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宋配、國親合」之後呢?

兼論重建台灣本土愛國主義傳統


「連宋配、國親合」,在強大的民意壓力下終於二月十四日成局,大致底定。宋楚瑜為了「連宋配、國親合」,還在二月十二日發表了《建構台灣未來的願景-當前台灣面臨的問題、反省與展望》的演講。

宋楚瑜在演講一開始就提出了三個問題,一、「連宋純粹是為了打贏阿扁而配嗎?」二、「連宋配就一定能打贏綠營嗎?」三、「連宋配完,也打贏阿扁,然後呢?台灣就會更好嗎?」這三個問題確實是一般選民心中的疑慮。在演講稿中,宋楚瑜精闢的分析和批判了當前台灣經濟、社會、省籍諸問題,也提到了「台灣的核心價值」,但是給人的感覺,還是「維持現狀」,而沒有「未來的願景」,沒有能提出說服國人必須支持「連宋配,國親合」的充份理由。

「願景」涉及價值判斷。認知判斷根據的是事實與邏輯,但價值判斷卻是根據目的,又是屬於主觀的。

今天扁政府上台後,政局動盪、經濟衰退、社會混亂、省籍分化、教育崩盤,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也許有百條、千條,但根本的一條,這些現象都是環繞著「台獨」這個主軸而運轉的。政局動盪莫過於國民意識分裂的政治投射;經濟衰退乃「戒急用忍」對抗大陸經濟崛起的結果;省籍分化是因為有抗戰經驗的外省人難以認同台獨(尤其是皇民化台獨);教育崩盤是為了要以「心靈改革」打造新國家意識。泛藍指責的「政府空轉」,在泛綠看來,又何嘗不是「為台灣打拚」。在演講中,宋楚瑜還抱怨他自己的「省籍不良」,但同是外省人的陳思孟不也是當朝權貴嗎?

雖然,「阿扁執政,全民受苦」,但對泛綠的信仰者而言,為了「台灣主權獨立」,這正是一個應該全民戮力共渡時艱的時刻,也是「台灣共和國」誕生前夕的陣痛,以任何理由暫緩台獨的腳步都是「軟腳蝦」,以任何理由反對台獨政策都是對台灣的背叛。

當然,從理性、現實的觀點來看,宋楚瑜「以空間換取時間,以時間改變空間」的戰略思考是有其見地的,他說:

「我們沒有實力與中共直接軍事對抗,但是可以透過經貿拓展國際生存空間,進入大陸及全球。我們現在,應該在『一中屋頂』的架構下,在國際非政治性組織,如WTO中爭取『兩岸兩席』,再以『三段三通』推動兩岸和平進程,從經濟的交流,進到社會的互動,再步入政治的整合。」

「開放的經濟,不但是台灣的保命符,更是推動和平演變的媒介,這就講到第三個戰略:民主自由。現在台灣的經濟狀況也許只領先大陸三到五年,但政治的民主卻至少領先了二十年。」

從經濟交流、社會互動到政治整合,甚至未來台灣以自由民主真的促成了大陸的「和平演變」,但是,對泛綠的信仰者而言,即使台灣贏得了全中國卻失去了自己,這不是台獨的「和平自殺」嗎?

所以,要「建構台灣未來的願景」,不是宋楚瑜說的「因為台灣不夠大,只能跟著世界潮流走,沒跟上的就一樣被淘汰」,也不是「我們沒有實力與中共直接軍事對抗」,而是要有一套理性而具有真正台灣本土主體性的積極、進取道德論述來取代目前台獨的主流論述。

台獨的價值論述,並不是不可取代和克服的,台獨論述的核心價值絕不是什麼自由民主,也不是什麼台灣本土主體性,而是日本殖民主義「皇民化」的殘遺。

「皇民化」台獨核心價值論述有些什麼?早期被奉為圭臬的王育德著《台灣--苦悶的歷史》就提出:

「日語的使用並非僅止於語言的問題。語言是表情達意的手段、學習量達到某一程度,就會引起質變,還會規定思考方式和世界觀,當然語言背後的文化帶來的優劣對這一點發揮極大的作用,不知這是幸或不幸,台灣人由於日語和日本文化而從封建社會蛻變到現代社會,因此日語似乎可以說給台灣人帶來相當大的質變。當時已經有許多台灣的知識份子,在日本國內和台灣島內,處於跟日本人幾乎無法區別的狀態下,和日本人並肩活躍。前往中國、滿洲和南洋的台灣人,被當地人視為日本人,體味到優越感。」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十日,台獨基本教義派由台灣教授協會領銜提出的《兩國兩制,和平共存--台灣人民對台灣與中國關係的基本主張》中亦論述了--

「日本政治有效統治台灣達半個世紀之久,對台灣的影響至為深遠,它提供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全島性的、有效率的行政系統,對古老的迷信代之以比較現代的教育,切斷與中國的大部份紐帶,生活水準遠高於騷亂的中國,這些因素皆有助於形成台灣人的『國家單位真實感』。此外,舉凡鼓吹國家神道、推行國語運動、更改姓氏運動、志願從軍運動,莫不影響了台灣文化。總之,日本政府企圖把台灣人變成日本人的努力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卻成功地使台灣人變得『不像中國人』。」

目前台獨運動的精神領袖李登輝,二○○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在日本「李登輝之友會」,透過越洋視訊以日語演講《台灣精神與日本精神》中也說:「常被指摘的台灣人的『日本精神』可說是重要的台灣精神之一。……因有這扎根在台灣的『武士道』的『日本精神』,所以台灣才未被戰後中國的大陸文化完全吞沒,也可以說才能抵抗,而因有這個,所以戰後的近代社會也才能確立。」

請問這樣徹底人格殖民化,被日本殖民統治改造成「不像中國人」的人,還是一個健全的人嗎?還是具有主體性的台灣人嗎?我們只能哀矜勿喜,同情他們被日本殖民統治摧殘成心靈殘廢的人了。這些「質變」的殘廢心靈還參與日本侵略成了「體味到優越感」,並在光復後的台灣以殘遺的皇民化「日本精神」武士道反對台灣光復。戰後,日本軍國主義不但以戰犯處刑,並且也被日本的和平憲法所否定,這些殘餘的皇民化軍國主義遺孽的道德正當性又何在?難道復辟日本「皇民化」和軍國主義武士道是我們台灣的願景和未來台灣人民的道路嗎?

中國歷史上也有割據主義的傳統,「成王敗寇」,內戰連年,生靈塗炭,所以,我們一向反內戰,反分裂主義。但我們更反對蹂躪人類的殖民主義和日本軍國主義,尤其是毒害台灣人民心靈的皇民化。

其實日據時期的台灣人,並不是「皇民化」餘孽自辱辱人的論述。即使戰爭末期,厲行皇民化運動,鼓動台灣人改成日本姓氏,結果改姓的台灣人還不到當時台灣人口的百分之三。「那裡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不願作「清國奴」的有尊嚴的台灣人,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終其五十年而反抗不斷。武裝抗日自一八九五年「台灣民主國」,至一九○二年林少貓「後壁林之後」被殲,歷時七年,犧牲慘重。

二○年代,又有非武裝抗日運動崛起,艱苦奮鬥。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後,台灣進入「戰時體制」,又有「潛行運動」的反抗,甚至奔赴祖國戰場,參加祖國抗戰。五十年間,總共犧牲六十五萬人。

據日方《台灣警察沿革志》分析非武裝抗日的台灣社會運動云:「又有一層不可不加以警覺者,即渠等多以中國之觀念為中心而活動,同時依其見解之差異而異其思想與運動之傾向。綜觀幹部之思想言行大致可分為兩派,其一即立腳於對中國之將來寄與多大之希望,以為中國之國情不久必可恢復正常而雄飛世界,自然必可光復台灣,是以此際必須保持民族之特性,涵養實力,以待時機。由此民族意識嚮往中國,開口便是強調中國四千年之文化以激發民族自信心,常有反日之過激言行。另一派則對中國不敢作過分之奢望,置重點於台灣人之獨立生存,假令能復歸祖國懷抱,而又會受今日同樣之苛政則究有何益。因此不務排斥日人,而堅持台灣為台灣人之台灣,專心圖增台灣之利益與幸福。彼輩系因失望於中國紛亂之現狀,而不得不抱此思想,他日中國一旦隆盛,則仍然回復與前者同一見解乃系必然之勢。」

一九四六年,被日本警方視為後者的「台灣派」領袖林獻堂率「台灣光復致敬團」到西安謁黃陵及到南京晉見蔣介石,發表談話謂:「應知台胞在過去五十年中,不斷向日本帝國主義鬥爭,壯烈犧牲,前仆後繼,所為何求,簡言之,為民族主義也。」

所以,把戰後台灣的民主運動當作是「武士道」的「日本精神」和中國文化的對抗,這也是對戰後台灣民主運動的誣蔑。其事實的真相乃是皇民化階級利用了台灣民主運動,欺騙了台灣人民,但被欺騙的人民總有一天會覺醒的。

當年追隨林獻堂、蔣渭水參加「台灣文化協會」,著作《台灣通史》、《台灣語典》的連雅堂先生的長孫連戰,在受李登輝欺騙之後,終於以國民黨主席身份,於今年一月十三日,發表蔣經國逝世十五週年紀念專文《台灣認同的根源與真諦--發揚本土先賢精神重建正港本土意識》中說:

「這個問題就是少數人曾藉權位之便,刻意淡化本土先賢先烈的抗日事跡,反而美化和宣揚過去宰制台灣的日本殖民主義,本質上奴顏卑屈,卻又假冒台灣人的尊嚴。這種矛盾使得社會的民族氣節受到破壞,一些善良的同胞受到誤導,其結果便是台灣內部衝突不斷,人心茫然,無所適從。為此,我認為,正本清源之道,便是建立符合人類正義原則、肯定台灣先烈先賢的本土史觀,以使今後教育文化有所根,政策主張有所本。」

「我們堅信,發揚本土先賢精神、重建正港本土意識,是台灣認同的根源與真諦。我們更認為,任何宣稱釣魚台屬於日本、對慰安婦苦難無動於衷者,根本沒有資格高談『台灣優先』,任何合理化日本殖民主義污蔑本土先賢者,早已遠離了『台灣認同』,遑論對土地的忠誠。我們不忍指責這些人乖戾之本質,也不認為這是沒落殖民主義在台灣的夕陽餘暉,而寧願相信這不過是特定時空環境下的扭曲心理,帶給社會若干人的錯亂與迷失,並將由歷史正義的伸張而迅速地消逝。」

要凝聚共識,團結國民,一個國家或民族不能沒有愛國主義或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或民族主義是長期的歷史經驗累積而來的群體意識。

國民黨遷台後,實施戒嚴,利用國際冷戰結構,在台以反共愛國主義凝集台灣的國民意識,但是,「時代在變,潮流在變」,蔣經國來不及調整反共愛國主義就逝世了。在冷戰結構逐步瓦解後,中共亦逐漸自我完善的合理化,大陸經濟奇跡出現,反共愛國主義不但失去對象,並已完全失去了合理的現實基礎。國民黨遂陷入了愛國的虛無主義,而遭李登輝乘虛而入篡黨奪權。一個為救國救民,恢復中華,收復台灣的中國國民黨,竟在台灣光復四十三年後落入了皇民化「次日本人」的李登輝之手,寧不哀哉。

自解嚴後,台灣民主化,台灣政治的主要矛盾,已從民主問題轉移到兩岸問題(亦即台灣前途問題),是統是獨,是戰是和,擺在台灣人民面前,什麼人也不能掩耳盜鈴,視若無睹。包括宋楚瑜說的「經濟的交流」、「社會的互動」、「政治的整合」也都不能逃避台灣前途問題。

國民黨已經下台了,即使○四年泛藍再贏回政權,但國民黨以威權統治宰制台灣人民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回了。為了要克服皇民化台獨,就必須建立台灣人民主體性的愛國主義,幫助台灣人民恢復台灣歷史的記憶,重建台灣愛國主義傳統,以恢復台灣人民也是中國主人翁的地位,這才能真正「建構台灣未來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