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日漸蓬勃與活絡之際,面對東亞區域經濟圈的築構成形,如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東協加一(ASEAN+1)、大陸與港澳的緊密經濟夥伴安排(CEPA)、東協加三(ASEAN+3)、東北亞經濟圈等,而且皆如火如荼的展開,儘管距離成形仍有一段路要走,但面對此區域經濟發展趨勢,台灣更應該以正面和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和因應。唯有「立足台灣、心懷大陸與東南亞、面向東亞、走向亞太」才是台灣在東亞區域定位的立足點,進而才能一方面圓滿台灣全球化的發展;另一方面避免台灣被邊緣化的危機。
有關東亞區域整合之發展趨勢勢必挑戰台灣在東亞的未來發展,以及台灣是否會面臨邊緣化的問題,值得台灣當局積極面對,以及謀求因應對策。特別是台灣在東亞地區的發展主軸有二:一是台灣與東南亞的政經關係發展,另一是台灣與大陸的政經整合發展。這兩個雙軌主軸將是台灣在東亞發展定位的著力點,畢竟當前東亞經濟整合的重要動力來源,還是來自大陸與東南亞。面對此,台灣應該注意下列幾個重要的策略與原則。
在國際間,區域經濟整合發展的競賽,委實說政治意味大於經濟利益的考量。區域主義被視為是民族國家聚集合成的一種形式,它是國際政治經濟相互依賴的產物,也成為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台灣在東亞地區經濟整合中也受到大陸「一中」原則的外交打壓,而陷入政治困境與挑戰。
很清楚地,從台灣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關係來看,可以很明顯看出,對台灣來說,不是「經貿問題」,而是「政治問題」,政治干預造成台灣無法參與東亞經濟整合,形成所謂的經濟「邊緣化」問題。面對此,要解決和促進台灣能參與東亞經濟整合的策略,一定要用政治方式來先解決政治問題,經濟問題自然便迎刃而解。但是政治問題之解決談何容易?早期只能先以政經分離政策來處理,期待「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或是「多一些經濟、少一些政治」,先營造兩岸間良好的合作與互動氣氛。儘管政治問題複雜,但最終還是必須面對,就看政府的政治智慧與手腕,如何與大陸當局營造善意的政治環境,進而建立互信、互惠、雙贏的「新兩岸關係」。而其捷徑,可以先從兩岸或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中做起,這將會是一勞永逸的作法。
因此,對於處在被動地位的台灣而言,其區域政經發展策略可以有二:一是在一個中國原則下被迫採取「政經分離」發展策略,台商也積極進行全球與區域佈局,避免受到台灣政治因素的影響,而降低經濟競爭力。二是必須面對區域整合的癥結問題就在兩岸關係上,假如兩岸關係無法面對或解決,台灣將被迫逐漸失去競爭優勢,甚至被置於邊緣化的地位。
其次,關於中國與東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後,對台商的影響如何?是否會增加產業外移的誘因。事實上,台商到大陸與東南亞投資是產業分工與商機使然,進行區域或全球佈局的投資,而台商早在中國與東協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之前便已經展開,即使中共與東協沒有簽署,台商仍然會向外投資;也儘管台灣能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台商也不會減緩外移的速度。「台灣接單、大陸出口或東南亞出口」不就說明了台商的應變能力,以及台商的競爭力。而且產業外移不能視為是一種失血,而是國際投資佈局,重要的是如何吸引台商匯回所賺的錢,以及建立合作夠密切的產業分工體系,而不是用一些「邊緣化」、「產業空洞化」、「技術與資金流失」等政治用語來遮掩經濟困境與挑戰。
面對東協自由貿易區、「東協加一」或「東協加三」自由貿易區、東亞經濟圈、兩岸三地的緊密經濟夥伴安排、東北亞經濟圈等東亞經濟整合的推動,都會因為兩岸關係沒法處理好,而導致台灣被孤立。畢竟國際現實環境是殘忍的,台灣應該更具有彈性、靈活、機智、妥協、現實等原則,與中共當局積極進行互惠、互利、互信的良性互動,建立雙贏局面。事實上,台灣相對於大陸的經貿籌碼日益流失,而中國的興起只是一、二十年的功夫而已,兩岸間的政經實力消長竟是如此大。在未來十年,台灣是否仍能擁有相對的經貿優勢,實在堪慮。
即使台灣若無法加入東協加三的經濟整合組織,其實對台灣經濟影響仍然有限,因為大部分台商已經前進大陸與東南亞,尋找相對的經濟利益。而當前該擔心的問題是,大陸一旦不歡迎或是拒絕台商前往投資,這對台灣來說才是重大問題,也才是被邊緣化的問題。因此,面對無法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組織,對一個強調國際化、全球化佈局的台商來說,所產生的限制與挑戰將相當有限。
基本上,台灣的經貿體制是相當開放的,唯有對中國例外,兩岸間經貿存在著許多限制,中資既不能登台,三通問題也無法解決,甚至大陸學歷的承認問題,都是基於泛政治的國家經濟安全或是國家安全而考量。然而,當前兩岸經貿活絡、台商大量投資大陸、台灣每年三百萬人次登陸等,政府能不以更積極和正面有效地作法來正視台灣與大陸的經貿問題嗎?假如連一個簡單的台灣部分農產品出口大陸免課稅一事,都看到政治攻防的複雜,那政府的角色定位在哪裡,是扮演協助還是限制的角色?假如連兩岸的經貿整合問題都無法有效解決,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會有可能嗎?以及怎麼可能為台灣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老實說沒有人會相信的。
此外,國際間對於區域經濟整合的態度一直都是從政治角度出發的,未曾將政治擺一邊,或是轉為多從經濟面、現實面、理性面、專業面來思考。當台灣政府面對東亞經濟整合之趨勢,更必須積極投入區域經濟整合發展的基礎研究,才能發揮知己知彼的效果,假如連這基本的數據與評估(包括產業結構、商業網路、金融資訊、經濟技術合作、市場狀況、與區域安全等)都不足或殘缺,如何能掌握區域整合發展的契機與挑戰。相對地,日本、南韓、紐澳、甚至中共無不投入相當可觀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加強研究東亞區域的整合。
相較之下,台灣反倒陷入「政治攻防」的恐慌與焦慮,只知道台灣可能被邊緣化的危機,卻不見以更務實、積極的行動掌握區域整合發展,讓政治爭議耗弱了台灣的經濟實力,也讓台灣經濟發展呈現空轉現象。同時,台灣欲加入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在心態上必須稍加調整,台灣不可能在兩岸經貿關係上仍處於對立與處處限制。在兩岸無法整合的情況下,中共能讓台灣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並延續著兩岸關係的敵對與對抗,這簡直是癡人說夢。因此,台灣在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發展的進程中,其根本問題必須注意到:「兩岸經貿必須先行」或是「先經後政」,才能有利於台灣在東亞的區域整合發展,也可以奠下台灣在大陸的利基。
台灣此刻最重要的應該是提升投資、重視研發、以及投資環境的改善,才能穩固台灣經濟基礎,進而配合台商區域與全球佈局優勢,先立於不敗之地,同時也可以追求區域經濟整合的利基。當前台灣最大問題乃在於投資不振,連續三年下滑,投資率從1999年的23.2%驟降到2003年的16.3%(雖然2004年回升到20%),創下46年來的新低。近年來台灣出口競爭力亦不如南韓,主要原因乃在於國內投資率與外人投資額降低所致,相對於南韓投資率一直維持在30%左右,台灣約等於南韓的二分之一。而韓國之外人直接投資近五年來每年的平均金額亦高達110億美元,而台灣僅只有47億美元,亦不及南韓一半。從這些數據便可以看出台灣的投資環境似乎不是那麼受到國人與外商的肯定,而願意大量投資。因此,要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先改善台灣內部的投資環境,才能鼓勵投資與提升技術研發,唯有台灣本身之經濟實力雄厚,才能不被區域經濟發展所忽視或排除。否則真的會因為台灣本身經濟實力的降低,而遭受到區域邊緣化的命運。因此,台灣經濟會被區域邊緣化,絕不會是因為被區域經濟發展所導致經濟孤立,而是台灣本身經濟實力與條件日漸衰退,自然會被區域發展的洪流日漸排除在外。
台灣的區域定位不容許忽視大陸因素,必須正視與大陸當局的正面關係,也不容許台灣再以政治心態,來處理兩岸務實的經貿問題,否則將會提高台灣被邊緣化的危機。
事實上,台灣與大陸經貿關係的日益密切,已經使台灣與大陸經貿彼此依賴的程度提高,台灣應該擔憂大陸方面拒絕與台灣在經貿上打交道,反倒是台灣一直在自設門檻,處處自我限制,這不是很理性務實的作法。尤其面對大陸的政經崛起,台灣應該在主權自主之外採取更開放、務實、靈活、彈性的作法與原則,才能有效避免被大陸邊緣化的威脅。
其次,台灣必須有整體區域與全球佈局的規劃,特別是台商已經走向區域與全球佈局的階段,政府仍在兩岸關係上踽踽於途,不利於台商的佈局,甚至還多所限制。台商走在經貿發展的前端,其競爭對手來自全世界,大陸只是台商佈局的地區而已,而政府卻在後面處處叮嚀台商國家經濟安全,讓台商綁手綁腳,無法發揮其區域佈局的策略,也許南韓政府對企業的協助經驗可以提供台灣學習。
最後,台灣或許有被東亞區域經濟邊緣化的危機,但是台灣經濟假如遭遇到被邊緣化的命運,也絕不會是東亞區域經濟有意孤立台灣經貿所致,而是台灣本身經貿的競爭力下降,台灣投資環境的惡化,吸引不了更多的國內投資和外來資金投入,將是台灣在東亞區域被邊緣化的真正原因。◆
社論
國際與外交
台灣與東亞
「馬英九現象」與台灣
「馬英九現象」與美國
「馬英九現象」與日本
兩岸關係與軍購
歷史
敬悼汪道涵先生
海峽短評
編 後