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與兩岸對策

評十六大前後北京在美台問題上動向

韓江
(旅加拿大評論家)


兩年來,中國最高領導層權力交替,備受人們關注。有心人並做出多種推斷、揣測,同時也冒出不少所謂權力鬥爭的內幕消息。

中共十六大已經閉幕,權力交替已經完成,聽到的是來自各方面的喝采之聲,許多人讚賞中共第三代領導人留下的不僅是卓越政績,更可貴的是不戀權位,嚴以律己的道德風範。在中國權力過渡這一敏感度極高,且教訓沉重的問題上,既超越前人,也為後來者樹立成功範例。

現在,人們已將注意力從原來的人事安排轉到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領導集體,觀察他們在內政和外交上的重大動向,特別是在中美關係和對台政策上。

今年春天,中國召開人大,才能完成國家新領導層架構調整。過渡期間應該是原有政策的延續,就是過渡期結束,擔負承前啟後的第四代領導集體,相信在基本政策上將不會有重大改變。

從中共十六大的政治報告中,已可清晰看到中國若干年內,在內政和外交的基本走向。最重要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策不變,獨立自由和平外交政策和睦鄰政策不變,一個中國的兩岸政策不變。

這些內政外交基本政策制訂於鄧小平之手,經江澤民一代努力,交出了一份可喜成績單,現再由胡錦濤第四代領導集體繼續堅持。

中美關係可望在務實中走向穩定發展

幾代人,一路走來,關山險阻,煙霧迷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世界正用尊敬眼光也免不了些許驚疑心態傾聽著這位東方巨人前進的腳步聲。

中共第四代領導集體登上歷史舞台,他們要跨越的仍是千山萬水,而中美關係是其中最險惡的一座大山。

中共十六大召開之前,江澤民訪美,克勞福德之行,顯然是切望存在一個穩定的中美關係,以利於中國領導權力交替、政策延續和經濟政治改革計畫深入展開。

他訪美期間,引用了唐大詩人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來表達他對中美關係的樂觀期待。既具浪漫色彩,也是一個親歷中美關係風風雨雨的政治家對現實有感而發。

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和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並正在迎頭趕上的中國,他們對世界的影響太重要了。

但可預見的未來,中美關係總的依然會是猿聲啼不住,矛盾依然存在,美國虎視中國的立場不易改變。不過,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高,從兩國戰略利益考慮和發展勢頭看,中美關係可望在務實中走向穩定發展。

從敵人到非敵非友到朋友,進而夥伴關係,對有過宿怨,現仍受意識形態束縛的中美兩國來說是個困難過程。

好在廣泛的共同戰略利益,把雙方關係拉近。「中國不再是敵人」雖然尚未成為美國制定戰略政策的主導思想,但美國需要有一個正常的建設性的中美關係,是美國兩黨基本共識。

過去的半個世紀,世界發生巨變,中美兩國都在巨變中不斷調整雙方關係。

從毛澤東寫了《別了,司徒雷登》,到朝鮮戰場上面對面廝殺,到尼克森的專機降落北京首都機場,一直到江澤民來到布希的私人牧場舉行中美峰會,可以看到國家戰略利益決定了關係的變化。

當年,中美關係解凍的當事人已多不在人世,中美關係也沒有完全走上坦途。而共同戰略利益不但沒有消失或減弱,它的廣度和深度正在不斷加大和深化,阻礙兩國關係發展的藩籬有的正在拆除。今天,中美雙方利益的交集和擴大,和三十年前破冰之旅比,更有需要,也更有條件把雙邊關係提到新的台階。中美在反恐、朝鮮半島和平安全、經濟貿易以及殺傷性武器擴散等等領域有許許多多利益需要彼此合作,也完全可以超越某些局部矛盾和摩擦。

正如喬治.布希在休斯頓歡迎江澤民的晚宴時所說的:「美中雙邊關係是世界中最重要雙邊關係,對美國自身及中國利益都很重要。」

胡錦濤當時以呼之將出的中國新領導人身份訪美,受到隆重禮遇,相信這對未來中美關係發展,不僅僅是象徵性意義。

處理中美雙方關係中國更加現實

世界輿論和各國政府都已注意到,江布兩人一年內四次會晤的意義和價值不是一般。今年,布希可能再次訪華,而以鷹派面目示人的副總統切尼已決在今年春天訪問北京,兩國也已恢復軍事和安全領域的交流、協商機制。可以認為,從布希政府上台,把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而使兩國關係陷入低谷時期已經過去。觀察家預言的「美國新政府上台二十個月後改變對中國政策」也許真的出現。

所謂不打不相識,幾十年的磨合,雙方都認識到,如果共同努力,避免對抗,無論對兩國、對國際事務都可以產生重大的積極影響。

我們可以從中國對美國政策的微妙變化中,看到中國正用更加理性和更加現實的態度處理中美雙方關係,而胡錦濤是這些政策的重要制訂者之一,相信會再延續下去。

(一)不再迴避美國是主導當前世界的唯一超強國家,認識到對抗外交對中國有害無利。謀求和美國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是中國外交活動主軸。不圖一時痛快,不爭一日短長的「韜光養晦」方針會繼續下去。

(二)把戰略利益和長遠利益置於局部和具體利益之上。力爭降低兩國對抗風險,增進合作機會。

原因是中美關係是由中美雙方在各個領域的具體關係交錯而成。在某些領域出現矛盾和摩擦,甚至這部分關係繃得很緊;但在某些領域因有共同利益而仍可合作,可以發展,前者如台灣問題(只要美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反對台灣獨立),後者如經貿和反恐問題。

再如北京對美國藉反恐之機進入中亞而不安,但對中國處理心腹之患的疆獨及西部穩定來說,利大於弊,所以中國願意在反恐方面和美國合作。

(三)兩手對兩手成了處理兩國關係的特殊方式。

美國對華政策混合著不同利益集團的目的,受著許多複雜因素的影響,加上霸權文化和兩黨政治,所以難以確立一個一致的、公平的、平穩的對華政策。這也是為什麼中美關係起伏多變的原因之一。兩手策略也成了調節雙方關係的閥門,彼此也心照不宣。

當然,作為美國也要學會如何適應一個新的大國的崛起,要理解中國是一個百年來遭受外國列強欺凌的國家,由此而產生的民族尊嚴和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的強烈願望應得到尊重。

對台政策 北京已顯得自信從容

一個中國的兩岸政策,不是中共一黨政策。是兩岸中國人和海外華人的統一意志。

國際上有人,尤其美國國會中某些人,利用台灣問題作為「人質」,對中國敲詐勒索,百般刁難。目的在於對這塊戰略要地「隱性佔領」,削弱中國。

台灣分裂分子,則借國際反華勢力抗拒國家統一,把台灣作為他們政治賭注,分裂中國。

問題已經清楚,既然美國和日本有些人和台獨勢力勾結,蓄意把台灣問題作為絆腳石和陷阱,企圖阻擋中國統一強大,北京就必須採取反制措施,把台灣問題放在中美關係中恰如其分的位置,將這些人有意把本是一國內政問題提升到國際層面的價值降低。

從中南海近來出台的一些政策來看,不僅溫和靈活、自信從容,也更高瞻遠矚。

(一)用戰略利益高度審視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

美國阻撓破壞中國統一大業,兩岸今日不能統一,美國難逃其責。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不能迴避的重要問題,但不是中美關係的全部。

實質上,台灣問題是一國之內的兩地問題。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助台灣分裂分子抗拒中國統一一定要堅決鬥爭。但過高地把台灣問題放在中美關係突出位置,視為中美關係能否穩定發展的唯一指標,反而會被台灣分裂分子和國際反華勢力所利用。

江澤民日前訪美時,對布希提到「中國和平統一,符合美國利益」的說話,是把解決台灣問題放在中美戰略利益高度和改善中美關係的過程中。比僅僅批評美國不遵守在台灣問題上一些承諾更有遠見和更具策略性。

這種策略的運用,並不意味置美國恣意阻礙破壞中國統一於不顧,而是在不放棄鬥爭和在美國遵守一個中國政策、三個聯合公報以及不支持台灣獨立的底線之內。

(二)用接觸政策反制隔離政策。

台灣分裂分子在兩岸關係上的拿手把戲,是把水搞渾,蒙蔽民眾。二是設置障礙,分隔兩岸。從而欺騙不明真相的人墮入其台獨彀中。

戒急用忍、南下政策、去中國化等等,都是台獨勢力為分隔兩岸而設的人為障礙。

大陸堅持兩岸三通,拆的是自李登輝以來苦心經營的「政治藩籬」。三通受益的首先是兩岸人民。本是同根生,血濃於水的同胞情感在三通中會匯成暖暖洪流,水到渠成,和平統一之日也就不遠。

民進黨政府最害怕「三通」,因為損害了他們的政治利益。所以在三通問題上,不斷橫生枝節,能擋即擋、能拖便拖,就連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包道格都出了聲:「兩岸盡快實現三通,台灣不應自外於中國大陸的發展。」

陳水扁政府的隔離政策只會愈來愈不得人心,並且已令在台的美國、法國商會反感。

(三)時間在北京一方

可以明顯看到,北京在處理兩岸問題上,顯出更加從容更有信心。這同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綜合國力增強有關。大陸經濟發展勢頭正旺,國際經濟學者預言的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為期不會太遠。

反觀台灣在陳水扁的民進黨管治下,用一天天衰落下去來形容怕不為過。兩岸一興一衰形成鮮明對比。

雖然,陳水扁搞經濟一塌糊塗,煽情自認還可以,所以便以「一邊一國」、「走自己的路」去挑釁大陸,企圖激怒北京,製造台灣受壓悲情、撈取選票。對此,北京已改變做法,陳水扁再施故技,也就沒有市場。

四面楚歌的民進黨政府,老闆不支持、老百姓反對,再迷途不返,悔之晚矣!

從美國老闆那裡,自布希以降,國務院、國防部一眾高官,不同場合都異口同聲一再強調: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灣獨立。老闆都反對,一邊一國這出獨舞戲還怎麼唱下去

剛結束的北高兩市選舉,有外國輿論指出,是給民進黨投下僅次於不信任票的警告信,可謂一言中的。當前,陳水扁的施政滿意度只有三十九點五,更令陳水扁忐忑不安的有過百分之六十的年輕一族不支持陳。第二次政黨輪替成了北高市長選後的城中熱門話題。陳水扁的腳要走什麼路?該三思而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