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的台海衝突
可能的台海衝突
去(二○○二)年十二月十八日,台北《中國時報》駐美華府記者專電報導,十二月十六日出刊的《國防新聞》上題為《軍事資訊:亞洲展望》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力不斷提升後,憑藉導向飛彈、巡弋飛彈、柴電潛艇、第四代戰機,以及資訊科技戰力等,在二○○九年開始對台灣領導人施壓,力促兩岸統一。同時美國航空母艦則遭中共精準導彈擊沉,美軍死傷數千。其他國家不敢攖中共之鋒,新加坡、日本向中共妥協,澳洲、印度、越南也無法堅守(反中)立場。」
這份研究報告並警告稱,「中共意識到,萬一有一天,中共因為台海衝突而必須與美國的高科技戰力對抗時,最便宜的方法就是發揮資訊戰力,……其重點包括利用資訊戰力攻擊敵人經濟系統、後勤系統、通訊系統等。中共也藉由全球定位系統提升導向飛彈的精準度,……中共也在改善太空戰力,提升衛星偵察、搜集情報能力。同時中共也可能在發展雷射戰力,從地面攻擊敵人衛星。」因此,「美國如果不能適時加強,結果(中共)勢將摧毀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利益。」「中共不斷發展這方面的新型戰力,北京終將有能力對美國發動突擊。美國只好愈來愈依賴核子武力以阻遏中共。」
這份報告也認為,「美國在亞太區域的盟友需要美國提供更好的軍事科技,提升軍事力量,不過即使如此,這些國家看來仍然無法與中共抗衡。」至於台灣,「其戰略考量主要在防備未來可能的台海衝突,因此要積極尋求有效途徑,以化解或減少中共的飛彈及資訊戰力對台灣的威脅。」
針對這份美國國防部的內部最新「研究」內容,似可提出以下數點分析意見:
(一)無論華盛頓與北京之間,以及台海兩岸之間,其各類關係的發展是冷是熱或好或壞,美國是始終在準備「台海衝突」爆發的,而且很明顯的假設,中、美間的戰爭將因「台海衝突」而爆發。這無異表示,「台海衝突」與「中美戰爭」為一體二面。這對台灣的台獨政權與反中、反統勢力當然是強有力的鼓舞。但這也使人們不敢相信,近期間美國多位重要人士對北京所說的不支持或反對「台灣獨立」論點,其實並無實質意義,很可能只是敷衍。
(二)美國國防部發表的這一份最新研究,內容對中共最新的武器科技研發多有著墨,也毫不掩飾的指出,中共的目標就是美軍,也似乎「誠實」的提到,如果美軍不能因應共軍戰力的提升,其後果將是慘重的。說這樣的話,至少是為達到兩個效果。其一,恫嚇美國社會與國會中的某些議員,有利於軍方取得國防預算;其二,有理由強迫亞太「盟友」接受美國的軍售,甚至將各國分門別類的防禦系統全數收歸美國包辦,徹底將他們收編為下游或前線基地,組建對中國的軍事圍堵。
(三)美國國防部的這份研究報告,除了使人回憶起冷戰高潮時期,其軍方與CIA所公開的對蘇聯軍力與軍事科技發展的大批研究成果,都曾發揮了恫嚇美國廣大社會與日本、西歐各國的效果,也因此到手了巨額的國防軍費預算。如此,中國儼然完全取代了昔日蘇聯的角色或地位。另外也使人看到,美國軍方在今後將著力發展的武器與軍事科技的重要方向。事實上,這是一種向中共軍方挑戰作軍武軍備競賽的一份邀請書。
因此,擺在中共前面的問題便是,是否接下邀請書展開與美國的軍武軍備競賽?美國軍方在上世紀九○年代中期後,便不時公開這類研究,而且美軍在這種「遊戲」戰爭中,已多次慘遭覆滅的打擊,現在他們把決戰時間後延到二○○九年,似乎頗有「肯定」迄至二○○二年的中方在競賽過程中的「成績」的意思。他們的用意應予深入瞭解。
(四)我們也注意到台灣民進黨在去年十一月下旬玩的一次「遊戲」。民進黨中央政策會系以台海衝突為背景,舉辦一場虛擬的兵棋推演,其要角如李文忠、林濁水等人,在「遊戲」中分飾「治國者」,因應中共對台用武,表現處理危機的能力。(參見二○○二年十一月廿六日《中國時報》報導)這件事反映了執政的民進黨對台海衝突終將發生的肯定態度,但它也極生動的說明了一些真相。諸如:「『國防部長』李文忠設定的接戰守則是『攻擊後再反擊、反擊只限當面、敵軍距我領海十二海里』;『在遭受六次共軍襲擊後,……李文忠堅持「被迫應戰」的政治考慮,以爭取國際支持,不得不有所犧牲。伺共軍攻擊美方撤僑軍艦時,我方纔還擊』;『在這場虛擬的台海戰役中,中共一度提出談判要求,「國安會秘書長」多次銜命與美方密談。……外交部長……仍然感到遊戲十分逼真,「壓力很大的,……沒有美國的指示,我們真的會害怕耶,都不敢亂動。『總統』也一直問,美國到底要怎樣?」「中共要求談判,『美方』竟指示我方派出代表到美國談,後來甚至主張『美方』代表我方到北京談判。」
我們當然無由知道此一「遊戲」的程式是誰設計的,但它確實逼真,顯然是設計用來好好訓練民進黨「治國者」的。但它也清楚的讓民進黨「治國者」暴露了只是美國的扈從傭兵貨色的真面目。他們不過是在為美國跟中國作戰,可是美國並不重視他們。
(五)將美國國防部的最新「研究」,與民進黨要角們從事的應變遊戲一併列出,應可提供我們對當前「台海衝突」的背景、可能性與內容的大概瞭解,也對民進黨治下的台灣深感悲哀與憂心。◆
社論
國際觀察
中華復興與兩岸統一
台灣政治動向
皇民化批判
台灣事情
歷史與人物
海峽短評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