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美國侵伊戰爭的原因與影響
論美國侵伊戰爭的原因與影響
在世人皆說不可的情況下,美國還是一意孤行,展開了侵伊的軍事行動。美國辯稱此舉為「先制攻擊性的自衛行動」,依據安理會一九九一年的六七八號與六八七號決議,以及二○○二年的一四四一號決議,美國已經有足夠的法律依據攻伊,無待安理會通過新的決議授權。實則是因為美國尋求安理會通過新的授權攻伊決議,在外交上已經毫無可能。而外交上的無法突破,並不全是由於法俄等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可能否決美英所提的新決議,而是因為美國根本無法在安理會找到起碼的九票多數支持。攻伊行動在國際上的不得人心,由此可見一斑。
美國完全無視於聯合國安理會的反對,不惜公然違背國際法,進行此一赤裸裸的侵略戰爭,動機究竟何在?值得吾人推敲。
一 美國開戰理由,不堪一駁
美國推動攻伊外交行動以來,所舉出的理由不外:一,伊拉克庇護恐怖份子,與賓拉登、蓋達等恐怖份子掛鉤。二,伊拉克擁有核子生化等大規模殺傷武器,不遵守安理會決議交出或摧毀。三,海珊政權獨裁殘暴,是反美與反西方的核心,是中東地區亂源。四,海珊對交出核生化武器毫無誠意,武檢徒然浪費時間,只有速戰速決,方能以儆傚尤。
以上理由實際上都經不起分析與論證。第一,伊拉克政府或許同情,甚至認可恐怖份子所為,但若說它與賓拉登及蓋達組織掛鉤,卻查無實據,與事實不符。事實上,雖然海珊與賓拉登都是阿拉伯民族主義者,都反美,但他們彼此間的矛盾與利害衝突,卻使他們難以攜手。第二,在核生化武器上,聯合國武檢小組重啟在伊拉克的檢查行動以來,伊拉克或許在配合度上有值得檢討的地方,但後來也有相當改進。最重要的是到目前為止,武檢小組並未發現上述武器,武檢小組與安理會多數理事國都希望延長檢查期限。第三,海珊政權獨裁是不爭之事,反美也昭然若揭。美國與其理念不合,利益衝突,盡可以依據國際法,對其採取各種非軍事性的制裁措施,但卻不能以此為由,違反聯合國憲章,對其發動軍事攻擊。第四,由聯合國武檢小組布利克斯的四次武檢報告看來,武檢進度雖不能盡符人意,但是伊拉克也確實作了許多配合,譬如自行銷毀超過150公里射程的飛彈。只要美英對伊保持軍事壓力,在武檢問題上伊拉克終將就範不是問題。
二 美國攻伊的真正目的:能源、戰略與理念
美國既然置國際法、聯合國憲章於不顧,置全球反戰呼聲於罔聞,甘冒天下之大不韙,率爾對伊採取軍事行動,必然有說不出口,但卻更深層的理由。
首先,自然是為了石油,這是三歲幼兒都可以看穿的動機。如果不是為了石油,照說美國應該先解決北韓問題。因為客觀上看,北韓對美國威脅的急迫性,遠超出伊拉克。北韓擁有的大浦洞一型及二型飛彈,射程達兩千三百及六千公里以上,直接可以威脅到美國西岸。北韓撕毀「核不擴散條約」,啟動寧邊核子反應爐,其軍機緊盯美國的偵察機等等挑釁行為,在在透露對美國的敵意。美國無視北韓挑釁,卻對威脅性並不大的伊拉克採取軍事行動,自然是著眼於石油。
有人以為美國本身產石油,對中東石油依賴不高,而且為伊拉克石油而發動此一成本不貲的戰爭,顯然得不償失。這種看法顯然太經濟本位了。事實上,美國別有所圖。美國本身雖然對中東石油依賴不高,但美國那些聽話及不聽話的盟友,以及美國心目中的潛在對手中共,卻都對石油有相當高的依存度。控制石油,就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制約這些國家。而伊拉克也不是美國在亞西的唯一目標,從控制伊拉克著手,再左右開弓,就可以控制大部分亞西與中東的石油資源。在這個資源短缺的時代,控制石油這項重要資源,美國在國際政治上的單邊主義就有本錢繼續玩下去。
其次,美國企圖藉此一行動將「美國價值」普及到阿拉伯世界。伊拉克被定位為阿拉伯世界的第一塊骨牌,在海珊獨裁政權垮台之後,美國將在伊拉克建立民主親美政權,由此開始推動阿拉伯世界的民主化。美國政府中這批天真的新保守主義者,如伍弗維茲、裴爾,強化了世故猶豫的老保守主義者,如錢尼、倫斯斐等人的信心,他們以為,民主化後的阿拉伯世界將接受西方意識型態,不再反美,美國一霸天下的優勢可以長保。
情況恐怕未必如此樂觀,即便在美國也不乏遠慮者,如美國國務院在今年二月二十六日的一份機密報告,名為《伊拉克,中東與改革:無連動關係》中指出,伊拉克恐怕不會是美國的第一塊民主骨牌,推翻海珊也不見得能讓民主的種子在中東地區開花結果。報告認為民主化後的阿拉伯國家政府恐怕更不可靠,更不容易掌控。事實上,由於美國長期在中東問題上採取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廣大的阿拉伯人民普遍對美國抱持反感,再加上阿拉伯民族主義與伊斯蘭教基本主義的鼓動,這批選民所選出的阿拉伯各國政府,在選民的壓力下,可能比獨裁的政府更為反美,更不容易操控。
除了上述兩大原因之外,小布希政府的侵伊戰爭既可完成其父在伊的未竟之功,又可為圍繞在其週遭的軍火商出清存貨,再創商機,還可轉移美國國內因經濟情況逆轉而產生的民怨,真是一舉數得。
正因為有上述這些考慮,所以對經由外交途徑,解除聯合國決議中禁止伊拉克擁有的軍備,美國一向不熱心。如果不是鑒於國際壓力,以及國務卿鮑爾的堅持,美國連上一回合的多邊外交的樣子,也就是催生聯合國安理會一四四一號決議的外交過場都懶得走。
三 侵伊戰爭的影響
由於實力不成對比,侵伊戰爭結果美國必勝,此事無人懷疑,問題只在這場戰爭會打多久?會打出多少後遺症?前一個問題還難預卜,但後一個問題的諸般徵兆已經出現。可以預言的是,伊拉克一戰之後,國際政治的面貌將大幅翻新。
此戰在國際政治上的第一個後遺症是,經此一戰,國際法的尊嚴何在?聯合國維和的價值何在?美國的「先制攻擊」主張,布希的「等敵人打了才動手,那不是自衛,而是自殺」的說法,是公然挑戰聯合國憲章五十一的規定。而美國的不待安理會授權即對伊動武,更是公然藐視聯合國的維和機制。此情此景,難免令人憶及二次大戰前的國聯,當時面對公然違背條約,輕視國聯的國家行為,如日本侵華與義大利侵衣(索比亞),也一樣束手無策,但至少國聯還通過決議譴責與制裁侵略國。而如今的聯合國呢?雖然法、俄、德及中共等國都呼籲美國盡快停火,但並未在聯合國有積極行動。只有俄國外長放言,將要求聯合國相關機構解釋美國軍事行動的合法性,這已經算得上是空谷足音。如果聯合國認定美國軍事行動不合法,那聯合國又要如何反制美國?後續發展如何雖有待觀察,但淺見以為聯合國走上反制美國的可能性不高,如此聯合國的存在又有何價值?在舊體系面臨動搖鬆動之時,二十一世紀的國際體系又要如何重新建構呢?
再來就是西方盟國間的合作關係,經此一戰已經裂痕處處,修補費力。為了如何解決伊拉克問題,雙方看法不同,美歐不惜對罵。被斥為「老歐洲」的法德兩國,總統被斥為「美國希特勒」的美國,在安理會內外,外交過招,刀光劍影,終使美國在安理會中,連起碼的九票都爭取不到,只得公然違憲、違法,鋌而走險。而一向對美關係不錯的土耳其,這次與美國為了假道土耳其攻伊的問題也鬧得十分不快。除了經援貸款的數額談不攏之外,在土耳其堅持出兵伊北,反制伊北庫德人的問題上,雙方也有很深的歧見。土耳其除了上述問題不能輕易讓步之外,更主要的還是民意反戰激烈,在前一個政府允許美國假道的議案意外在國會被推翻後,土耳其新政府縱然親美,也不敢造次。最後連開放領空讓美英戰機飛越的決定,也是幾經波折,在開戰後兩天才同意。土耳其的情況充分顯露北約組織內部凝聚力已大不如前。
第三個後遺症是,伊斯蘭教國家與美英澳等國間的敵意將更為深化。杭亭頓教授所預言的文化衝突,在美軍侵伊之後更形凸顯。在這次戰爭中絕大多數伊斯蘭教的國家都持反對立場,少數的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約旦受美國裹脅,不得不從,大約只有科威特是真心支持。如果美國所想的藉由將阿拉伯世界民主化,西方價值觀化,就可以徹底瓦解伊斯蘭教「恐怖份子」對美國的威脅,本質上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則我們可以預言,美國的「恐怖夢魘」才剛要開始,它將使美國長期受困,不得安寧。
第四個後遺症是,伊拉克戰後的中東地區局勢將更加詭譎。對於美國進軍伊拉克,鄰近國家普遍不安。像俄國、伊朗,斷難容忍美國在此長期盤據,土耳其對伊拉克境內庫德人的政策顯然又與美國不同,敘利亞對美國在伊的逗留會深感焦慮,即便沙烏地阿拉伯政府也是如此。對後者而言,由於沙國皇室生活奢靡獨裁,又違逆本國民意支持美國,正面臨內部巨大壓力,要求民主化。由於沙國人民的反美意識相當強烈,其所訴求的民主化是發自於內的,而非美國強加。至於伊拉克,其境內的種族、教派問題不僅將使新政府的組成困難重重,甚且會牽引到跨國界的伊斯蘭教兩大派系間的平衡,引起反制。此次戰爭雖然美國盡量避免以色列捲入,以防激起阿拉伯國家同仇敵愾的反美情緒,但以阿衝突的糾紛一日不得解決,必然隨時都可能發酵。
第五個後遺症是世界經濟前景將因此更加不明。最近幾年國際經濟始終疲弱不振,美國是國際經濟的火車頭,美國經濟疲軟,各國經濟都受影響。戰事開打之後,因為國際金融貿易市場預測此戰將速戰速決,在利空出盡後,油價金價回軟,股市與美元則走強。先不論戰爭持續時間多長,即便很快結束,國際經貿金融市場真可以就此回春了嗎?答案相當不確定。
美國估算此戰直接軍費約六百到一千四百餘億美元,但是經濟學者駱豪斯卻以為,如果考量戰爭後續效應,如重建成本、人道援助、對原油市場與總體經濟的後續影響,成本可能直逼二兆美元。兩項估計相去不可以道里計。
估不論費用多少,擺明的事實是戰後美國經濟不容盲目樂觀。一則是上次波灣戰爭,得聯合國支持,有人買單。此次用兵師出無名,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反對(全球一百九十餘國,只有四十五國支持,不到四分之一),即使支持的國家,如日本等,自家經濟也是泥菩薩過河,不可能分攤軍費。獨自挑擔,吃力可知。
其二是推倒海珊容易重建難。以阿富汗為例,戰爭打完了,賓拉登還悠遊法外,美軍還有近萬人留在阿富汗「捉迷藏」,阿國新政府先天不良,穩定性大有問題。阿富汗尚且如此,伊拉克戰爭的善後恐怕就更為棘手。戰後美國要在伊拉克維持多少兵力,駐留多久,目前似乎還為確定。由於此戰等於與整個伊斯蘭世界為敵,戰後的恐怖活動可能更為升高,對許多產業,如航空、旅遊、保險、金融等企業將十分不利。
其三是美國經濟基本面原本即很差,貿易赤字為國內生產毛額百分之五,布希政府的大手筆減稅政策、農業貼補政策,使得政府財政赤字直線上升,今年預算中即有四千億美元赤字。雙赤字使美元價位走弱,開戰時美元價位雖一度上揚,但後繼恐無力。美元如持續走軟,將不利於美國吸引外資,美國經濟想要回春不易。美國經濟復甦無望,再加上因為被選為避險貨幣,歐元日元挺升,也不利歐洲與日本之出口,歐洲與日本經濟也難好轉。
四 結 語
911事件突顯出弱小國家與民族,在今日權力掛帥的國際政治叢林社會中,全然無助,因此只好掙脫傳統,以不對稱的方法訴求自己的主張,尋求糾紛的解決之道。暴力手段雖然絕對不足取,但在譴責與懲罰這種暴力手段之餘,大國是否也應反躬自省,檢討一下自己政策的公允性,而不是一味打著反恐的大旗,行侵略與資源掠奪之實。
911事件提供了美國絕佳的藉口,在沒有任何聯合國的背書之下,發動對阿富汗的戰爭,國際社會鑒於紐約雙子星大廈傾毀的悲劇畫面猶歷歷在目,都只好噤聲不語。這次美國在伊拉克還想如法炮製,但在伊拉克與恐怖份子勾結查無實據,武檢小組又未找到伊拉克擁有核子生化武器的情況下,安理會不能同意對伊用武,布希就悍然聲稱「關係到我們的國家安全時,我們不需要得到任何人的許可」,此一霸權姿態不僅激起國際社會的反感,也推翻了「只有獨裁國家會發動侵略,民主國家都愛好和平」的論述,也證明了阿拉伯國家聲稱「國家恐怖主義」比「個人恐怖主義」更為恐布之所言不虛。
美國侵伊的行徑證明,無論獨裁或民主,實力龐大,貪得無厭的國家都有可能發動侵略戰爭;有組織的國家恐怖行動比個人的恐怖行動危害更嚴重。美國未來在國際社會將何以自處?如何修復與盟國的破損關係?如何面對全世界,特別是阿拉伯世界的質疑?民主的美利堅帝國寧可作一個被人憎恨的孤獨超強?
深層探討,今日阿拉伯人的「恐怖行為」,美英之侵伊不過是以阿糾紛的延伸。以阿糾紛的長期不得解決,是伊斯蘭世界與美英之間對立的根源,而美英之不顧公平正義,一味偏袒以色列,又出於猶太人在美英兩國操控金融媒體等左右國內政治的利器,以及美英覬覦中東石油的原因。這兩個因素無解,就注定了中東問題的無解。
美國之所以膽敢不顧全球輿論,一意孤行,與後冷戰國際體系的本質有關。今天世人或許會懷念冷戰歲月,因為冷戰時期,由於兩大超強之間的恐怖平衡,國際法及國際維和機制還可以發揮若干作用,小國還可以在夾縫中求生存。但在今天這個單超獨霸的國際體系中,所有的國際法、國際維和機制都被擺在一旁,唯一超強可以為所欲為,肆無忌憚,小國大國都插不上手。
二十一世紀開始,我們就見證了一個這樣脫序脫法的國際局面,實在可悲。更可悲的是我們的政府在這個事件中所採取的立場,竟然是「唯美是遵」,跟在美國背後歌頌戰爭,讚美武力。如果因此遭來恐怖攻擊那真是自討的。如果強者用武解決糾紛有其正當性,他日大陸對台獨用兵豈不比美國對伊用兵更為理直氣壯?◆
社論
美利堅帝國
英美侵伊戰爭
反戰的抗與示威
中共第四代接班
兩岸關係
台灣事情
文化批判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