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金」字招牌不可失

劉蓮弟


自去年冬第三十九屆「金馬獎」頒獎活動爆發「政治風波」後,關於「金馬獎」的存廢就一直爭議不斷。支持者認為電影文化是單純的藝術活動,與政治風馬牛不相及,本就該劃清界線,互不干預;但反對者則認為「金馬獎」仰人鼻息,對國家元首不敬,是為彼岸作「嫁衣裳」,沒有國家認同,當然該廢除。兩派相左,甚至一度僵持到有立委大砍電影處「金馬獎」一千五百多萬預算,刪除政府補助部分,導致今年的「金馬獎」預算遭封殺;而「金馬獎」執委會也不甘示弱,揚言寧可停辦「金馬獎」,也要堅持本位。

嗚呼,一個已經舉辦了將近四十年、在中華四地乃至全亞洲都極負盛名的國際電影節,僅僅因為牽涉到政治因素,就可能面臨「腰斬」的命運,竟要落個「自生自滅」的結局?

就在影人及影迷茫然扼腕之際,日前「金馬獎」又露出一線曙光,傳出台南市政府將挹注一千萬元,使今年「金馬獎」可能移師台南舉辦,「金馬獎」一波三折,敗部復活之過程實在令人不勝唏噓。

自始至終,「金馬獎」的「頂頭上司」新聞局所扮演的角色都令人質疑。先是「黑臉」上場,在「金馬獎」頒獎前夕,就以不尋常的口吻痛斥「金馬獎」執委會「無禮」、「無格」、「無體統」,並宣稱將不再贊助。挑起「戰火」後,又覺得處理欠妥,茲事體大,遂又做出澄清,反將事情越搞越糟。當「金馬獎」預算在立法院二讀仍未過關,新聞局則一臉無辜,倒擺出「隔岸觀火」事不關己的姿態來。

眾所周知,「金馬獎」雖是由民間承辦,但它在國際間的影響力及聲譽卻是如日中天,有目共睹,換個角度思考,不也是藉電影交流向國際推銷台灣的一塊「金」字招牌嗎?政府理所應當應予大力支持,放眼天下,從歐洲的柏林影展、坎城影展到亞洲的東京影展、上海影展、漢城影展,無不獲得官方的鼎力贊助。甚至舉辦才五屆的曼谷影展更直接由泰國政府觀光局主辦,不但力邀各國影片參展,而且設立大獎欲媲美歐洲影展,泰國政府對電影事業的企圖心和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反觀台灣,歷史可謂悠久的「金馬獎」卻在為找錢忙,連能否度過四十歲生日都前途未卜。官方只以「政治」論「英雄」,「路線」掛帥擺第一,而「金馬獎」執委會則一意孤行、誓不妥協。兩敗俱傷的結果,對台灣的電影發展是幸還是禍,怎不叫人感歎,台灣電影的前途又將何去何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