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親合作與泛藍整合

周陽山
(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連戰、宋楚瑜兩位先生合作選總統的決定業已落實,國民黨與親民黨間合作的態勢亦已形成,許多人都在問:泛藍各黨(包括新黨)之間將如何整合?是否將會重新合併,變成一個嶄新的國民黨?更有人以民國初年從國民黨到中華革命黨,再整合為中國國民黨的先例,預言泛藍的整合勢在必成,而且是指日可待。這到底是順水推舟,水到渠成?

還是單純的主觀的期待,甚至只不過是一種期待的想法(Wishful thinking)呢?茲將就選民結構與政治現實作一綜合分析。

從選民結構的角度觀之,國民黨、親民黨與新黨之間確實有高度的同質性與重疊性。尤其在李登輝離開國民黨後,三黨之間的分歧因素大幅度化解,但是卻未「歸零」。換言之,「後李登輝時代」的泛藍軍政黨之間,還有許多仍待努力磨合的現實因素存在。

其中主要關鍵有三:

(一)國、親、新三黨的領導階層之間,的確有不易化解的心結存在。尤其是在李登輝時代,曾為李效犬馬之勞的政治人物,目前仍多留在檯面之上。不論其現在是否真正的反對台獨,或反對以省籍為主要考量因素的族群性民族主義(ethnicnationalism)與民族主義(populism);但是他們當年曾為李登輝效命,甚至不顧道德原則與人性尊嚴的一些乖離作法,畢竟仍然長停在國人記憶之中。因之,這些歷史的見證與人格的違失,絕不可能僅僅因為「去李登輝化」而消失殆盡。這就如同當年推動「大和解」的一些民進黨領導人,絕不因為他們的善意與寬容,而為民進黨台獨基本教義派所接納,讓阻礙因素一筆勾銷,最後則是慘遭無情的淘汰。同樣的,在李登輝時代曲承李意的一些泛藍軍政治人物,恐怕也很難完全擺脫歷史的弔詭與現實的質疑,將過去的點點滴滴歸為「今是而昨非」。儘管在「泛藍軍」一致團結對外的口號之下,許多人都已明智的盡量要「忘記過去」。但在關鍵的決策時刻,政治人物的誠信與人格問題,還是可能會成為進一步合作時的考量因素,甚至形成一定的阻力。

(二)國、親、新三黨的群眾基礎,儘管同質性甚高,但畢竟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簡而言之,國民黨的支持者本土性與草根性最高,對於公職人員的地方服務與經濟實力,最為看重。親民黨的選民則兼顧政治人物的專業性、清廉度與經濟實力,可說是「形象」與「禮數」兩者兼俱。至於新黨的選民則是自主性最高,痛恨黑金,只顧理念、形象與原則,而不考慮其經濟實力與地方服務。這三種對「黑金」、「禮數」與「選民服務」看法迥異的選民,若要真的合在一起,恐怕難免會產生許多磨擦與火花。當年許多新黨支持者熱情的參與宋楚瑜選總統的「宋友會」,引起許多紛擾的不愉快經驗,恐怕至今仍讓人有記憶猶新的感慨。這也充份的說明,如果泛藍三黨真要走上整並之路,則在政黨組織工作與群眾動員任務上,恐怕還需摸著石頭過河,有很長的路要摸索。

(三)國、親、新三黨有著共同的理念與意識型態背景,包括:認同三民主義、中山思想,反對台獨,反對李登輝的媚日賣國路線,支持全中國的民主、自由、統一,並批判民進黨的慘綠執政經驗。但是,除了這些共通點之外,三黨之間卻缺乏一整套的執政方案,包括政綱、政策與治國藍圖等,甚至連「影子內閣」的可能名單,目前也還缺乏共識。無怪乎,綠色陣營會提出反擊:一個「中心」謂之「忠」,而今國親這兩個中心,是否會變成「患」呢?而如何能從「二個中心」變成「一個中心」?光是人事的整合,是絕不夠的,而且其中還充斥著權力運作與利益糾葛等不確定因素。唯一長治久安之道,就是透過理念與政策的爬梳,進行全面的整合,並透過各黨的政策中心與各級議會黨團(包括立法院與各級議會),進行細部的整合與操作,再透過文宣、訓練與組織動員等機制,全面予以落實。如果這樣的基本工夫不能完成的話,則三黨的整合恐怕只是「朋黨之合」,而非「理念契合與道義之交」;果如是,則國、親兩黨在高雄市議會議長選舉中慘敗的經驗,就很難不再成為覆轍了。

總之,國、親、新三黨的整合目前已是大勢所趨,但究竟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還是「百川匯總,蔚為巨流」?這就看三黨領導人與操盤者的智慧、氣魄與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