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攻打伊拉克的戰爭一觸即發,同時也導致全球反戰與反美的聲浪日漲,其中西歐國家的角色十分突出。依照去年底美國Pew研究中心的民調顯示,西歐三個主要國家中,法國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受訪者反對美國攻打伊拉克,而德有百分之五十四,甚至支持美國此一行動的英國,也都有百分之四十四的民眾反對,此乃除回教國家以外,全世界反美力度最大的地區,其原因值得關注。
整體而言,在冷戰期間西歐三國與美國的關係大致良好,其中法美的齟齬以及英美的特殊關係比較引人注意,而德國基於其戰爭的罪行、美國的援助以及分裂的現實,幾乎沒有與美國爭議的本錢。但是,自後冷戰時期以來,美歐關係開始明顯地變化,其中尤以德法兩國為甚,這主要是因為歐洲整合的成果日益展現,自主性增加,美歐在價值觀方面的差異日漸凸顯,比如對於死刑的態度,再加上德國的統一併獲得完全自主,也開始在國際上嶄露頭角。
可是,當西歐國家正在積極地邁向更加高度整合的階段時,他們所面臨的困難也很多,意見極為分歧,還正在積極協商,而平等地位與多邊主義自然是他們奉行的圭臬,因此他們多對於美國布希總統高姿態的單邊主義行事風格產生極大的反感。再者,可能更重要的是,由於美國至今一直無法提出有力證據,來證明伊拉克海珊政權與911事件之間的關聯性,導致許多歐洲國家並不認為伊拉克會造成多重大的威脅與傷害,且仍舊希望以和平方式來解決爭端。
在德國方面,當一九九一年海灣戰爭時,在盟國的敦促之下,柏林政府幾乎負擔了三分之一的費用,但並未直接軍事參與,此乃德國自二戰以來所產生的普遍反戰思維所致。至一九九九年科索沃戰爭時,反戰最力且新上任的社民黨與綠黨的聯合政府,卻以反對當地大屠殺為由積極介入,並未受到很大的阻礙。目前,除了基本反戰的原因之外,綠黨籍的德國外長費雪深信,若美國對伊動武,將會對中東地區產生極嚴重的災難,而這也將波及西歐,其中以難民與石油問題最為直接。其實,當前德國政府堅定反美的態度,卻與其內政的發展以及選舉的策略息息相關。
由於現任政府的施政成績不佳,政府財政困窘,失業率攀升,在去年九月的聯邦國會選舉中,執政黨就以反對美國攻打伊拉克為挽救頹勢的最主要訴求,因而贏得不少德東地區左派的選票,終以些微差距險勝。之後,還是由於內政的因素,導致民眾對於政府的支持度創下歷年來的新低,甚至顯露出受騙的情緒,這更使得柏林政府在反戰問題上缺乏迴旋空間,而這也可說是當前德國政府堅決反美的重要因素,也是整個西歐反美風潮的主要支柱之一。美國布希總統曾言,就算聯合國反對美國動武,美國還是會執意為之;而正巧相反的論點是:就算聯合國通過對伊動武案,我們也不會參與,而主張後者意見的正就是德國,可見雙方立場差異之一斑。
也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法國,對於美國的單邊主義自然具有強烈的反感。在傳統上,法國一直努力保持其在歐洲的領導地位,極欲藉此與美國分庭抗禮,此次反美的立場,必將有助於其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再者,戰爭要經由聯合國的決議,也是國際更是歐洲的主流意見,法國此一區域強權自然得理不饒人,而且處處還顯得理直氣壯。
一月下旬,結束德法兩國戰爭狀態的《愛麗榭條約》屆滿四十週年,兩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共同慶祝,雙方不但共同舉行內閣聯席會議,同時還舉行兩國國會聯盟大會,特別凸顯雙方的友誼。在內閣聯席會議後,雙方還共同發表聯合聲明,一致認為,對伊拉克動武必須經過聯合國安理會的表決,此外,雙方還強調,戰爭是最壞的解決國際爭端的方式,必須盡一切努力予以避免,並正在共同研擬一項和平解決伊拉克問題的方案,將向安理會提出,其內容主要是派遣維和部隊赴伊支援武檢工作,並增加三倍武檢人員,以及加強對伊拉克的經濟制裁等等。
對於此一立場,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立即回應,聲稱其他歐洲國家多數支持美國,且北約的重心也已經東移,此乃意謂除了波蘭、捷克與匈牙利等北約的新會員國之外,還加上準備在二○○四年加入北約的波羅的海三小國,以及保加利亞與羅馬尼亞等七國,而德法兩國的態度只能代表「老歐洲」,因而激發兩國各界反美的情緒。法國各大報均以頭版頭條來大加撻伐,並認為此乃美國的傲慢與對於歐洲的羞辱;而德國媒體則認為,美國已將邪惡的軸心延長到德法兩國,這種非白即黑、非友即敵的態度令人髮指。
同時,因為幾個即將加入歐盟同時也是北約的新會員國向美國輸誠,以期獲得美國的保護來對抗俄羅斯,但另一方面這些國家還接受歐盟的援助,比如波、捷、匈等國,這更使得德法兩國感受到,美國明顯是在利用歐洲的矛盾來謀求自己的利益,美歐的歧見越演越烈。相對的,部分美國共和黨國會議員已公開疾呼抵制德法兩國的產品,德法商界已感到外交的衝突已經延燒到經濟層面,而美國為德國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法國,其影響不小。
與此不同的,基於英美傳統的特殊關係,在一月底英國首相布萊爾邀集了西班牙、義大利、葡萄牙、匈牙利、波蘭、丹麥、與捷克等共八國共同發表支持美國的宣言,而後布萊爾再以訪美會晤布希總統的方式,重申對美的支持,以強化國際社會對抗伊拉克的決心,歐洲正反雙方陣營儼然成形。但是,荷蘭則拒絕連署,而希臘則接任歐盟輪值主席不久,同樣反對美國對伊動武。在英國,雖然布萊爾首相積極支持美國的態度未變,可是日前的百萬人反戰示威,以及其個人民調的聲望已經落後到其他兩位在野黨領袖之後,攻伊事件已讓他的政府陷入嚴重的政治危機,其內閣閣員也不乏有因此而準備請辭者,這也是他以及其領導的工黨前所未料的新情勢。
在北約方面,由於其唯一的回教國家且與伊國接壤的土耳其,近日決定讓美軍過境並使用基地,因而美國提議,為保護土國不受到伊拉克的攻擊,將以愛國者飛彈等裝備予以支援。但是,此一提案遭到法德比等三國的反對,理由是如此只會增加戰爭爆發的機率。由於北約的決議采一致決的方式,十九個會員國都必須同意,因而美國的提案無法通過,加深北約內部的裂痕,同時也再度遭到美國的強烈批評,倫斯斐並指出,當前北約乃面臨一九四九年成立以來最嚴重的危機,而法國媒體則反諷地認為,美國如此強烈地批評法國,不禁讓人質疑,美國的敵人是海珊還是席哈克。
在一個多月的僵持之後,北約秘書長技巧性地將此案交由該組織的防衛計劃委員會,由於法國早在一九六六年就退出該委員會,因而在德比兩國鬆口之後,獲得法國以外的十八個會員國的支持而通過。日前,當伊拉克當局無條件同意美國U2偵察機飛越其領空之後,俄羅斯也與德法兩國共同發表聲明,支持德法兩國稍早所提出挽救攻伊戰爭的方案,而此案也獲得中共主席江澤民的支持。
為因應當前緊張的情勢,歐洲聯盟也有意凝聚共識,表達立場。十七日歐盟舉行緊急高峰會,以英國為首的集團包括:西班牙、義大利、丹麥與葡萄牙,支持美國的態度明顯;相對立的,則是以德法兩國所主導的包括:比利時、希臘、瑞典、芬蘭、奧地利與盧森堡等國所組成的陣營,雙方壁壘分明,針鋒相對,毫無共識可言。
質言之,設若美國在短時間內就以有限的兵力攻伊成功,並扶植伊國依親美政權,自然對於美國掌控該地區的石油大有助益,此乃西歐國家所不樂見。繼之,若美國攻伊時間拖延,必會造成國際油價上漲以及伊國難民四處流竄,這對於德法等國的衝擊必定不小。另外,若因美國攻伊而再度遭致恐怖攻擊,其傷害可能不亞於911事件,這對於當前低迷的世界經濟景氣將是雪上加霜。還有,如前所述,布希政府曾揚言,就算安理會反對,美國攻伊計劃不會改變,如此聯合國的威信將受到極大的打擊,強權與戰爭的合法性將提升,反美聲浪將會再度高漲,其他全球與區域性集體安全組織也將受到動搖。
雖然美國攻打伊拉克的態度堅定,但是其所牽動的國際局勢卻瞬息萬變,但可以肯定的是,伊拉克的問題導致了美歐關係的惡化,同時也加深了歐洲國家之間的裂痕,其影響深遠。美國假其無遠弗屆的影響力,欲使德法兩國政府反美的立場在歐洲趨於孤立,甚至予以改變,可是效果不彰。在歐洲,雖然支持美國的國家較多,這主要是因為東歐國家之故,可是這些國家的國際影響力到底有限,同時整個歐洲民間的反美情緒卻還在燃燒。在安理會中,法國與俄國都有否決權,再加上中共的反對力量,美國要獲得安理會合法授權動武的可能性仍小。最近,基於全球強大的反戰示威,美國攻伊的態度在時間的安排上稍有減緩,而北約卻在法國不參與的情況下,以一致決的方式同意對於土耳其的支持,是和?是戰?我們仍需拭目以待。◆
社論
國際觀察
美伊戰爭
保衛釣魚台
兩岸統獨
大陸經濟
日本侵華史問題
其他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