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論台灣人民的歷史機會
兼論台灣人民的歷史機會
四月九日,美軍攻佔巴格達,正如預期的推翻了海珊政權,但人們對中東的和平正陷入新的悲觀之中。雖然,海珊並沒有預期的強烈抵抗,而讓美軍陷入巴格達的巷戰之中,但是,海珊和他的追隨者,及組織龐大訓練精良的「共和衛隊」竟一夕之間消逝在空氣中,這將永遠成為美國和新的伊拉克傀儡政權潛在的威脅,數十萬美國大軍能長期駐守伊拉克嗎?
伊拉克北方有庫德族,庫德族反伊親美,但要求獨立,一旦伊拉克的庫德族獨立,必影響土耳其境內的庫德族發生分離主義運動,土耳其能接受嗎?美國支持庫德族獨立必與土耳其衝突,堅拒庫德族獨立,又如何讓庫德族接受新伊拉克政權的統治?另外,伊拉克還有佔人口多數的什葉教派,什葉教派固然反海珊,但更反對美國統治,且伊朗為什葉教派的回教國,海珊垮台,什葉教派和伊朗一定坐大。小布希是否繼續出兵伊朗,推翻什葉教派政權?
小布希出兵伊拉克的理由是海珊擁有大量毀滅性武器,美軍已經佔領全伊拉克了,「大量毀滅性武器」在哪裡?小布希如何向反對美國出兵伊拉克的聯合國交代,如何向全世界反戰國家和反戰人士交代?即使未來美軍搜出海珊的什麼「毀滅性武器」,但海珊政權都毀滅了,「毀滅性武器」都沒毀滅,這樣的「毀滅性武器」又能毀滅誰呀?事實正好相反,證明了海珊的毀滅就是因為沒有「毀滅性武器」。一些不甘於臣服美國霸權主義的中、小國家,唯一的存活之道,就是要擁有「毀滅性武器」。因此,核武擴散就勢所難免了。
美國出兵伊拉克,歐洲主要的大國法、德、俄都反對,伊拉克是世界第二大產油國,美國侵佔伊拉克,能不與歐洲國家的石油戰略衝突嗎?可以預見,美英與歐陸國家的矛盾也勢必擴大。
總之,美國征服了伊拉克之後,伊拉克不但不可能自由、民主,也不可能得到和平。包括列強國家在中東的石油權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衝突,伊拉克內部的衝突問題,將使得中東成為一個更具爆炸性的地區。正是有霸權主義就不會有世界和平。
「大美和平」真的能成為廿一世紀的國際新秩序嗎?根據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歷史學家保羅.甘迺迪所著《強權的興衰》,他研究五百年來強權的興衰,發現強權興衰的關鍵在於擴張主義,強權須向外擴張吸取資源,又須再向外擴張吸取資源才能鞏固向外吸取資源之後的強權,以至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最後,向外吸取的資源不足以維持強權,強權必趨於衰亡。在他的鉅著中曾預言,蘇聯和美國終必相繼走向衰亡。果然,蘇聯被他不幸而言中,在九一年終於瓦解。接著下來,美國的衰亡將是保羅.甘迺迪理論最後的檢證。
繼蘇聯瓦解後,「大美和平」的戰略目標其實是「拆散中國」,但中國畢竟不是蘇聯,也不是南斯拉夫、阿富汗、伊拉克,在「六四事件」後,不但穩了下來,而且快速成長。在鄧小平「韜光養晦,絕不當頭」指導原則下,中國對全世界實行「和平戰略」。以這次美國侵伊戰爭而言,中國固然不支持美國出兵,但也不帶頭反對,全世界各國幾百萬人上街抗議美國出兵,中國甚至節制其國內人民的反戰示威運動。「凶拳不打笑臉」,中國以「和平戰略」化解了幾次美國的挑釁;例如,南斯拉夫炸館事件、南海撞機事件。
遠東也有好幾處軍事衝突的引爆點,與中國直接有關的有釣魚台列嶼、台灣海峽、南沙群島,但都在中國「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和平戰略」下,把衝突性降到了最低的程度。朝鮮半島的問題,也在金大中的「陽光政策」下,化解了南北韓的衝突,而出現了「南北和」的局勢,以致美國只能以核武問題直接挑釁朝鮮,但新當選的盧武鉉總統又聲稱不支持美國侵略朝鮮的軍事衝突。
從去年十月朝鮮核武危機以來,四月十六日,美國一名官員向外宣稱,美國、朝鮮和中國的高級外交官將於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在北京舉行會談。十七日《紐約時報》引述一位美國官員的話說,「三方會談」之所以能促成,「中國的參與是一個突破點」。同日,《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也有文章說,「三方會談」是「中國最近完成的一件外交大事」。
征伊之後,「大美和平」的戰略目標理應轉向朝鮮,但中東戰後的形勢發展可能很難讓美國抽身。另一方面,朝鮮與伊拉克不同,伊拉克除了周邊的阿拉伯國家外,沒有大國的支持。美國一動朝鮮,對俄國和中國而言,顯然是「項莊舞劍,志在沛公」,美國在中東問題還沒處理消化之前,能和俄、中兩大國翻臉嗎?再者,伊拉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國「懷璧其罪」,朝鮮沒有石油,只有現代化軍隊難以征服的崇山峻嶺。另外,韓國不支持美國對朝鮮動武,難道美國要把盧武鉉一併推翻嗎?何況,五○年代,美國在韓戰中並沒有討到便宜,只留下白宮前面的韓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如今,更失去了韓國的同意,美國願意再打一次韓戰嗎?所以,我們認為美國對朝鮮的挑釁難以成功,而其關鍵乃在於韓國自金大中以來盧武鉉所奉行的「陽光政策」,再加上中國的「和平戰略」。另有消息稱,美國將計劃撤銷駐漢城的美軍指揮總部,其意圖何在,尚有待觀察。
遠東和平最危險的地區還有台灣海峽,台海和平的危機不在於中共的「和平統一、一個兩制」,而在於台灣當局的台獨分離主義運動。在美國消化戰後伊拉克問題之前,直接以台獨挑釁中共發動軍事衝突的可能性,應該也有所降低。但是,台灣當局為了激化島內省籍矛盾以取得○四年總統的勝選,冒險宣佈台灣獨立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不過,我們認為在選舉期間即使台灣領導人宣佈台灣獨立,卻無法取得憲政的合法性。台獨要取得憲政的合法性,只有二個途徑:一是修改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條的領土條款,目前台獨在立法院的席位未能過半,根本通過不了修憲提案,遑論通過修憲提案還得再選舉修憲國大;二是經過全民公投更改國號和重新制憲,但是,公投法在立法院審議就難以通過,何況,即使實行公投,台獨也難以為多數台灣選民接受。因此,台獨基本教義派只能訴諸民粹,而有將在五月十一日舉行的「台灣正名大遊行」。
事物總是不以主觀的意志為轉移,而朝向反方向的發展。我們老早就指出過,台獨有三大不可克服的矛盾而必導致於失敗。一是由「皇民化」所炮製的「台灣民族主義」與中國民族主義的矛盾無法克服。除了外省人和客家人外,台獨還必須要消滅台灣人的歷史才能完成「台灣民族主義」,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都做不到的事,歷史還能提供台獨執政五十年的時間嗎?二是其台獨政治離心與台灣經濟向心的矛盾不能克服,從李登輝的「戒急用忍」到陳水扁的「根留台灣」,用盡一切的手段,枉費心機,兩岸經濟日益密切,大陸已成為台灣最大的投資地區,也成為台灣出口順差最大的來源。其三是台獨「一邊一國」和國際「一個中國」的矛盾不能克服,從李登輝的「向不可能挑戰」,「打破虛假的國際體制」,到扁政府最大的外交成就是讓副總統呂秀蓮到印尼去和媒體記者在機場玩躲迷藏。「一個中國」在國際上仍然不動如山。
政治只能「順天應人」,而不是「向不可能挑戰」,而且違反客觀規律者必為客觀規律所懲罰。從李登輝以來到扁政府,以「皇民化」冒充「本土化」,以「省籍意識」冒充「民族意識」違反台灣人的民族主義,能不造成台灣社會分裂,國家認同異化嗎?以主觀的「戒急用忍」違反兩岸經貿發展的客觀規律,以政治的離心違反經濟的向心,能不造成台灣經濟的衰退嗎?以主觀的「一邊一國」去反逆客觀國際的「一個中國」,能不造成外交上的連連挫敗嗎?
人只能按照客觀規律以主觀的努力來達成主觀願望,故「愚公移山」可也,但「挾泰山以超北海」那是「向不可能挑戰」,非也。所以,扁政府的一切政策施為能不空轉嗎?
在客觀上,台獨不能克服三大矛盾,又不能檢討而改弦易轍,就只有怨天尤人,什麼國際經濟衰退,反對黨不配合而扯後腿之類。但是,這些年來大陸經濟好得很,今年第一季的成長率又達百分之九點九,十三億人不是國際中的國家嗎?在野黨不能反對只能配合,豈不變成當年黃信介所說的「廁所裡的花瓶」?反對黨當然是反對執政黨,反對當然是扯後腿,不扯後腿難道要扯前腿不成?
民進黨執政政局動盪,又怪到國會亂象和立委席次不能過半。根據民主憲政的原則,國會席次不能過半,理應組成聯合內閣,至少要能有當時施明德所建議的國會中的「執政聯盟」,但扁政府堅持少數專政,堅持以主觀意志代替國會的客觀多數,這樣主觀的一意孤行能不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嗎?能不政局動盪、國會亂像嗎?
扁政府無法按照民主憲政來貫徹主觀意志,就只得訴諸民粹法西斯;訴諸專制,從「忠誠條款」到「媒體管理」,哪一條不是違反自由、民主、人權的原則?甚至官員在國會議場作勢要槍斃媒體,扁政府只能一步一步的走向自己的反面。
古云:「否極泰來。」美國侵伊戰爭後,必須消化伊拉克戰後的問題,還要要求中國合作處理朝鮮的核武危機,一時間不致支持台獨向中共挑釁,又逢○四年台灣總統大選。這是台灣人民自求多福的歷史機會。
但這個機會的時間不多,只到美國消化伊拉克戰果之前為限,伊拉克問題擺平之後,「大美和平」的戰略目標必轉向遠東,屆時中國的「和平戰略」和韓國的「陽光政策」就不見得管用了。也許是先向朝鮮動手,中國有感於「唇亡齒寒」必不能坐視,這正是台獨冒險的大好機會,台獨會錯過嗎?一旦真的宣佈台獨而美國繼之承認,中共能不動武嗎?這種大戰的可能性,在台獨繼續執政的情勢下是難以排除的。
四月十八日,泛藍陣營正式宣佈「連宋配」參選○四年總統大選。不是我們有愛於「連宋配」,而是台獨政權必須下台才能一勞永逸的解除台海和平的危機,才能改善兩岸關係,才能振興台灣經濟,長遠言之,才能有未來兩岸的和平統一,才能恢復台灣人民也是中國主人翁的地位,台灣才能有前途,台灣人民才有真正的出頭天。
美國侵伊戰爭後,伊拉克已被征服而非「解放」,所以,中東難以和平,美國需要時間去消化他勝利的果實,但獨吞勝利的果實,將會使美國更孤立於歐洲各國。戰後,美國接著還要處理朝鮮的核武危機,但一時間難以動武。處理朝鮮問題,美國需要中國合作;消化伊拉克的果實,還希望中國不要扯後腿。所以,美國暫時應該不會支持台獨向中共挑釁。○四年的台灣大選就要來到,台灣人民是否能夠像韓國人民一樣選出一個金大中、盧武鉉之類的總統來領導台灣人民,改善兩岸關係、改變台灣的命運,這是台灣人民的機會,也有待台灣人民的努力。◆
社論
國際觀察
侵伊戰爭
中日關係
連宋配
特載
台灣事情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