的災難,不同的是這回針對的不是阿拉伯。海珊的伊拉克也獨立自主得令人不安,但伊朗曾是美國中東政策中最牢靠的三根支柱之一。這且不談,伊朗還犯下不可饒恕的重罪,它破壞美國支持的軍事政變,二十五年前的這一招,目的在阻撓伊朗邁向獨立自主道路。這類不受節制的行徑當然不能容忍,否則美國的「信譽」難保。

時序已進入八○年代中期,美國支持伊拉克入侵伊朗的行動是非常認真的。不光是支持海珊犯下各種罪行,美國還派出軍艦到海灣巡弋,不讓伊朗切斷伊拉克的石油運輸。這樣的支持到頭來造成非常非常嚴重的後果。美國對伊拉克投入之深,可從下面的事實看出:以色列以外,伊拉克是唯一一個攻擊美國軍艦而沒事的國家,在那次攻擊事件中,共造成三十七名美國水兵死亡,伊拉克卻未受到任何懲罰。碰上這種事,沒有幾個國家能像伊拉克一樣全身而退。只有以色列在一九六七年,伊拉克在一九八七年做到,此外沒有其他的實例。足見美國對伊拉克投入之深。

更有甚者,一九八八年美國驅逐艦「文生號」在伊朗領空擊落一架伊朗民航機──伊朗航空六五四航班,殺害機上二百九十名乘客。當時驅逐艦行駛在伊朗領海,這些都沒有什麼好爭辯的。伊朗非常認真的看待這一情況。得到的結論是為確保海珊取得最後勝利,一直打到伊朗投降,美國不惜動用一切手段。對伊朗而言,這不是一件小事,在我們這兒,它卻是小事一樁,因為是我們犯罪,而強權照例不會有道德的問題,也不會犯罪。

泛美航機被炸很可能出於伊朗報復

在我看來,泛美一○三航班被炸,很可能是出於報復。西方情報單位第一個反應是伊朗為六五四航班被擊落而進行的報復。從空難發生後的演變來看,我認為我的揣測並不離譜。利比亞涉案的證據太薄弱了。美、英終於同意進行訴訟後(幾年前利比亞曾表示願意在一個中立的地方接受審判),在海牙國際法庭的怪異審理程序,更添增緊追該案者的疑惑。但可以確定的是,美國不容許進行這樣的討論。比方說,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根據「安理會一一九二號決議」(一九九八年)指派國際觀察員撰寫的《關於在荷蘭進行的洛克比案審判報告》,顯然就有全面封殺的必要。這份報告在一個月前公佈,對審判程序給予嚴厲譴責。如果肯定美、英的官方立場,我看這份報告大概早已受到媒體注意,說不定早已上了頭條新聞。

如果真是伊朗干的,他們會倣傚中情局提供給白宮的那種服務,起用代理人,同時準備好「義正詞嚴的否認聲明」。一九八五年中央情報局在貝魯特策畫最惡劣的國際恐怖主義行動,在清真寺外準備一輛汽車炸彈,算準教徒離寺的瞬間引爆,當場炸死八十人,炸傷無數,美國的罪行,照例不算犯罪。或許伊朗選的正是利比亞特務,但這全屬揣測,我們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因為這是不宜深究的議題。

話雖如此,伊拉克仍可說是個異數。一九五八年伊拉克掙脫美國主宰的體制。這頗不尋常,另外還有頗不尋常的地方。不管伊拉克政權多殘暴,它的確在利用自身的資源搞發展,因此伊拉克國內的經濟與社會都有顯著進步,但這整套設計不是要發揮這樣的功能,而是要讓利益流往西方。所以雙方一直維持著複雜而不尋常的關係。現在無暇細論,好歹也都過去了。海灣戰爭,尤其是後來的禁運,目的無他,根本上是要伊拉克重返正道。遲早伊拉克會重回美國主宰的國際體系,一旦重回,即意味伊拉克會把能源用在國內的危險大大降低了。能夠存活下來,又多少能夠恢復點元氣,伊拉克算是相當幸運了。伊拉克的問題或許已解決了。會有人問,難道這真是禁運的一部分目的,無奈結果好像正是這樣。

這樣問題來了,我們口口聲聲不是要維護人權嗎,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中東各國的人權狀況如何判定?很簡單!要看他們對維護這套體制的貢獻而定。美國當然有人權;英國做只聽話的狗也有人權;阿拉伯門面國家,只要能管好國內的人民,確保財富流往西方,也有人權;善盡職責的巡警少不了也有人權。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