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英為首的西方國家眼中,回教世界是一手持可蘭經、一手持劍的宗教狂熱集體;伊斯蘭教被蒙上神秘而且有血腥味的頭紗,基本教義派與恐怖行動劃上等號。阿拉伯統一運動與西方國家掌控油源的爭奪,新的十字軍東征結局變成回教世界殘破。巴格達圍城戰雖然將近尾聲,但回教聖戰之火卻不可能就此熄滅。美國大兵朝記者集中的旅店開火,國際媒體嘩然,巴格達暴民肆虐,兩河流域古文化殘破,全球暴發新的反美示威,國際反霸權的聖戰也可能就此展開;同時戰後伊拉克重建爭議,聯合國能否抵擋美國單邊獨斷獨行的氣焰,又是另一場難打的聖戰;原本不睦的法、德、義是否基於維護地區利益而與俄羅斯進一步走近,歐盟與美國的關係的變化,都是美國在伊拉克戰後,必須解決的棘手難題;更令人遺憾的是,台灣竟然也在這次伊拉克風暴中打了一次敗仗。
從現實主義學派的觀點,雖然國際政治總是服從強權遊戲,公理或正義經常擋不住槍炮;但軍事的勝利並不代表問題最終的解決;仇恨的積累,用槍桿子帶來的和平經常是短暫的。美英攻打伊拉克迄今尚未找到像樣的化學武器蹤跡,等到戰事終了,美國人信誓旦旦的化武仍然沒有下落,在戰火圈外的國際輿論如何看待這場戰事?開戰迄今,伊拉克平民傷亡慘重,家園殘破;盟軍、記者都成為美國大兵掃射的對象。當布希總統考慮修法讓二萬多名尚未取得美國公民的兵士取得綠卡時,不禁令人無言,這麼多無辜的生命的犧牲所為何來?尤其在美軍進入巴格達城後,整個巴城淪入無政府狀態,巴格達民眾走上街頭示威,這與美國戰前號稱的要自由解放伊拉克,形成強烈的反諷。更令國際難以接受的是,英美軍隊對重要文物的保護,美佔領軍完全不設防,如同對異文化的歧視,無視兩河流域古文明是回教與基督教的共同發源地。令人不禁聯想到,美、英兩國對聯合國保護文化公約迄今尚未簽署。相對於海珊在發動科威特或對伊朗戰事時,刻意朝拜清真寺以收服回教世界民眾支持的手法,美國大兵這種輕賤回教文物的態度,怎能在回教世界站穩腳步?
相對於CNN傳送給全球美國觀點的戰線新聞,半島電視台、伊朗電台、路透社等記者的報導,讓外界能更平衡的瞭解巴格達城的遭遇。尤其在美軍炮擊記者集中的飯店造成傷亡後,巴格達戰事也成為國際媒體獨立於美國視野的對抗。從歐陸、亞洲到中美洲、非洲,各地再度點燃新一波反美示威,而且比美國進攻阿富汗時更強烈。如果美國不顧國際輿論與聯合國的壓力,由美國人進入伊拉克政府主導重建,或者再度使用兩手策略,讓伊拉克從此陷入南北對抗,甚至不同種族與教派陷入黎巴嫩式的長期內戰,如此將使美國所謂解放伊拉克的正當性更無法成立。如果事實證明伊拉克境內確實沒有化武或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美國卻在巴格達戰事中使用炸彈之母這種更恐怖、更具人員傷害性的武器,這樣公然牴觸聯合國憲章的行為,各國如何在美國人定義下的國際秩序與國際正義中,說服自己不是向霸權低頭?
在接連阿富汗戰事與伊拉克反海珊戰事結束後,伊斯蘭基本教義派的元氣大傷,國際反恐的行動,製造大規模傷亡的恐怖行動成功機會大減,但小規模、個別的事件仍難根絕。阿拉伯國家雖然在這兩次戰事中都袖手旁觀,但物傷其類,敘利亞、伊朗與其他阿拉伯國家各行其是的作風,有可能在伊拉克戰事後,促成回教國家間的對話增強,甚至同為回教子民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世仇的化解,也可能因西方勢力的咄咄逼人,而有了合作的機會。阿拉伯國家間合作組織,比如阿聯的作用能否進一步拉抬,成為阿拉伯國家必須思考的自強之道。但如果巴勒斯坦問題進一步惡化,阿拉伯國家中親西方的政治勢力,會受到伊斯蘭教界的仇視與孤立,西方與伊斯蘭世界的對話勢必增加更多的猜疑與敵視。
美國著名學者布裡新斯基在他的著作《大棋盤》中一再告誡美國,後泠戰時代在全球化的戰略佈局中,美國務必與伊斯蘭國家取得更好的關係,從對立走向合作與緩和;必須與中亞與中東國家進行更多的對話、促進不同文化間的瞭解。但911事件爆發後,美國政界新保守勢力抬頭,對回教世界儼然在打一場新的十字軍東征,要不接受、要不征服;朝向另一位政治學大師杭亭頓所預言的西方文明與回教文明的熱戰。美國在這場自導自演的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聖戰中,能否取得勝利?相當程度取決於美國能否向世人證明她的行動真的如她所宣示的,是無私的、是為全球大局的善意構思所必須採取的行動。如果美國與聯合國的關係及法、德等歐盟大國的關係不能迅速修復,美、法間形成新的矛盾,則美國今後必定得承受來自國際輿論、官方與民間更多反霸運動的壓力,美國主義乃至美式文化的光環就難保不會受損。
反觀台灣內部,美伊開打,台灣朝野也沒閒著。扁政府挺美的發言,被在野黨猛批是抱美國人大腿;泛綠陣營向美國人告狀,指在野泛藍軍處處阻擾對美軍購、反對美國對伊動武,逼得美國透過駐台機構對泛藍高層及泛藍立委表示關切。這場戰事不論怎麼收尾,台灣卻打了一場挺美或反美的內戰,而且是一場雙方都是輸家的戰爭。
隨著戰事演變,伊拉克民眾傷亡激增,全球反戰風潮更為熾熱。做為國際社會一份子,台灣與這場戰爭能扯上關係的就是反恐與反戰;而且兩者並不互斥。台灣在國際的發聲,自然應考量符合國家最大利益的角度;然而由於扁政府操之過急,使朝野上演了一場沒有必要的反恐或反美的戰爭。政府基於台海現實,固然可以表達對美反恐行動的支持,甚至當對伊動武使美國在亞洲受到東盟國家非議時,發表些支持的談話也無可厚非;但是相關官員的發言卻因政治操作,變成扁政府拚外交、拚兩岸的重要環節,使外交的談話反而具有過於濃厚的表態色彩,泛藍陣營認為政府高層的話談已經變成選舉語言,並且與統獨矛盾結合起來,因而引發泛藍立委的圍剿。
這場台灣版的伊拉克戰火不僅在國內上演,甚至各循管道向華府各自告狀。由於總統大選將至,朝野明爭暗鬥,陳總統希望在訪問中南美友邦時再度過境美國紐約,甚至希望訪問華府,泛藍陣營則認為這將造成扁政府立場軟弱,無法拒絕美國要求台灣增加一千多億飛彈的軍購;而民進黨則對美方表示泛藍軍處處作梗,具有親大陸傾向者越來越多,甚至對連戰計劃訪美,也進行反宣傳,阻擾連戰與美方高層的會晤機會。朝野雙方相互告狀、互扯後腿,彷彿美國人才是台灣真正的大當家。
打從政黨輪替後,泛藍、泛綠立委各自組團前往華府遊說,但彼此立場南轅北轍,從僑團一路打到美國國會。朝野不僅相互牽制、甚至相互抵銷。泛藍批評扁政府造成僑界分裂,使美方對台灣處境產生誤解;扁政府不該在財政困窘下,一味討好華府,不能向美方充分解釋我國無法增加軍購的處境。但泛綠立委則以立法院上會期部份泛藍立委反對採購紀德艦為例,利用訪美機會,多次向美方表示,泛藍軍已非美國盟友。這幾天泛藍立委批評外交部乃至國安高層官員支持美國進兵伊拉克的談話失當,幾經轉述,變成泛藍陣營反美。藍綠兩陣營從國內打到華府,其中究竟是基於國家利益或黨派之爭,連國人都搞不清楚,美國人當然是一頭霧水。
此次美英對伊動武,國人真正必須提防的是,即使英美獲勝,但不論是重建伊拉克或者美國欲重新修補與聯合國主要大國的關係,中國的作用力可能加重。甚至,一旦美國深陷伊拉克,外加北韓威脅,使得中共對美國的拉力增大時;我方如何確保自己的利益不致淪為華府與北京交換的籌碼。尤其在中共領導人換屆,在未來美、中新一輪領導人會晤中,布希總統必須以穩定亞太區域與修補大國關係為優先,這可能使胡錦濤的戰略位置相對有利。從而朝野應對美伊戰後對我整體經濟、安全乃至兩岸關係,進行通盤評估,預為因應;而不是對尚未展開的二○○四年總統選舉大對決,急於援引美援的加入。
實則,台灣必須恰如其分的評估在美國國家利益光譜中,我方有多少份量?處在何種地位?才不致表錯情、做過頭。不論是泛藍或泛綠,推動黨主席訪美造勢對國人還能有多少效應?在國內經濟利空當頭而兩岸關係僵持不明的困境下,什麼才是當前台灣最大的國家利益,朝野真得還需要辯論嗎?
(★作者為國民黨政策協調部主任、國家政策基金會特約研究員)◆
社論
國際觀察
侵伊戰爭
中日關係
連宋配
特載
台灣事情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