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第三屆立法會選舉談香港政制改革

紀欣(律師.法學博士、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


一、前 言

9月12日香港特區第三屆立法會選舉中,原先被看好的泛民主派在直選席次中只拿下18席,加上功能組別席次,共獲25席,其中民主黨因僅獲9席,淪為立法會第三大黨。一向被認定為親中派的民建聯及支持特區政府的自由黨,分別奪得12席及10席,成為立法會的第一及第二大黨,加上其他非民主派當選人,共佔35席。香港第三屆立法會就此形成35對25的局面。

此次立法會選舉是香港歷經兩次七一大遊行、中國人大常委會釋法及否決香港於2007及2008年展開全面普選後的第一次選舉,因此受到國際高度的重視。它被視為「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綜合檢驗,也將對香港未來的政制改革有重大影響。台灣朝野長期污衊香港的「一國兩制」是「矮化、地方化、邊緣化」的代名詞,還有官員及學者形容香港政治是「鳥籠政治」,他們當然希望能藉著泛民主派大勝,向台灣民眾喊話:港人以選票唾棄「一國兩制」,不料結果出其預料之外,只好另有一番解讀。

二、立法會選舉與政制發展

香港立法會選舉結果揭曉後,各大媒體紛紛出號外,港股亦開高走高,與四年前的景象完全不一樣。投開票過程因投票人數比預期多產生了一些小瑕疵,但整體而言,此次選舉展現出的公平競爭、理性和平,讓世人留下深刻映像,其結果亦顯示港人追求穩定發展、理性務實。除了港人的自我肯定,中國官方及學者亦稱讚它是「香港歷史上最民主的選舉」,「一場成功的選舉」,但香港特區政府真的能就此高枕無憂了嗎?以下筆者將由此次選舉結果,探討香港未來的政制改革方向。

(一)投票率創新高

這次香港立法會選舉60席,30席采地區直選產生,直選名額比上屆多5席;另外30席由金融保險界、律師等功能組別選舉產生。由於直選名額增加,共有162人參選,選戰空前激烈,而投票率亦創新高。直選合格登記的320多萬選民中,總計超過178萬人投票,投票率為5.63%;高於2000年的43.5%及1998年的53.6%,功能組別亦有近13.5萬選民投票,投票率為70.14%。兩方面的投票人數和投票率,都創下香港選舉史上新高。

投票率增高,反映出港人的政治參與度升高,對民主選舉制度的支持,有利於香港政治的發展,但也有香港及大陸學者認為高投票率並不代表香港全面普選時機已經成熟。例如北京大學法律系教授簫蔚雲表示,基本法明定香港最終會實施普選,但何時普選,還是要根據香港的客觀環境,並采循序漸進的原則。中國人民大學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張新同認為,按照現在情況發展下去,香港實行雙普選可能比預期要來得快一些,但欲速則不達,民主進程要腳踏實地向前發展,而不應為普選定下時間表(見《聯合報》2004/09/14)。

(二)運用配票技巧

這次選舉各黨各派都充分發揮了組織動員及配票技巧,因此有人稱此次選舉是「香港選舉台灣化」。握有香港最大工會工聯會鐵票的民建聯,組織動員作業十分細密,配票又很成功,該黨直選得票率只有25.7%,卻取得30席次中的9個席位,議席超過得票率。泛民主派的得票率占總投票率6成,取得18個直選議席,所得席位與得票比例相當,只是配票精準度不及民建聯,這也成為各界評論泛民主派席次不如預期的關鍵因素。

其實民主黨曾於1995年特別組團來台灣,觀摩各黨在立委選戰中的配票技巧,民主黨前主席李柱銘等人又與美國政府來往過密,多少也從美國人學到一招半式了吧!只是配票精準需要所有成員有團隊及犧牲精神,李柱銘在選前拚命告急,結果高票當選,同一選區民主派的候選人卻以800票落敗,這能怪誰呢?再說,泛民主派內部不團結,未能以協調方式推出參選人,民主黨候選人又相繼發生何偉途嫖妓、塗謹申涉嫌詐騙公帑等醜聞,降低了民眾對泛民主派的整體支持度。除此,港人雖期望香港更民主,但對於民協主席馮檢基聲稱「民主派如能取得過半數議席,就有可能『癱瘓政府運作」,多半感到擔心及不信任。全國人大常委曾憲梓就認為,選舉結果印證港人厭倦泛民主派的所做所為,用選票告訴他們:「不要為反對而反對,也不要逢董必反、逢中必反!」(見《文匯報》2004/09/13)。

(三)立法會生態及特區政府施政

選舉結果使特區政府鬆了一口氣,但幾位強硬的異議人士,像以群眾運動起家的「長毛」梁國雄,曾經猛批時政的電台名嘴「大班」鄭經翰,以及「45條關注組」的四名律師等都首度當選,這不但將對香港立法會的議事文化造成衝擊,恐怕也意味立法會將爭議不斷。面對35對25的兩大陣營,特區政府雖能維持行政主導,但仍將遭受一定壓力,要想順利推行政策,恐怕必須設法爭取走中間路線之獨立議員的支持。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主任李彭廣表示,泛民主派的25席形成了一個平台,讓其他議員有機會扮演「關鍵票小組」角色,而政府議案是否得以通過,便全得靠此「關鍵票小組」,如政府為了「箍票」,難免需要與「關鍵票小組」討價還價,甚至不斷做出妥協(見《聯合報》2004/09/14)。

未來四年,特區政府要想不受議員無理挾持,順利推動政策,就得在平日與議員做好溝通,盡量爭取不同立場議員對政府的支持,並在各個議案上多下工夫,設法以理服人。除此,特區政府應直接尋求、爭取香港民眾的支持,畢竟民意代表選票,任何議員也不敢違反民意。

(四)普選是香港政制改革重點

第三屆立法會成員的意見,將對香港政制改革的方向產生一定的影響。大選揭曉後,董建華即分批約見當選立法會議員。第一批被約見的民建聯候任議員向特首提出10項建議,包括將2007年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人數由800人增至1,600人,2008年立法會產生辦法應將功能組別和地區直選議席各增加5席,一共增至70席;特首應設立熱線,廣泛聽取民意;深化CEPA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等。民建聯也認為,特區政府應消除公眾對23條立法及有關法案的疑慮,在廣泛諮詢得到市民的支持下完成立法(見《文匯報》2004/09/14)。自由黨9月14日表示,新一屆立法會成立後,特區政府可以基本法第23條有關國家安全條例草案修訂版,以白紙草案形式諮詢公眾。對此建議,董建華已回應,現階段政府沒有計畫、也不會重新展開立法程序,目前最重要的是全力推動經濟繼續復甦,和為2007年的行政長官和2008年選舉作好安排(見《中央社》2004/09/15)。

看來香港政制改革的焦點,主要在於特首及立法會的雙普選。不少港人在泛民主派的宣揚下,相信全面普選就是民主、自由的象徵及「港人治港」的落實,其實選舉只是民主制度的一個方式,它既不能與民主劃等號,也不保證能帶給人民更民主、更自由、更有人權的生活。但基本法既言明香港至終將全面普選,又有民意支持,特區政府及立法會就應對此議題詳加研議,為全面普選預作準備,並加強港人之民主素養。

三、「台灣經驗」可作香港前車之鑒

台灣對此次選舉極為重視。媒體在選前即大幅報導北京當局小動作不斷,利用抹黑及抹黃民主派的候選人影響選情,「港澳之友協會」秘書長張五嶽更為文表示,民主黨候選人何偉途在東莞嫖妓被查獲,獲判六個月的收容教育,處罰之重「舉世罕見」(見《中國時報》204/08/24)。各大報在選前均猜測民主派會佔優勢,至少席次會較前大幅增加。選舉當天,《中國時報》還刊登北京特派員專文,直指「泛民主派已取得此次選舉的優勢」,「隨著香港民意對民主要求不斷提升,『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樣板作用將逐漸消失。未來中共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政策上,會有所鬆動與變革。」(見《中國時報》2004/09/12)。

為觀察選舉及收集資料,民進黨中央黨部及歐亞基金會學者均組織了觀選團,陸委會及傳媒亦派代表赴港。

(一)台灣的反應

選舉結果出籠後,台灣官方難掩失望之情,隨即將民主派的落敗歸罪於香港的選舉制度,及民主派配票技術不如親中派精準。張五嶽表示,香港不少民眾擔心,北京在投入龐大資源下,必定不能忍受民主派大勝,港人為了怕激怒北京,才將票投給親中派,而且,梁國雄與鄭經翰高票當選,已凸顯出香港民眾對民主的強烈追求(見《工商時報》2004/09/14)。陸委會主委吳釗燮及副主委邱太三則表示,此次選舉可說是香港民主化的起步,離真正民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強調,若港人有須要借鏡之處,台灣樂於提供協助(見《台灣日報》204/09/14)。

主流媒體亦紛紛評論選舉結果。在所有評論中,比較值得重視的是《聯合報》及《中國時報》的社論。《聯合報》的社論形容「這場選舉已然被塑造成北京所代表的『一國』與香港民主派所堅持的『兩制』之間的拔河」,雖然前者強調的「民族」暫時稀釋了後者企圖推進的「民主」浪潮,但是「一國兩制」畢竟只是過渡的手段,中國能多一點「香港化」,而不是把香港推向更「中國化」;中國才能更契合地與世界接軌,也能更理性地處理台海兩岸的問題。「中共必須以民主的方式保全香港,最後亦必須以民主的方式保全中國。『一國一制』應是歷史的指向,這『一制』將是民主,不會是別的東西!」(見《聯合報》社論2004/09/14)。 《中國時報》社論先大肆批評香港功能組議席的設計,類似台灣過去的職業團體代表是陋規,對黨外及民進黨不利,但民進黨還是執政了,使「過去不公平設計俱成歷史陳跡」,因此香港人也不會等太久。它接著話鋒一轉,指出民建聯及自由黨成為第一及第二大黨,反而有助香港走向全面普選,因為「當北京當局發現他們藉由這樣的選舉遊戲規則也可以獲得勝選之後,或許對選舉乃至議會體制的改革,會傾向作更進一步的放鬆」。社論最後鐵嘴直斷:「依台灣經驗至少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只要選舉一直辦下去,民主開放的步伐是只會越邁越大的。」(見《中國時報》社論2004/09/15)

(二)評台灣觀點

《中國時報》的社論與官員、御用學者及其他媒體的評論均表現出台灣夜郎自大、不知羞恥的一面。台灣選舉是辦了幾十年,但哪一次不是黑金充斥、暴力事件頻傳、買票傳聞不斷?加上競選經費一次比一次高,造成只有有錢人或號稱「有實力者」才有資格被政黨提名,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問政品質日益低落,怎敢教訓香港「只要選舉一直辦下去,民主開放的步伐是只會越邁越大的」?為了競選連任,台灣哪一個民意代表不是只顧作秀、官商勾結,為自己累積下次競選經費?這樣的台灣選舉,有什麼值得港人「借鏡之處」?另外,台灣政客習於以抹黑對手、製造對立、顛倒是非來贏取選票,結果搞得家人反目成仇、社會矛盾橫生,尤其台灣今年總統大選才剛出了個世界級的大笑話,選舉訴訟至今未了,槍擊事件真相不明,憑什麼「協助」港人追求民主?如果香港學了台灣政治人物為求當選,不顧一切廉恥的「台灣經驗」,那還真是港人厄運的開始!但如香港能以「台灣經驗」作為前車之鑒,倒也可從中學到一些教訓!

《聯合報》的社論表現出台灣另一種自以為是的心態。首先,民主可以被標榜,但不可以變成無限上綱,尤其不該拿美式民主制度作為檢驗民主的唯一標準。今年總統大選後,《聯合報》社論才一篇接一篇地批判了台灣的民主制度,怎麼一碰到香港問題,就沾沾自喜起來呢?其次,民族與民主並不衝突,沒有民族,何來國家?沒有國家,何來民主?硬生生地把「一國」及「兩制」分開來,或刻意製造兩者之間的矛盾,只能凸顯台灣對「一國兩制」政策不求甚解或故意欺瞞、誤導民眾。再者,該社論顯然想推銷「一國良制」的主張,只是該主張原本就是台灣美化自己、拒絕統一的藉口,現在連民進黨當局都放棄了,《聯合報》又何必再強詞奪理呢?最後,香港回歸中國七年多來,中國凡事依據香港基本法規定行事,這是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表現,絕不意味著香港不是中國的一部分,或香港人不是中國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因地大、交通不便有地域觀念,但從來沒有一個中國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在台灣的中國人雖保持了所有中國的傳統文化習俗,卻有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數典忘祖至此,就請不要在港人面前丟人現眼了吧!台灣若真想瞭解香港問題,就必須先承認並接受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香港人是中國人,並用此標準檢驗「一國兩制」實踐成績。

四、香港應慎防外國勢力擴大介入

(一)國際的反應

西方媒體在選前甚至投票當天都預測泛民主派會取得勝利,開票結果揭曉後,各大媒體紛紛表示民主派人士遭遇挫敗,是因北京在選前透過一連串的宣傳活動,成功拉抬了親中派候選人的行情。《紐約時報》指出,香港經濟最近幾星期來表現強勁,民主黨又數度傳出醜聞。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 報導指出,北京採取的「多給紅蘿蔔、少揮大棒」,及「多正面鼓勵,不批判對手」的策略奏效了。當然各媒體對於走激進抗爭路線的長毛進入立法會均做了大幅度報導,並預測今後香港立法會議事生態將生變。《華盛頓郵報》又指出,泛民主派未取得過半數席次,日後恐難藉以向北京施壓、要求公開對話討論政改進程。(見《中國時報》2004/09/14)。

有關各國官方的反應,英國外交部於9日14日發表聲明,歡迎香港立法會選舉順利進行。聲明中指出,投票日出現的一些技術問題,香港特區政府及選舉管理委員會已表明將會調查,既然所有候選人都得到公平對待,沒有理由質疑選舉的合法性(見「中央社」2004/09/15)。美國眾議院9月13日則在考克斯等少數反華議員鼓動下,通過「支持香港自由」決議案,指責中國人大常委會不該是香港民主改革的最終仲裁人。特區政府對「支持香港自由」決議案立即嚴加批判:「該決議案選擇在香港剛剛成功完成第三屆立法會選舉的時機發表,其用心昭然若揭」;美國為香港第二大貿易夥伴,在香港工作的美國人超過五萬人,設立的美國公司超過1000家,而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從1979年的不足25億美元,發展到今天的100多億美元,中美兩國都從中獲得巨大利益;美國眾議院一再干預香港事務,「不符合美國在香港的投資利益,是既損人又不利己的行為」(見「香港特區政府網站」)。香港《文匯報》更在評論中直指「香港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不是美國的第51個州,香港特區事務完全是中國內政,美國眾議院決議案對人大常委會的無理指責,毫無建設性可言」(見《文匯報》論壇2004/09/14)。

(二)評「支持香港自由」決議案

美國眾議員如稍微研究一下香港基本法,就應該知道該法第158條明文規定中國人大常委會有權解釋基本法,並依香港社會狀況決定特首和立法會的產生辦法。今年4月的釋法及普選決定完全合憲、合法、合理、合情(見紀欣《一國兩制在台灣增訂本》增訂章一),美國當時也僅表示「關切」、「遺憾」,為何事隔五個月後眾議院會做此決議,令人玩味。難道是因此次泛民主派未過半,無法「癱瘓立法會」,美國怕香港的反中勢力大勢已去,才放此馬後炮?還是美國想預留伏筆,為進一步操控香港選舉,建立輿論及法律依據?或許美國後悔聽信了民主黨的估計,或自己誤判形勢,以為泛民主派此次會大贏,而未採取強力措施介入選舉。若果真如此,美國今後大概會對泛民主派提供更大資源,或針對第三屆立法會展開分化工作,亦不排除在下次選舉中介入更深。

美國希望香港愈亂愈好,當然是想以香港問題牽制中國之和平崛起,以維持其在西太平洋的戰略位置,又可讓台灣繼續反對「一國兩制」。只是美國扮演世界警察,公然介入他國內政的霸道作風已引起世人公憤,此次又在完全無理由的情況下干預香港事務,是可忍也,孰不可忍!所幸中國已明快地提出強烈抗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孔泉先透露,美國助理國務卿凱利9月14日到訪時,中方要求美國「停止藉香港問題干涉中國內政」(見《文匯報》200409/14)。中國外交部亦於9月17日公開指責「支持香港自由」決議案是「插手香港事務,干預中國內政,既損害中美關係,也將損害美國自身的利益。」(見「新華網」2004/09/18)。 中國的態度已很清楚,美國若不想與中國翻臉,就必須學習尊重香港的事務由港人根據《基本法》自行處理,並立即停止利用香港問題干涉中國內政。當然,香港民主派人士的態度亦很重要,沒有他們的內應及幫腔,美國不可能在香港進行有效的分化工作,亦不可能有機可趁,在香港製造混亂及事端。

五、結 語

香港此次立法會的選舉結果,雖然暫時解除了董建華的施政危機,但並不代表特區政府從此可高枕無憂。今後四年,特區政府必須學習與立法會不同立場的議員協調溝通,確保施政平順,香港得以穩定、繁榮。民建聯及自由黨雖然成為立法會第一、第二大黨,但泛民主派在直選中取得六成的票,也代表超過半數港人認為有必要全面普選,進一步落實「港人治港」政策。因此,特區政府及中國人大常委會應仔細觀察香港社會,並先行研議各種可行方案,凝聚港人共識,以便在香港社會條件成熟時展開普選。

美國顯然不樂見「一國兩制」在香港實踐成功,因此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責難中國及香港特區政府的機會,甚至可能擴大對香港的分化、滲透工作。要想防止不當外力對香港政制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最有效或可說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養、提高港人的中國意識及正確的民主素養。當所有香港人都以自己是中國人為傲,認同「一國兩制」時,香港的民主派人士自然會放棄或拒絕扮演美國的打手或內應。如特首施政表現不好,當然應該下台;如政府政策有問題,當然應該被杯葛,但任何人都不應該因此而反中,反「一國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