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歷史看美國的武力干預

魏良才
(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在全球一片的反戰聲中,美國的小布希政府終於還是夥同英國出兵攻打伊拉克。雖然海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獨裁暴君,但是英美兩國此次在既無充份而正當的理由,又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出兵攻打另一個聯合國會員國,無論就情理法來說,皆是一項「名不正,言不順」的粗暴行為。

雖然小布希再三強調的出兵理由是海珊違反聯合國禁令,製造並儲藏具毀滅性的核子及生化武器,但僅憑此一藉口出兵,理由實在牽強。試問今日擁有核子及生化武器的國家又何止伊拉克一國?若與美國或其他任一西方強國相比,伊拉克在這方面的力量真是微不足道。迄今為止,伊拉克除了在與伊朗的戰爭中以及對付北方的庫德人時曾使用過生化毒氣之外,並未對任何其他國家使用過類似手段,更未對英美兩國人民造成任何直接的傷害。若按情理行事,小布希政府應該鍥而不捨的萬里追兇對象是「911」事件的元兇賓拉登。在「911」的自殺恐怖攻擊中,有三千多名無辜的美國民眾遇害。美國在事後雖然推翻了賓拉登的庇護者阿富汗神學士政權,但賓拉登至今仍然逍遙法外。小布希放著正事不幹,卻去找並未與美國正面衝突的海珊麻煩,情理上實在說不過去。

美國攻打伊拉克的另一藉口是海珊對內殘民以逞的高壓統治,因此有必要將其推翻,以拯救伊拉克人民於水火之中。但從國際法的觀點來看,無論海珊對其人民如何殘暴,這仍是屬於伊拉克的「內政」,不是任何其他國家所能置喙的,更遑論以武力干預。我們常說:「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政府」,既然伊拉克人接受海珊的高壓統治三十多年,迄今並無大規模的抗暴起義行動,小布希的「關心」未免撈過了界。小布希的行徑頗像當年美國西部拓邊時期的警長,一槍在手,自認就是正義公理的化身。事實上,今日美國人中存有與小布希同樣的霸道心態者大有人在。他們認為既然美國已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強,就該義無反顧地扮演扶弱鋤強、維護國際秩序的「世界警察」或救火員的角色。此一心態反映在美國對「人權外交」的操弄上,尤為顯著。

我們若仔細探討,不難發現美國人此種好以武力干預他國事務作風的形成由來已久,有其歷史的根源,最早可追溯至「門羅主義」。

一、「門羅主義」的楬櫫與濫用

從十九世紀開始,當年在拉丁美洲擁有最大屬地的殖民帝國西班牙之勢力日衰,在短短五年之間(一八一七~一八二二),幾乎所有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都先後獨立。西班牙本身太弱,無法再以武力恢復這些殖民地,可是當時卻有號稱「神聖同盟」的四個歐洲君主國家(法國、奧地利、俄國、普魯士)表示願意幫助西班牙恢復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勢力,並考慮派遣一支強大的法國軍隊到南美洲從事此一工作。此一訊息使美國政府感到震驚與不安。因此,門羅總統接受了國務卿小亞當斯的建議,在其一八二三年十二月初的國情咨文中加入了美國外交政策的聲明,此即有名的「門羅主義」。

「門羅主義」主要內容有四點:(一)美洲大陸今後將不再是歐洲國家殖民的對象;(二)美洲大陸的政治制度與歐洲的政治制度在基本上是不同的;(三)如果歐洲國家企圖將他們的制度擴展至西半球任何地區,美國將視之為對美國的和平及安全構成威脅;(四)對於新大陸上已有的歐洲國家殖民地,美國不干預,美國不干預歐洲國家的內政,也不參加歐洲的戰爭。

「門羅主義」在剛宣佈時,由於美國國力尚弱,並未引起歐洲列強的重視,直到南北戰爭之後,美國國家統一,國力漸強,它的影響力才愈趨顯著,成為美國外交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據。雖然不少史家皆認為「門羅主義」呈現在外交上強烈的孤立主義色彩,但對拉丁美洲國家而言,它卻是美國以武力干預各國事務的護身符,反映了不折不扣的美國帝國主義。一八九八年美西戰爭爆發,西班牙戰敗,美國完全取代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地位。此後,美國對拉丁美洲各國更是予取予求,稍有不遂,即以武力相向。自一八九八至一九三四,短短三十五年間,美國以武力干預拉丁美洲國家達十二次之多:古巴(一八九八)、波多黎各(一九○○)、巴拿馬(一九○三)、多明尼加(一九○四)、古巴(一九○六)、宏都拉斯(一九○九)、墨西哥(一九一四,一九一六)。其中若干國家更遭美國軍事佔領多年,例如:海地(一九一四~一九三四)、多明尼加(一九一六~一九二四)、尼加拉瓜(一九二二~一九二四,一九二六~一九三三)。

較近的例子是小布希的父親老布希總統,為了推翻對美國極不友善且涉嫌庇護販毒的巴拿馬強人諾瑞加,在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出兵巴拿馬,將諾瑞加捕獲,並送往美國受審服刑。

二、以「門戶開放」為護符,武力干預中國

自從麥金萊總統的國務卿海約翰為了維護美國在中國的商業利益與機會均等,而在一八九九年對列強提出了「門戶開放」說帖後,「門戶開放」便成為美國對華政策的主軸。

一九○○年「義和團」之亂爆發,為了保護美國領館及僑民,麥金萊政府自菲律賓派兵二千五百人,參與八國聯軍進兵中國,這是美國以武力干預中國的開始。

一九二七年,國民革命軍北伐,三月下旬進入南京之部分革命軍受共黨之影響,劫掠外人領館、商店、住宅、學校及醫院,造成外人之傷亡,其中包括美籍金陵大學副校長。美國派遣陸戰隊進駐中國,長達十四年之久。

三、「艾森豪主義」開始武力干預中東

今日所有中東問題的亂源皆可追溯至猶太人的建國以及巴勒斯坦阿拉伯權利之遭受剝奪。一九四七年,聯合國將原由英國人托管之巴勒斯坦地區劃分給猶太人及阿拉伯人建國,而原居巴勒斯坦地區的數百萬阿拉伯人反而成為四處流浪的難民。一九四八年,以色列正式建國,英國勢力逐漸退出中東西區。在美國國內勢力龐大之猶太人團體的遊說及施壓下,自杜魯門開始的歷任美國總統大致皆支持以色列,美國逐漸陷入中東事務泥淖。

在冷戰期間,為遏阻共產主義在中東地區的蔓延,美國國會在一九五七年通過法案,授權艾森豪總統對任何遭受共黨威脅的中東國家提供軍、經援助,包括使用美軍;此即有名的「艾森豪主義」。一九五八年五月,黎巴嫩發生武裝叛亂,美國應黎國總統之請,引用「艾森豪主義」,派遣陸戰隊登陸黎巴嫩。美國此一武力干預行動卻在伊拉克引起反彈。七月中,伊拉克親納瑟的狂熱份子發動政變,殺害國王及王儲。此後二十年間,美國在中東地區以及以阿問題上,大致皆是支持以色列,而與蘇聯、第三世界以及阿拉伯國家對立。及至一九八○年代冷戰結束後,美國的中東政策以及對以阿雙方的態度逐漸有所調整,開始同情巴勒斯坦人的建國訴求,並適度規阻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高壓措施。

平心而論,在過去二十年間,美國的中東政策是對回教及阿拉伯人的同情超過對以色列的支持。可惜,美國始終未能獲得阿拉伯國家及回教徒善意的回應。長期支持以色列固然是阿拉伯人敵視美國的主因,但不少阿拉伯國家的領導者同時藉「仇美」來轉移其國內在經濟及社會方面諸多問題的焦點,使民眾不滿的情緒得以宣洩。今日的阿拉伯世界大概是除非洲以外最落後的地區。雖挾石油之富,但其領導階層不是頑固保守(如沙烏地阿拉伯王室),就是獨裁急進(如利比亞的格達費以及伊拉克的海珊),皆妨礙國家的發展與進步。

不論這場戰爭結果如何,美伊雙方皆必須付出慘重的代價。海珊及其徒黨固然死不足惜,但無數的伊拉克百姓卻慘遭戰火蹂躪,喪失生命或流離失所。同樣的,美國人打這場師出無名的不義之戰,除了犧牲不少美軍生命,花費數百億的軍費之外,更賠進了美國的國際形象。這就是美國人經常想扮演「世界警察」或救火員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大半生皆在美國度過的已故著名華裔美國人類學家許烺光院士在其經典之作《中國人與美國人》一書中對於美國在外交上所遭遇的困境,有一針見血的批評:

個人的權威,最重要的因素是在別人自動尊敬下形成,若是必須手持巨棒或大把鈔票以強迫別人的尊敬,則個人的權威就不存在。國與國之間的地位權威和個人情況是完全一樣的;可惜美國人至今尚不瞭解這一層道理。

過去的弱小民族一反常態,態度強硬,對於一切小惠已不再領情……美國已往隨心所欲採取任意方式的援助,現在也失去了主動權。今日美國必須到起火的地方去救火,但出乎美國意料之外的是,起火點到處皆有,頗有防不勝防之感。

包括小布希在內的美國領導階層,實應三復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