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攻打伊拉克前景剖析

韓江
(旅加拿大評論家)


世界各地注視著中東局勢,美英重兵壓境,戰雲密佈,戰爭與和平正在角力。

無論如何,美國進攻伊拉克的決心不會改變,薩達姆政府一定會垮台,伊拉克油田資源這把金鑰匙肯定會落到美國及它的代理人手中。

美國主導世界霸權政治,在聯合國受到遏制問題上,阻力重重,尤其受到法、德這樣重要傳統盟國的強烈反對。

美卿鮑爾在穿梭遊說之後,近日在聯合國安理會的特別會議上,用了七十五分鐘時間,展示從空中拍攝的圖片和監視電話錄音作為指控伊拉克藏匿殺傷性武器,包括生化、核武設施,以及包庇蓋達恐怖組織重要成員的證據,意圖通過指控,說服安理會授權攻打伊拉克。

但法、中、俄三常任理事國並不照美國意願辦事,而是強調既然美國擁有如此大量情報資料,更應增加更多人力和更多時間進行查核,言下之意,當然包括對美國提供的資料進行核對,使蠻有信心自認可得授權的美國無耐得很。

不論安理會的法、中、俄三國是否對美國提供的證據持「質疑」立場,有一點是肯定的,即這三個反戰國家,對美國攻打伊拉克的戰略意圖一直就有保留,他們強調維護聯合國憲章精神,對一個主權國家,聯合國的成員國採取武力討伐,推翻它的合法政府,無論如何,不能由哪個國家繞過聯合國,更是對美國動不動就對一個主權國家使用軍事佔領的霸權政治的遏制。

情況已愈來愈清楚,美國急欲進攻伊拉克,廢除薩達姆政權,不是美國所說的,是伊拉克威脅美國國家安全,而是為「石油而戰」。伊拉克自海灣戰爭以來,已處在全面制裁、南北禁飛、衛星監察和武檢團「抄家式」檢查之中,憑美國強大軍事、經濟力量,伊拉克會構成對美國安全威脅,實在難以令人信服。

用石油作武器與為石油而戰

自七○年代以來,中東石油曾多次引發國際風雲變幻。

人們不會忘記,一九七三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前,中東產油國在埃及倡議下,運用了「石油作武器」策略,除了反擊以色列外,主要是打擊支持以色列的美國和荷蘭,一時引起了石油市場大混亂,和西方金融市場大波動,也逼使日本和西歐國家調整其中東政策。

用石油作武器,從此成為中東某些產油國作為反擊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的毒咒,它從而牽動著國際政治、經濟和軍事格局,美國雖強,常因此無可奈何。

伊拉克自一九七九年以來,便成了中東第二大產油國和石油輸出國,曾有過石油輸出年收入高達二百多億美元的紀錄。八十年代初發生的長達八年兩伊戰爭,實質上是一場爭奪產油區領導權的戰爭,當時的美、蘇趁機加快了它們在這個戰略要地的滲透。

薩達姆的反以色列反美色彩和謀求在海灣地區霸主地位,對美國是一種不可接受的挑戰,被認為是對美國經濟及其全球利益的威脅,美國從八十年代的後半期起,在海灣進口石油比重,每年都呈上升趨勢。據當時美國能源情報署資料,美國在該地區每天進口石油占它每天總進口石油百分之二十六點九,日本則為百分之二十六點四。美國不可能也不允許反美的薩達姆政權掣肘其全球擴張戰略部署,伊拉克在一九九○年入侵科威特,目的在於鯨吞這個鄰國,兩國石油儲量相加,約占世界油庫總量的百分之二十一,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只用四天時間就結束了上世紀聞名的「海灣戰爭」,美國通過此仗,確立了它在海灣地區的主宰地位。

由於當時聯合國只有關於伊拉克無條件撤軍的決議,美國也考慮當時局勢,如推翻薩達姆政權,會使地區力量失衡,以及激起強烈民族情緒和宗教情緒,為蘇俄勢力推展提供機會,所以沒有直搗巴格達。911事件以後,美國舉反恐大旗,莫敢能擋其鋒,被美國指控的十九名涉嫌911恐怖襲擊的恐怖分子,其中十五名就來自該地區,敲山震虎,此時拔掉薩達姆這根眼中釘,把中東石油資源這一戰略要地控制在手,是一難逢機會。

薩達姆政權儘管有它殘暴、侵略一面,但人民無罪,薩達姆政權應否存在,要由伊拉克人民確定。一國的主權和領土應得到國際社會尊重和保障,美國縱有千百條理由,絕對無權用威脅美國安全一句話,就可以任意進攻一個主權國家。

美國以追求民主、自由自許,淪落到憑藉強大武力,進攻它國,推翻它不喜歡的政府,是不折不扣的霸權主義,它對這個世界來說,是福是禍?

仗一定會打起來,好夢不一定能圓?

布希發表國情咨文,美國進攻伊拉克已成定局。

如聯合國授權,國際社會支持,最符合美國要求;即使安理會不支持,世界反戰聲音再大,也無法阻止美國出兵,戰爭爆發只是早晚之事。

國際輿論焦點已經不是打與不打,而是早打與晚打的利害關係問題,它是出於既無力阻止美國發動戰爭,又被迫捲入美國「為石油戰」的棋局中的一種無奈。

持這一想法的人,覺得利劍已架在脖子,美國也絕不會把戰爭之手縮回,油價高揚,百業俱衰,人心不安,則長痛不如短痛,乾脆盡快開戰,把命運交給上帝。

美伊打起來,伊拉克肯定不是美國對手,薩達姆政權很快會被摧毀。

需要指出的是,認為美國搞垮了薩達姆政權之後,戰雲就會消散,世界經濟就可舉步向前的想法,未免過於樂觀。

美國從911事件以後,正用一切機會,憑藉其如日中天的軍事力量,把它認為威脅其安全和經濟利益的「異己」一一剷除。伊拉克、北韓、伊朗都已列入「邪惡軸心」名單之內,何況,北韓向美國叫陣,用戰爭邊緣政策與美國對抗,薩達姆垮台之後,下一個目標便是金正日,大概無人懷疑,不同的只是,戰場從中東轉移到亞洲。

也有論者提到,美國總統布希急於攻打伊拉克,是沿用戰爭刺激經濟的舊套子。

也許它是布希政府的如意算盤,當年海灣戰爭之後,美國的確有過十年經濟好景的輝煌,但海灣戰爭和今次美國攻打伊拉克不全一模一樣,用戰爭刺激經濟舊夢能否重圓,是個未知數?

一,海灣戰爭是一場制止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的正義戰爭,和此次美國攻打伊拉克比,戰爭性質與人心向背就大不一樣。

二,海灣戰爭用去的六百一十億美元軍費,其中百分之八十由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和日本付款。今次有多少國家肯為美國發動的攻伊「買單」,是個問號?

三、美國自911以來,恐怖襲擊陰雲不散,國際投資者對美國安全投資信心已打了折扣。航空業、保險業、金融業、以及進出口貿易一直陷入低谷。希望通過戰爭,刺激經濟回升,首先是已流出美國的「資本」,在好戰政府主政期間,能否回流,很難樂觀。「炮聲一響,黃金萬兩」的老皇歷不一定管用。

結束語

以美國這樣的唯一超級大國,如此不顧一切的要動用龐大兵力攻打一個對世界安全,也包括對美國安全並不構成多大威脅的小國,搞到全世界惶惶不安,為的是什麼?

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目的已裸露無遺,是美國利益,其餘都是藉口。

當美國和支持美國出兵的英國繞過聯合國進攻伊拉克,不僅損害了聯合國,也開創了誰強大誰就可以攻打它想攻打的國家的惡例。

伊拉克如違反聯合國決議,完全應該受到嚴厲制裁,但這應在聯合國做出決議之後而不是之前,就是伊拉克違反了聯合國第一四四一號決議,也不等於對國際安全,也包括美國安全構成威脅,而美國非如此大動干戈,甚至不排除動用核武去剷除達姆政權不可。

美國慣了要全世界都按它的指揮棒轉,要一切國家都以美國的政策為政策,這次在攻打伊拉克問題上,指揮棒失靈,便脫下紳士外衣,暴露霸王面目,破口責罵聯合國有無存在價值,而對法、德更發出對其經濟制裁的威脅,更為甚者,有美國報章撰文要罷去法國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聽起來,令人錯愕,美國已到了為所欲為肆無忌憚程度。

布希的不是美國朋友便是美國敵人的選項,莫非要把法、德歸於伊拉克一類?北約成立五十四年,是否應該因為土耳其是美國進攻伊拉克基地,而提供軍事保護問題上出現分歧,法、德、比三國抗命,否決出兵,美國出兵之前,盟國關係如此緊張,乃前所未有,並非吉兆。

遍及五大州六十國四百個城市的一千多萬人反戰大示威可謂史無前例,安理會如此,國際社會如此,民眾反應如此,都反對戰爭反對美國打伊拉克,美國已把自己擺在眾矢之的位置。

布希為了攻伊防範恐怖組織襲擊,宣佈美國全境處於第二級警戒狀態,美國民眾的生命財產處在恐怖襲擊陰影之中。

美國如果不聽全世界聲音,以強凌弱、以大欺小、以強權代替公理,就是佔據了伊拉克,也必定同時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再也不是人心目中有過的「民主」「國」的象徵,好戰的總統及其好戰的政府,免不了要引火上身,前總統詹森垮台是個教訓,老布希雖有海灣戰爭勝利,仍要掩面下台。

美國由於有一個好戰政府,而使它淪落成一個好戰國家,搞到全世界不得安定,真是無奈何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