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與「去國際化」

從歷史發展看中國和平統一前景

譚中
(新德里中國研究所主席﹐芝加哥大學東亞中心訪問學人)


越來越多的海外華裔﹐已經跨越「親共」、「反共」界線,在兩點上取得共識﹕(一)台灣不應獨立,(二)中國統一應該採用和平方式。從中國大陸方面來看,朝野人士似乎越來越傾向於這兩點。從台灣方面來看,傾向於這兩點的人也越來越多,變成一個總的趨勢。如果用歷史發展的觀點來看,台灣問題經歷了一個從內政到國際化,又從國際化到「去國際化」(甚至「國內化」)的過程,這一總趨勢似乎不以任何人意志為轉移了。

從1947年一直到1949年蔣介石退守台灣,國共之間「內戰」的性質沒變。「百萬雄師過長江」以後,毛澤東讓粟裕坐鎮南京專門籌備「解放台灣」,偏偏金日成在朝鮮引火上身,蘇聯斯大林得了恐美症,毛澤東力排眾議「拔刀相助」,陷入「抗美援朝」的泥坑。杜魯門改變剛剛決定的不干預中國內戰的政策,順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變成敵國之勢,就把台灣保護起來,這是台灣問題國際化的開始。

當然,如果毛澤東當初不作「東風壓倒西風」的夢,不想變成斯大林死後的國際共產主義集團的領袖,而是學蔣公搞「攘外必先安內」、搞「漢賊不兩立」,來一個「寧為玉碎,毋為瓦全」,那台灣肯定會遭殃的。特別是美國熱中於「基辛格主義」的時代,美國深陷在越南戰場而不能自拔,如果毛決定進攻台灣,美國也無法阻擋。

有人說,毛澤東炮轟金門實際上是幫助蔣介石掙脫華盛頓的完全擺佈而使他不放棄「光復大陸」的事業。到了蔣經國時代,「光復大陸」雖成泡影,但兩岸和平共處的前景凸現。這些都代表了中國領袖們要使台灣問題「去國際化」的拉力。中美和好以後,美國千方百計想使北京口頭上「放棄武力解決台灣問題」,中共在行動上等於「放棄」,但口頭上堅決不肯,主要是在道理上保留「內戰」的繼續性,繼續與台灣問題「國際化」拉力進行拔河賽。

中共選擇「和平統一」,一方面是避免戰爭的兩敗俱傷,另一方面是「文革」以後造成信心危機。鄧小平尖銳地看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就拜台灣為師,大搞和平發展,大陸對「台灣同胞」特別優惠,兩岸都「雙贏」了。

江澤民沒有自己獨立的「時代」,一直到他在最近十六大交棒之時仍然保持了和美國「不搞對抗」、爭取和平統一台灣的調子。當然,當前中共雖然自己喊出「亡黨」的警語,卻比「鄧小平時代」要強大、穩定得多。如果黨內「鷹派」得勢逼迫他做出攻打台灣的決定,美國也無法阻擋。

中共十六大決出的今後戰略方針也就是江澤民核心13年來摸索出的兩大經驗。第一、要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把日子過得更好的強烈願望和國家財力、物力還相當缺乏的主要矛盾,所以提出要一心一意發展經濟,把蛋糕做大,人民才不會造反。先使國家綜合實力搞上去,軍事力量也就不成問題了。第二、中共要在21世紀作為「共產黨」的一面旗幟不和其他政黨搞「輪流坐莊」必得在兩方面做出成績﹕一是提高自己的執政水平和「伴(美國)虎」能耐,二是保證有足夠強力對內「拒腐防變」,對外「抵禦風險」。「解放台灣」暫時冷凍,台灣「國際化」暫時還在海灘上曬太陽。

這並不是說台灣的長期偏安不成問題了。第一、台灣政權的合法性在國際上是很少人承認的,更不用說在中共政權和大陸人民眼裡。陳水扁選上總統以後,台灣當局拚命反對「一個中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底牌,中共領袖也在表面上給了一點餘地。如果從客觀的形勢上來看,在今後四分之一到半個世紀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但垮不了,而且只會越來越強大、穩固。可是台灣的形勢卻不穩定,隨時都可以改變。

美國會永遠保護台灣嗎﹖這個問題應該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美國國際政策的出發點從來就「利己」而不「利他」。這只要從台灣輿論在尼克松執政時大罵美國「背信棄義」的經驗中就能體會到。至於認為美國會為了保衛台灣而犧牲成千上萬世界上最最寶貴的「美國生命」,那就太幼稚天真了。

其次,美國是個有長期「光榮孤立」傳統的國家,得到了世界「霸權」後仍然有單幹傾向。越南戰爭以後,美國的戰略思想(包括當前攻打伊拉克的考慮)是在進入戰場以前先要想好退路。如果中共宣佈,要用武力統一台灣,先高聲叫喊而按兵不動,一定會引起美國內部爭論不休的,美國一定會先想好退路才採取行動的。如果中共搞突擊戰,先斬後奏,造成既成事實,美國更會順水推舟,不搞「偷雞不著蝕把米」的。

第三,與其說半個世紀來美國對台灣的庇護是把台灣當做自我而不讓它受傷害,倒不如說是美國利用台灣來對中共進行「制衡」。美國的「霸權主義」總是設法制止地區性的領袖國出現。美國人認為中國在東亞,甚至亞太地區已經逐漸一枝獨秀,大有和美國爭奪地區盟主之勢,台灣這才增加了美國對中共製衡的重要性。反過來說,如果有一天台灣完全失去這種「制衡」作用,反而變成中美關係發展的疙瘩,美國就會當仁不讓了。

1999年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兩岸關係劍拔弩張,最著急的倒是華盛頓。它向台北施壓時就透露出要是事態不可收拾,美國將不會幫李登輝「揩屁股」的。去年陳水扁拋出「一邊一國」,還不等到北京強烈反應,美國就搬出昔日對付李登輝的手腕來了。這兩次美國表態象徵著台灣問題「去國際化」的開端。美國對台灣問題的所謂「不統、不獨、不和、不戰」四個「不」字,是一種消極的、不得已的策略,其可持續發展性不大。

布什政權對台海兩岸究竟是個甚麼打算。第一,它不喜歡「社會主義」,從心底裡希望大陸「和平演變」,這是很基本的。但是也要看到,布什一上台就聲明對顛覆別國政權不感興趣(當然,由於許多複雜原因,他現在已經同意要搞掉海珊)。如果說,華盛頓在後冷戰時期有一個暗中對中國進行「和平演變」的議事日程的話,布什本人至少沒有克林頓那麼積極。第二,布什政權和美國大財團、工商業利益關係密切,而美國正是向大陸進軍熱的時期,不但是名牌製造業不斷把工廠搬去中國,連高新科技領域的信息技術產業都開始把研究中心設在大陸,從長遠打算去佔領中國的「知本」(知識就是資本)市場。這一切趨勢是中美兩國「一體化」(亦即全球化)的表現。布什政權從一開始就為這一趨勢開了綠燈的,比克林頓政權更積極。第三,布什本人從小在大陸待過,對台灣並沒有感性知識。他執政不到兩年就和江澤民三次聚會,還請了胡錦濤訪美,還要派切尼副總統今年訪華。他在中國時還講過一些熱情的話。布什和克林頓不同。克林頓「口蜜」成性,布什恰恰相反。布什講中美友好份量就比克林頓講的份量重得多了。第四,布什政權當前的「兩手硬」﹕一隻手對內加強安全措施,另一隻手到國外去「先發制人」、見恐就打,矯枉過正。現在展現出兩大戰場﹕(一)對本拉登的「卡伊達」開展全球戰鬥,(二)對有可能導致「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的政權也不放過。美國要打伊拉克與消滅侯賽因政權,就是害怕有朝一日這種武器落到恐怖分子手中。人們估計,在今後五至十年中,華盛頓在這兩大戰場上就夠忙的了,騰不出手來顧及其他方面了。

統一中國是中國人自己的問題,誰要是依賴美國或者任何第三國的力量來在這一點上作文章,都是本末倒置。目前,許多台灣企業家、科技人士和開明政客都忙著致力於兩岸經濟整合,實際上是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現在中國大陸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訊硬件生產大國,估計到了2010年,中國大陸就會在這方面超過美國,奪取世界半導體產業的盟主地位。有人說,集成電路的英文“IC”代表了「Integrated Chinese」(中國人的整合)。現在是拿著不同護照的華裔、台灣精英、大陸的「海歸派」,以及沒有喝過海水的大陸「土」人才「為著一個共同目標,走到一起了」,變成和平統一中國的急先鋒了。到了那一天,這些人使得中國真正成為全球高科技產業的佼佼者,中國和平統一的藍圖也就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