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明確政治規劃 美國攻伊成天方夜譚

鄭大誠
(倫敦大學戰爭所博士候選人)


根據美國媒體報導,對於美伊開戰後如何處理戰後伊拉克的問題,美國政府內部已經提出三階段方案:第一階段將由美國軍方統治;第二階段是由某國際性文人政府接管伊拉克;最後則在伊拉克舉行某種制憲會議後,把政權移交給一個多族裔的代議政府。此種規劃令人不禁聯想到孫中山規劃民國「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之經驗,又有點類似當初麥克阿瑟接管戰後日本之情形。但相對於美國積極之軍事準備,吾人不禁要問,美國對於未來的伊拉克的政治規劃,真的合適嗎?

誠然,美國在後冷戰時期軍備之先進發展與規模,是世界其他各國所難以望其項背的。在戰術行動設計上,美軍憑藉著軍備上的優勢,自一九五○年的韓戰到五十年後的今日,無一戰役想定不是閃擊戰:企圖以準確的軍事行動,迅速達成行動目標。然而事實的結果與發展卻常常並非如此。美方所遭遇的對手,不論是毛澤東、武元甲還是海珊,美軍的快速行動並不會全然獲得勝利,只要能將部隊盡力維持在戰場,長期而言,持久對抗必然對美軍不利。美伊戰爭在沒有獲得國際一致認可前就開戰,本身的合法性就值得懷疑。美軍如果不能在短期之間取得壓倒勝利,再加上恐怖主義在美國境內的報復威脅,到最後也許不是巴格達打敗了美國,而是華盛頓擊倒了美軍。而就算美軍獲得軍事勝利,在名不正、言不順之情況下,沒有聯合國的認可,美國又憑什麼對戰後的伊拉克做政治規劃呢?正如同民初的亂局一般,國內意見複雜的伊拉克在戰後的整合原本就難如登天。「軍政」、「訓政」、「憲政」式的歷程在沒有外力監督與整合的情況下,各方擁兵自重,分裂日劇的情形是可想而知。戰後日本若不是因為韓戰爆發,美國強力介入,以軍事力保障日本政治、經濟發展,戰後日本哪裡能如此繁榮?反觀伊拉克,美國會如同對日本般介入伊拉克嗎?就算伊拉克人全願意,伊朗等鄰國會同意嗎?美國的一廂情願恐怕倒成了「天方夜譚」。

沒有全面考量的出兵只會使美伊戰爭成為越戰,而非波灣戰爭的翻版,「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的戰後規劃更是極不可行,這也是小布希政府中有識之士所憂心的事。克勞塞維茨說:「軍事是政治的延續。」在克氏三位一體主張中的人民、政府與軍隊,政治事務最為優先。因此,軍事行動若沒有謹慎的政治考量與安排作為後盾,只怕只是一場沒有意義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